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利 张宝忠 刘洋(威海职业学院 威海 264210)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开始快速步入以互联网为主体、以数字化为核心、以物联网为导向、以智能化为目标的大数据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学习方法、工作思路、生活方式,正在发生颠覆性革命变化。高校图书馆作为数字信息周转处理的重要平台和关键节点,如何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客观要求,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与发展,为师生创新创业提供有力的信息资源保障,为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数字技术支撑,是当前各高校图书馆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图书馆是高校的名片,世界上每一所著名的大学,都有一个与校齐名的样式别致独特的图书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我国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整体水平,与高校全面建设一样,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由借阅服务型2.0 版向开放共享型3.0版跃升。
硬件是高校名片的“模板”,而每所高校名片“模板”都不一样,各有特色,别具一格。当前高校图书馆硬件建设速度,基本上能够跟上大数据时代发展步伐。老校区原有图书馆,大都保留了原始的传统古朴风貌,外观幽静清雅,内置古典舒适;新校区新建图书馆,大多按照现代图书馆的服务需求,建筑设计采用时代流行风格,外观新潮气派,内置宽敞明亮。无论是原有图书馆,或是新建图书馆,都能按大数据时代技术要求进行扩建或升级改造,消防设备、安全监控、门禁报警等设施,都达到了国家统一的技术标准要求,有的高校正在完善借阅自助设备,有的高校正在筹建智能服务设备。馆舍面积基本达到或超过生均2平米的国家标准。如威海某高职在校学生9千余人,规划新建图书馆的面积将达到3万余平米。
软件系统是高校图书馆的“灵魂”。随着硬件设施的改造加快,高校图书馆的的配套软件系统,按照大数据的发展要求也得到了同步升级,系统运行速度更快,数据分析更加精准快捷。消防、安全监控系统实现了与驻地主管部门互联互通,并且能够在手机终端实时显示。国内一流大学的图书馆管理系统,如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大多采用以色列艾利贝斯的Alерh500,系统先进功能强大自不必说。其它高校采用的“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现已升级至5.5版本,实现了手工电脑检索向移动终端查询的转变,从图书采购、编目、流通、典藏到馆藏文献查询等工作,基本上达到了信息化管理技术要求。有的高校已经更换或正在升级RFID智能系统,基本实现自助借还图书。
资源建设是高校图书馆的核心,近年来在大数据浪潮的推动下,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规模逐步扩大,得到跨越式发展。馆藏资源达到或超过生均百册要求,并且还在逐年增加;电子资源规模呈几何级数递增扩大,并有完全取代纸质资源的趋势。如威海某高职2008年购买电子图书46万册,2017达到300万册,电子图书下载阅读量,已经追平或超过纸质图书馆藏总量。传统文献珍藏资源保护意识增强,馆藏管理技术标准逐步量化规范;中外文图书资源年更新率达标,更新速度快,内容符合要求。特色资源建设进展较快,部分高校筹建的经典书库、红色书屋、新购书架等项目,特色鲜明,效果良好。
大数据改变了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方式方法,也推动图书馆服务职能的整体跃升。高校图书馆已经由单一的提供外借阅读服务向提供信息资源综合服务方向拓展。服务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服务效果更加人性舒适。如有的高校充分利用互联网交流平台,建立官方公众微信号,通过微信添加关注,登陆账号密码,利用移动终端即可完成检索查询、资源下载、办理借阅、新书荐购等功能;有的图书馆更加注重休闲服务功能建设,馆内建立了“时光书咖”、3D学习演示厅、健身书房等休闲阅读服务项目;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配备了直饮饮水机,安装了无线网络设备,实现了免费Wi-Fi全覆盖。
大数据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所有工作学习生活的日常内容,都可以依据互联网的云计算服务,对海量的数字化信息进行检索处理,最终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智能化操作运行。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发展,与大数据时代的客观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地域面积辽阔,高校数量众多,图书馆建设与发展快慢失衡现象明显,区域、校际之间差别较大,有的已经进入开放共享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了,有的还处在解决温饱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据教育部公布,2017年我国共有各类高校2914所。这些高校的图书馆建设与发展,除了有部属高校、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差别外,区域之间的差别也十分明显,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整体上落后东部和长三角地区。有些高校甚至“先唱戏后搭台”,学校招生几年了,图书馆还没有建好。
