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淑慧
(山东工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19,目标在原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基础上加上了“美丽”二字,这意味着党开始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高度和维度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体来说落实到行动上主要包括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及生态治理。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1]23-24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发展方式说到底就是转变传统工业化生产方式,代之以绿色生产。绿色生产可以从源头上防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措施。早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生产方式绿色化”的设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文明是自然、社会与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生产方式对文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形态。但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又强调,在人类的一切社会实践中,自然界的优先地位是一切生产方式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自然界人类就什么也不能创造。马克思恩格斯对工业化生产方式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批判,在肯定工业化生产方式伟大历史作用的同时,也指出工业化生产方式自身所存在的严重破坏大自然的缺陷。
我国的绿色生产不是对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彻底消灭,而是在克服工业化生产方式缺陷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造产生的。绿色生产方式克服了工业化生产方式存在的只考虑人类自身发展、不管自然死活、不可持续的缺陷,是一种既考虑人类自身又顾及自然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与工业化生产方式的线性非循环经济方式不同,绿色生产的组织原则和技术原则是非线性和循环的,是一种循环经济,能促进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一直伴随着巨大的环境和资源压力。可以说,转变生产方式成为了我们在发展的路上能走多远的关键因素。绿色生产方式遵循生态学原则,强调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及把资源的利用控制在环境容量之内,提倡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原则,是一种从源头上控制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生产方式。减量化针对的是生产的输入端,主要是尽量减少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资和能源的使用量,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再利用就是尽量多次使用物品,提高物品的使用度和使用时间,避免物品过早被丢弃。资源化针对的是产品的输出端,就是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和废弃物的排放,以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绿色生产的技术形态是绿色技术和绿色工艺。要实现绿色生产就必须实现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的绿色变革,“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1]51绿色技术和绿色工艺克服了工业化生产技术仅仅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而不顾带给自然环境多少负面影响的缺陷,是一种既遵循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遵循生态价值的技术和工艺。绿色科技与工艺不以获取经济利益为唯一目标和尺度,而是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既满足人的需要又有益于生态平衡,运用整体性思维方式,克服了工业化生产过程的单一性和单一产品最优化问题,变运行模式为原料——产品——剩余物——产品,使得自然资源得到了分层利用和循环利用。
总之,绿色生产肯定自然的价值,遵循生态整体性思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绿色生产过程中,注重对自然资源的循环和分层利用,以使自然资源能够充分参与到整个生产转化过程,从源头上实现对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控制,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新行动之一。
工业文明的生活方式是以物质主义——经济主义——享乐主义为主要特征的,这是一种建立在掠夺、滥用、挥霍和浪费自然资源基础上的高消费的生活方式,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九大提出:“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4]51绿色生活是不同于工业文明生活方式的、有限度的、和谐的新的生活方式,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措施。
首先,绿色生活是一种有限度的生活。自然界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本身具有内在规律,如果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就会破坏自然,带来各种生态灾难,轻则使人类的生活质量下降,重则导致人类走向灭亡。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时期,由于机器大生产的使用,形成了大量消费,大量浪费的生活方式。这种“竭泽而渔、焚薮而田”的建立在对自然资源掠夺基础之上的生活方式,突破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限度,破坏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而绿色生活则扬弃了工业生活方式的弊端,追求的是一种有限度的原则,把人类的生活控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所能承载的限度之内。因为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生态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是有限的。无限的生活消费必然会导致自然资源的枯竭,无限度的向大自然排放污染物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最终导致人类的毁灭。正如巴里·康芒纳所说:“地球生态系统受掠夺的总速度是有某种上限的,它反映了生态系统周转速度所固有的限度。如果超越了这个限度,这个体系将最终被趋向崩溃。它已经被我们所了解到关于生态系统的每一件事所确信无疑地证实了。”[2]绿色生活状态下人们以获得生活的基本需要为目标,以节约为本,适度消费,过简朴生活,这既保证了人类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求,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其次,绿色生活是一种道德性的生活。人类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与其他非人生命体构成了一个生态共同体。人类是这个生态共同体中唯一具有道德意识的存在物。如果人类只关心自身,而不关心其他非人类生命形式和自然环境,在生活中便会不注意对其他非人类生命形式和自然环境的保护,甚至会出现损害其他非人类生命形式和自然环境以换取人类自身利益的行为,从而造成环境破坏以及其他物种的消失,最终导致人类的发展难以持续。绿色生活对非人类生命形式给予道德关怀,以保护生命形式的多样性以及自然环境的完整性,从而保障了人类生活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使人类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增加了人类生活的幸福指数。
