习近平新时代城镇化思想特征研究

2018-04-02 07:17张美涛
福建商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城镇化思想建设

张美涛

(福建商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福建 福州,350506)

城市是区域参与竞争的核心,也是一个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中国自改革开放40年以来始终重视城镇化的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一直强调要坚持“四化同步”,推进高质量的城镇化发展。2013年3月和10月,习近平在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江苏团审议和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的演讲中分别提到,城镇化要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城镇化将会为数亿中国人从农村走向城市、走向更高水平的生活创造新空间。

截至2017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8.5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2.35%,比2013年分别增长了4.79和6.65个百分点(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户籍人口城镇化增长率高于常住人口城镇化增长率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式,完全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思想的指导,这一数字变化意味着中国已经迈入“城市社会”,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城市管理模式将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理念、以及城市管理体制都亟须做相应的改革和完善。进入“城市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民众更关注社会分配是否公平公正。以上突出问题都在后来习总书记对城镇化发展提出的“六个要”中一一对症解决。 2013年12月召开的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城镇化会议开启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新征程,也是我国城镇化从高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启程之年。会上习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从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等方面给全国城镇化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2015年12月又召开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足可见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城镇化发展的重视。习近平新时代新型城镇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城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认真总结习近平新时代城镇化思想,不仅能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体系,同时还能为更好地实现小康社会和在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贡献。本文着重以习近平对城镇化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和他在4省、7城工作时对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工作作出的指示为基础,具体分析习近平新时代城镇化思想的特征。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性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习近平新时代城镇化思想是对这一思想的发扬光大,不仅要实现共同富裕,更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城镇化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在第一次城镇化工作会议中,他强调:“城镇化目标正确……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 “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1]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农业人口市民化成为城镇化的主要任务。“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习近平城镇化思想理论框架中的第一要,他认为解决好人的身份认同和能力融入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1]其关键环节是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能力和素质,同时还要在身份上给予认同,即放开户籍管理——“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合理确定……。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引导增量”[2]。围绕“人”字做大文章是习近平新时代城镇化思想的关键所在,也是人民性的具体体现。户籍制度改革是新型城镇化与以往的城镇化比较最为鲜明的特征。这次会议后户籍人口改革才在全国全面铺开,同时各级地方政府才开始积极组织研究农民市民化的成本以及成本分担问题,从实际行动上真正着手解决进城农民共享改革成果、分享户籍上应该享有的各种福利问题。自此以后,我国开始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不仅强调要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同时还特别强调保障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市民化的后顾之忧。此外,在税收体制上钱随人走,要求 “要完善地方税体系,……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1]。注重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深入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等政策,无一不体现着均衡发展、“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思想。

建设宜居城市始终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性。习近平无论在福建工作还是在北京、贵州考察时,都特别重视“城市病”治理。建设宜居城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是习近平一直关注的事。“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适当增加生活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空间,划定生态红线。”[1]以人民的安危为首要大事,专注城市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要求“要加强城市安全监管,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救灾救援队伍”,都充分体现了他建设宜居城市的指导思想。2014年2月,习近平在北京考察工作时曾强调 “城镇建设水平,不仅关系居民生活质量,而且也是城市生命力所在”[3]。把城市建设水平提高到城市生命旺盛与否给我们提出了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的底线,更是他“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城镇规划原则的具体体现。要给百姓创造一个宜居的空间,还须防治各类“城市病”。治霾、交通、住房、医疗、基础设施、城市安全没有一样不在总书记的心中,他在各个方面都作出过相应的指示,特别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他不仅要求基础设施均等化发展,还要求适度超前、相互衔接、满足未来需求,推进新型城镇化应当远近结合、统筹发展。

发展绿色城市体现着“发展为了人民”的人民性。习近平新时代城镇化思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建设思想。在城市规划中特别强调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和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他强调发展不仅是GDP的增长,更是不以消耗资源、破坏环境来换取GDP增长的绿色发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的思想,在谋划区域和城市发展时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成为必须慎重考虑的关键变量,是对区域均衡理论和城镇化理论的不断丰富,逐一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思想——社会应该“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实现人的自由发展”[4]。

二、科学发展的科学性

绿色、创新、开放、协调、共享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理念不仅贯穿于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同时贯穿于中国“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主线。

强调特色、保留个性,遵循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城镇化发展中“六个要”的第一要即是“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习总书记在城镇化电视电话会议上对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和人口转移步调不一致,存在城镇建设快于人口转移的问题,这严重困扰着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因此,城镇化会议以后,党中央就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强调要遵循科学规律,……统筹推进相关配套改革,鼓励各地因地制宜……[3]。此后才有了西部地区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中部、沿海地区特色小城镇建设蓬勃发展的局面。完善土地利用机制,创新投融资机制,完善城镇住房制度,做好“房”“地”“钱”三个方面的改革,依照城市发展的实际规律为新型城镇化提供科学合理的制度保障。处理好“市”与“城”的关系,始终坚持 “市”在“城”前的原则,新型城镇化必须以市场化、工业化、现代农业化为基础,加快人的就地城镇化,避免“人为造城”。