数字化与“非数字化”,是当前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发展争论的焦点,就连国内一流的北京大学,数“非”之争也没有定论。北大图书馆的朱强教授,极力推广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1]。而同校的王余光教授,则极力反对图书馆数字化。他说,看纸质书籍,特别是线装古籍,如同与一个盛装古典美女说话,给人以美感,阅之舒心;而看电子图书,如同欣赏一幅现代时尚女子照片,给人以快感,弃之不惜[2]。不仅专家之间有争论,就是高校领导在图书馆建设的数“非”决策上,也很纠结。如一般高校图书馆,每年投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购买数字资源,到年底连一片纸也看不到,决策签字着实让人“手抖心颤”。
在图书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方面,我国高校图书馆虽然已经面向社会开放多年,但受到地理位置、借阅手续等条件的限制,整体开放程度不高,还存在开放时间短、开放内容少、入馆限制多等问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社会读者的阅读需求。特别是是共享阅读服务方面,与共享单车等项目相比,在理论研究、技术开发、设施筹建、应用实践等方面,与社会阅读服务实际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从近几年的统计情况来看,入馆率和借阅量逐步下降,是高校图书馆面临的共同问题。如威海的2所211大学,2017年师生图书借阅量与往年相比,同比下降15%左右,而高职院校同比下降达20%,估计这种趋势还会增强。现在有些高校图书馆统计师生阅读量,已经不统计图书借还情况,而是统计师生入馆人数,因为现在学生入馆阅读学习比较普遍,单纯统计借阅量不能真实反映师生借阅情况。
目前高校图书馆的人员构成,与《高校图书馆评估指标》要求还有差距,人员数量上虽然达标,但还存在学历偏低、岁数偏大、结构不合理问题。如学科馆员缺少现象比较普遍。通过交流询问发现,部属高校馆员编配情况普遍较好;一些省属、市属高校,图书馆在编人员老弱病残问题比较突出,而外聘人员存在无正规学历现象,这与大数据时代图书馆馆员的素质能力要求相差较大。
大数据时代,影响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方面,我国高校数量庞大,种类繁多,高校规模大小不等,建校时间先后不一,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本身就存在“时间差”;另一方面,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东部沿海省份,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长期存在“地区差”。
长期以来,各级对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高,主观上对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在高校建设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全面,总认为图书馆是高校的一个普通教学辅助服务部门,只要做好师生阅读服务或资料查询工作就行了。这种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主要表现在划拨经费预算时逐年减少,在人员配备上挑老就弱,在绩效待遇上弃高就低。如某示范性高职院校,招聘的图书馆馆员,其工资待遇和看管楼寓人员同等档次。
大数据时代的主要技术特点,就是数字通信技术发展迅猛,移动通信全面进入4G智能时代,正在向5G时代跃进。手机终端功能强大,网络游戏、手机电影、微信建群、电子书屋等现代传媒技术如山洪暴发,冲击着人们的生活堤坝,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吞噬着人们的传统思维,无情地把青年学生从幽静的图书馆抽走,从教室到餐厅,从床头到厕所,占据了他们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这是当前高校图书馆入馆量和借阅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高校图书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是大数据时代的大趋势,读者对阅读环境、阅读空间、阅读内容、阅读方式等方面的服务项目,都有了新的追求和向往,仅仅停留在“大众化”初级被动服务基础上,已不能满足读者“个性化”高级阅读需求。高校图书馆在开放共享服务方面认识不到位,准备不充分。如有的高校担心安全管理问题,面向社会服务限制多、门槛高、馆难进;有的高校图书馆内配备的电源插头、网络接口等设施陈旧老化,数量较少,有的甚至还没有安装无线上网设备。
不管人们意向如何,同意不同意,高兴不高兴,或者准备没准备,人类社会已经疾步跨入大数据时代。步入这一时期,高校图书馆就应该主动调整建设与发展规划,自觉适应“数字化高铁”的生活节奏,遵循“数字化高铁”的运行规则和时刻表。高校图书馆能不能发挥好“站台”作用,为读者乘座“数字化高铁”提供便利可靠的技术服务,关系到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
