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忠县党校 重庆 404003)
在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统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美丽乡村是小康社会在农村的具体化表达,是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概括总结。
乡村振兴战略更具有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和长久性,特别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将为全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遵循。产业兴旺是根本,生态宜居是基础,乡风文明是关键,治理有效是保障,生活富裕是目标,五个方面共同统一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如何满足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显得更加重要。
乡村振兴在十九大上被提升到战略高度,提高了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标准和要求,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长久政策支持。要实现农业农村两个现代化,既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又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统筹兼顾农民、乡镇居民、城市市民等群体的诉求和利益,努力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补齐不充分、不平衡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进一步提升群众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就农民群众而言,最现实最迫切的期盼就是与城市居民同步奔小康,能够像城市居民一样,有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便捷的出行方式、更优美的生活环境、更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服务、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区域综合治理、产业转型升级、社会治理创新等,能让农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立足于时代去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只有立足于时代去倾听这些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号角。”因此,坚持问题导向,才能探索出推进美丽乡村地方实践之路。
以忠县为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县委、县政府抓住柑橘产业发展不松手,实现了从“一粒种子到一杯橙汁”的完整产业链,大面积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也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
1.产业质量效益不高
虽然柑橘、笋竹等产业绿了青山,有一定经济效益,但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成色还不够;乡村土地撂荒较多,小麦、玉米、红薯等低效农业占比较大,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较低;设施农业、定制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发展缓慢。
2.生态基础脆弱
森林覆盖率较高,但质量不高、林相不佳;地质灾害滑坡点较多,农村面源污染较重;山水林田湖草各生态系统之间链接紧密度不高,整体生态系统脆弱,一旦遭到污染破坏就很难恢复。
3.村容村貌杂乱
单家独户散居多,到处是横七竖八的“火柴盒”,一些地方危旧房、“空巢房”破烂不堪;一些居民乱搭乱建、乱丢垃圾,厨房、厕所、圈舍严重“脏、乱、差”。
4.乡风文明程度不高
群众精神文化活动较少,乡土文化部分消失;部分村庄大墓、豪华墓、活人墓十分显眼;一些地方“黄赌毒”、迷信和邪教活动有所滋长;因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导致的恶性案件时有发生。
5.居民生活水平较低
忠县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45元,仅占城镇居民的40%;全县还有5800多建卡贫困人口,6万多已脱贫群众收入还不高;农村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公共服务还不完善,社会保障水平还不够高,集体经济“空壳村”众多。这些突出问题,都要靠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来有效解决。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那么,如何因地制宜地让产业更兴?如何让生态更美?如何让乡风更美?如何让村容更美?如何让生活更富?
1.做大特色效益农业
乡村振兴,其关键在一个“兴”字。“产业兴旺”位列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之首。忠县提出的“一兴四美·七彩大地”,同样把“产业兴”摆在了首位。实现乡村“产业兴”,忠县将做大特色效益产业。坚持面上抓“大”,点上抓“小”,加快调整农村种养结构,切实做到产业生态化。高效推动柑橘“两中心两基地”、竹纤维研究分中心、5万亩生态水域牧场、50万头生猪养殖一体化,以及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农光互补等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柑橘、笋竹、生猪、生态水产四大主导特色效益产业。
2.推动农业“接二连三”
推动“农业+”,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丰富产品链、完善利益链,推进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产加销贸工农旅一体化发展。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到2021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农产品商品化率达到80%以上。
3.保障农产品绿色安全
推进“绿色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信息化管理、法治化治理”,确保城乡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集约节约水、土地等资源,严控农药、化肥投入,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推进标准化生产,分类制定优质粮油、柑橘、笋竹、生猪、生态鱼等生产标准,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强化生产经营主体管理、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1.加强乡村生态建设
生态宜居,就是要推进乡村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主动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持守住存量、扩大增量,大力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强力推进长江防护林建设、新一轮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加大长江沿线乡村特别是可视范围内区域植树造林力度,努力实现“应绿尽绿”。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综合生态系统,修复重点生态区域,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建设,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加乡村空气负氧离子平均含量。
2.狠抓生态治理
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加强长江、白石水库、金鸡水库、黄钦水库等重要水资源流域保护。采取生态、生物、物理等综合性措施,推进水源地、水源涵养区、生态敏感区治理,加强乡村长江支流、次级河流、渠堰库塘、田园水系综合整治。
3.促进生态产业化
做好“生态+”文章,优化要素配置,推动优美生态与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提高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利用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态系统,发展创意农业,打造一批融观赏、体验、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特色农业观光园。
1.传承乡村记忆延续乡土文化
延续农耕文明,保留乡土味道,保护老屋、古树、传统村落、家族祠堂;抓好望水古镇、黄金老街和花桥东岩村、新生钟坝村、洋渡上祠村、永丰东方村等保护性开发;保护恢复乡村石刻、木雕、石雕、砖雕、牌匾、楹联等文化遗产;建造一批具有民俗文化、容易识别记忆的乡村标志性牌坊。
2.创新社会治理水平
创新社区治理方式,提升村民自治水平,着力构建“村民自治、社会共治、政府法治”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强化村民自治,建立村规民约,完善村民议事制度,做到“私事自己尽力办、小事村里商量办、大事政府主导办”,让村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发展,做到“私事不出家、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一是洁净村落环境,分批次、项目化推进“三清四化七改”行动,让村落更美观、更宜居;二是改善场镇环境,提升经济发展功能、完善社会服务功能、改进场镇治理方式,打造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微城”;三是田园综合体引领“七彩大地”,采取“原生态+美学修补”手段,在山水林田湖草综合生态系统基础上,让山更青、水更净,林成景、田成梯,绿满坡、花遍野,形成“七彩大地”生态景观。
加强乡村基础性民生建设方面,按照硬化路、自来水、客车、光纤、广播、电视6个“村村通”的要求,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发展乡村社会事业方面,抓好教育、医疗两大基本民生,因地制宜新建、改建、扩建乡村学校和医院,鼓励“名师、名校、名校长”和“名医、名院、名院长”进乡村支教支医,精准做好乡村贫困学生资助工作,大力实施华大民生基因检测项目。促进农村居民持续增收方面,加快产业发展,加速土地流转,创造就业岗位,提升社保水平,尽快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