遵循自然、舒适原则,科学规划发展。首先,强调科学规划的重要性。2014年习近平在北京考察工作时指出:“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城市规划“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其次,强调规划要确定边界的重要性。他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对“十三五”时期中国城市化发展提出 “六个要”要求,“要改革完善城市规划,改革规划管理体制” 和“要引导调控城市规模,增强城市宜居性,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他特别强调要遏制城市“摊大饼”式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应该坚持城市规划的边界性和可持续性。他指出:“城市规划要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城市规划要保持连续性……。”[3]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调节城市规模,防治“城市病”等。再次,实事求是,科学定位城市发展。习近平尊重自然规律、科学规划城市发展的思想无一不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992年在福州工作时,当时福州城市建设正如火如荼,他在《福州日报》上发表文章《处理好城市建设中的八个关系》,高屋建瓴地论述了推进城市建设这项“复杂系统工程”,要妥善处理好八个关系:上与下、远与近、旧与新、内与外、好与差、大与小、古与今。福州市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稳步推进的过程中,正因为处理好了“古与今”的问题,使得福州这个历史文化名城“在发展中得到保护,在保护中得到了发展”。习近平无论是在福建工作期间还是在贵州考察期间都不断强调要牢固树立和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坚持用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指导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实践,即规划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要实事求是地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3]。

三、文化传承的文化性

习近平城镇化发展思想“六个要”之一是“要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坚守文化这个城市发展中的灵魂,就保留了城市的个性,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在中国的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人们产生不同的思想和文化,思想文化建设虽然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5]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总是从保护古迹开始的。习近平在北京考察时曾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他工作过的7座城市包括县城正定,旅游城市厦门,需要“摆脱贫困”的宁德,省会城市福州、杭州,以及一线城市上海和北京。无论在哪个城市工作,他都特别注重将马克思的文化建设思想运用于实践当中,不断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重视城市丰富的古建筑群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熟读史料,勘察古迹,细品文化,不断挖掘每个城市在文化上的闪光点,以文化体现城市的个性,彰显每个城市独特的个性。在宁德工作时,注重挖掘闽东文化的闪光点;在福州工作时,注重福州的古厝文化保护,“一片福州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对三坊七巷的保护挖掘就是习近平城市文化传承思想在福州的具体实践。

1982年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期间,形成了以旅游促进正定经济发展的思路。他认为正定有很多宝塔、古寺,应将文物古迹保存好,并以此为基础发展旅游。如果经济发展和文物保护之间发生冲突,一定是文物保护工作为先[6]。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他始终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以文化塑造城市个性。习近平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文化传承性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可持续竞争力的范例,充分体现了十九大报告中的“四个自信”之一——文化自信,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城镇化思想中的文化性。

四、问题导向的实践性

为了解决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质量不高的问题,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明确了城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出促进农民工有序实现市民化,确立了“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方针,为中央召开首次城镇化工作会议奠定了思想基础。习近平主持召开的两次城镇化大会以及发表的系列讲话、“十三五”规划的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涉及城镇化的部分以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城镇化思想的理论基础,是近五年推动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问题导向的方法论。针对城镇化不断加快进程中重城市建设、轻人口转移和生态环境等问题,习近平特别强调要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要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十九大报告又再一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牵了“牛鼻子”,为城乡融合和进一步城镇化指明了方向。针对如何实现经济发展目标问题,他指出关键要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平衡,产业政策要准……社会政策要托底[7]。针对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突出问题,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他特别强调要严格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是对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提出的实践准则,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深刻分析问题根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实践及时作出理论概括和思想提升,用先进理念统一思想认识,深刻改变中国发展的路径和面貌,同时也深刻改变着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路径和内涵。

五、城乡融合发展的公平性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习近平专门部署了十五个方面的深化改革,其中之一就是坚决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这一阻碍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8];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1]。

总之,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十八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到目前为止所开的16次会议,为促进经济转型和城镇化发展提供了理论遵循和思想指南,其会议精神总结起来,最终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习近平的执政理念——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也深深体现在他对中国经济和城镇化建设的领导和决策中。从当前所实施的城镇化政策能够看到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5]的杰出成果,能够看到他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我国的改革发展稳定的重任、治国理政、化解矛盾风险的智慧。

猜你喜欢
城镇化思想建设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家乡的城镇化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