促进保持高校图书馆建设平衡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各级领导努力追求的目标,也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评估的主要指标。重点大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为其它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发展树立了典范。正在升级改造或正在筹建图书馆的高校,有向一流大学看齐或建成一流高校图书馆的迫切愿望。在大数据时代,这种愿望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梦想成真。新设备、新技术可以随时“复制剪切”,新材料、新工艺可以随意“粘贴保存”,图书馆建设与发展完全可以凭借后发优势而“弯道超车”。在不远的将来,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发展必将呈现百舸争流、齐头并进的新局面。
数字化是大数据的核心。数字化信息资源,以其价廉量大、快捷方便、收发随意等技术特点,深受广大读者青睐,并得到迅猛发展。但其具有的不能长期存储、容易“变节”失真、来去不见影踪等固有短板,是其长期受到诟病的主要原因。非数字化信息资源(传统纸质图书),虽有长期不失真、久置成文物的独特优势,但其固有的价格昂贵、携带不便、印刷困难等先天不足,显然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信息资源快速交流的发展要求[2]。“数字化图书馆”和“图书馆数字化”,并不是简单的语序上的前后倒置,而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基于互联网或大型服务器,将大量信息资源数字化后储存起来,是“看不见”的虚拟图书馆;而后者则是将图书馆的纸质信息资源,部分或全部数字化处理后存储起来,是“摸得着”的实体图书馆。就连极力推广图书馆数字化的北京大学朱强教授,也尽力促成北大出资1.7亿元,从日本回购一批宋版古典文集[3]。很显然,数“非”并存,是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最佳选择。
大数据时代的主要特点,就是信息资源开放共享。随着国家推广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公共图书馆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开放共享信息资源不仅是图书馆的主要职能,也是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在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程度,既代表图书馆建设与发展水平,又体现图书馆的生存价值。尽管现在高校图书馆开放共享信息资源程度较低,还面临许多技术方面的问题和实践操作方面的困难,但在不久的将来,总有一天师生在校园内,能够像骑共享单车一样,随时可以“扫码借书”和“马路阅读”。
精准服务,就是要在恰当的时机、合适的地点,在最短的时间内,为读者提供最想要的书籍或信息资料。大数据时代,为读者提供精准服务已经成为现实。理论上,国外已经提出“泛在图书馆”的概念,其在信息资源共享的“5A”理论(即任何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图书馆可以获得任何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提出泛在图书馆的“8A”理论,即任何服务主体的图书馆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服务客体的任何用户提供任何时期、任何类型、任何格式和任何语种的信息资源的图书馆[4]。可以看出,这对图书馆馆员应具备的能力素质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馆员除了应当保持传统敬业精神和服务态度外,还应具备学习掌握新技术、新媒体使用能力,具有模板制作、演讲示范、资料翻译、活动策划、创业辅助、数据分析、设备维护等业务技能。这就要求馆员要不断加强自身能力的“升级改造”,经常参加学术研讨、专业培训等学习活动,提升业务技能,适应时代要求。
大数据时代的智能化社会,正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悄然向我们走来。24小时完全自助的“城市书房”,在很多城市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行。数字化校园还没有完全定型,很快就要被智能化校园取代。智能化图书馆,是智能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智能化校园的重
要标志。日益成熟、迅速普及的物联网技术,为智能化图书馆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从需求汇总、签订合同、招标采购、入馆分类、编码上架,到信息检索、资源查询、图书借还,都将实现移动终端智能自助运行。就像“共产主义”是我们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一样,建设完全智能运行的图书馆,是高校“图书馆人”服务读者的终极梦想。
[1]朱强.图书馆资源建设的转型.“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与实践培训会(第二期)”暨“2017长三角高校图书馆联盟论坛”,2017-06-16.
[2]王余光.藏书传承与《四部丛刊》.“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与实践培训会(第二期)”暨“2017长三角高校图书馆联盟论坛”,2017-06-16.
[3]肖希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与实践培训会(第二期)”暨“2017长三角高校图书馆联盟论坛”,2017-06-16.
[4]刘兹恒.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十大趋势.阳光阅读,2017-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