最后,绿色生活是一种和谐的生活。我们所要建设的美丽中国不仅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与自然之间具有更为基础性的关系和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对这种基础性关联做了论述:“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3]38“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3]559马克思甚至把自然界比作人的“身体”。既然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这就意味着人与自然界是共存共亡关系,人不能够离开自然界而存在。在绿色生活方式下,首先,人类在生活中既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同时又保护了自然的再生和恢复能力,做到物尽其用。其次,人作为有意识的存在物,抛弃了对自然的征服欲,切实考虑自己生活方式的科学与否,以及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再次,人们从只注重物质利益和物质享受转向将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结合起来并以精神享受为主。追求物质享受是人类的天性,本无可厚非,但是盲目无度的追求物质享受,不仅破坏自然环境,最终也不会使人获得真正的幸福。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结合起来,过高尚而节俭的生活,将人类安放于真正的精神家园,才是美丽中国应有的、正确的生活方式。
总之,绿色生活是将生活和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既是美丽中国建设应有的新行动,也是美丽中国的表现和特征。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人与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也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治理和修复现存的生态问题,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和污染,让人民群众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新前景的题中之意。
1.空气治理——打赢蓝天保卫战
蓝天白云是人们对美丽中国最朴素和最直观的理解。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呼吸清洁空气,享受蓝天白云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新期待。空气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其质量与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息息相关。“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1]51刻不容缓。较之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我国的大气污染情况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这要求首先要认识到改善空气质量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其次,寻找造成大气污染的根本原因,对症下药。在我国要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就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变粗放型发展模式为集约型发展模式,从源头上防止大气污染。再次,建立起大气污染防控的长效制度机制。要围绕大气治理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环境交易制度,让污染者付出代价,让保护者获得收益和补偿,以维护环境保护的公平正义。最后,明确环境保护责任主体,并落实到行动上。政府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设计者、领导者和组织者,必须建立和完善各项生态管理制度,实行三个统一:“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1]52唯有进行污染防治的总体部署,才能真正实现蓝天白云的美丽中国。
2.水污染治理——保护好生命之源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我国人口超过全球人口的1/5,但水资源仅占全球的6%,人均水资源约为世界人均值的1/5,为世界贫水国之一。我国除了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也非常严重,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水、废油、化学废品等不断的排入到江河湖海,从而造成了水源的污染。现如今,我国不仅陆地水被污染,由于农药、化肥、生活垃圾等不断渗入到地下,地下水也面临着被污染的问题。总的来说,当代中国水环境问题严重,已成为事关人们生命健康及国家长远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1]51势在必行。这要求首先要发展民生水利,加快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民众的饮水安全问题,严格控制用水总量,保障生态用水基本需求。其次,完善现代水利工程体系,推进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最后,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从源头上扭转水环境恶化趋势。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实施入河湖排污总量动态监控。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大江大河大湖及地下水的洁净,保证人们的饮水安全,给人们创造良好的水环境。
3.土壤治理——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
土壤污染是造成农产品不安全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土壤污染趋于严峻,“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1]51是必须要采取的行动。我国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工业导致的土壤污染。工业污水没有经过必要的净化处理直接用于农田灌溉,或者工业污水渗入到地下水,这都会导致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土壤。二是农业导致的土壤污染。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不科学的过度使用不仅危害了土壤,还污染了农产品。我国是世界上化肥量生产和消费最大的国家,对化肥的盲目依赖导致土壤陷入“亚健康”。要使土壤健康发展,首先,对于农民来说就是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单纯追求农作物高产而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错误生产观念,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学会科学合理的绿色施肥技术,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对于企业来说就是要增强企业责任感,不乱排乱放没有经过必要净化处理的污水,不往土壤中丢弃有毒有害物质。对于国家来说,要构建统一的土壤污染防治管理体系,加强集中调控。总之,只有国家、企业、民众共同努力,才能控制土壤污染的继续恶化。
美丽中国建设是一个多层次的、内涵丰富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既包括绿色生产、绿色生活,也包括为了实现生态良好所采取的一系列改善空气、水、土壤质量的生态治理措施。唯有政府统一部署与领导,企业、民众积极参与的全覆盖、立体式行动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20.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