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华(上海商学院图书馆馆长)
上海“被”塑造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被称为“三次转型”。第一次转型是1843年上海开埠。上海是按照《南京条约》及其附约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同时被辟为通商口岸的还有广州、厦门、福州与宁波,合称五口通商。开埠之初上海面临着诸多不利及有利条件。
第二次转型是1903年上海《苏报》案。开埠带来的中洋杂糅,一方面让上海成为八面来风之地,另外一方面也让上海包容和接纳了不同的思想和主义,以及装有这些不同思想和主义的脑袋——而这也成就了上海海派文化异于中国其它文化的特质。更重要的是,这些现象无疑又刺激了规则多元化在中国的形成,带来了自由民主的新风。纳(开放性)、精(创造性)、守(遵守契约精神)、优(追求优秀)、容(多元性)成为海派文化的主要人文特点。海派文化的表现形式也可以总结为六点,一是尊重多元、尊重个人;二是理性、成熟;三是规则和社会责任感;四是求真和随和妥协;五是契约精神;六是淡雅审美和礼仪形象。
第三次转型是2013年上海开设自由贸易区。上海走向了开放,由全能政府变成“有限政府”,这样的“有限政府”,更加符合全球改革的潮流。
随着国家逐步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海派文化也历经了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扁平化、全球化、精进化的发展。城市化指乡土社会快速向城市社会转型,这是生活、生产方式和价值理念的转型。工业化指加速工业化,并向知识社会跨越,这是创新型社会的构建。市场化指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已经进入攻坚期,这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扁平化指社会治理架构从科层式转向扁平式,这是社会治理架构的转变。全球化指封闭内卷社会正转变为开放外拓社会,这是向开放外拓型社会的转型。精进化指从生存文化到发展文化,这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要求的变化。
21世纪是文化、环境的世纪,是后工业化的世纪。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以概括为活、间、快、美、和五个字,即经济基础和具活力的体魄;适度的自我空间;快捷方便的生活;美的设计和美的追求;自然、历史与现代的和谐。
当今的海派文化,更应具备纳而出、精而度、优而卓、容而异的特质。纳而出指海纳百川与天下情怀;精而度指精明与气度;守而治指遵守与自治;优而卓指规则中的好与创新的优秀;容而异指融合性与独特性。
随着环境的变化、时代的演进,所谓的海派文化也在不断地汲取世界各种地域的先进文化养分而不断升华,让我们大家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