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飞,高 鹏
酸化作业是油田储层改造的重要措施。在高温下,高浓度的酸对金属设备的腐蚀很大,需要在酸液中加入缓蚀剂[1]。常用的缓蚀剂有曼尼希碱类、季铵盐类、吡啶类、脂肪胺衍生物等[2]。
笔者用含电子基团及刚性集团的喹啉和氯甲基萘作单体,通过季铵化反应,合成了季铵盐化合物:N-亚甲基萘氯化喹啉(XJHS-1)[3-7],并采用失重法对其缓蚀性能进行了评价。
SZCL-2型数显智能控温磁力搅拌器,金坛市金祥龙电子有限公司;DK-S26恒温水浴锅,常州朗越仪器制造有限公司;AL204万分之一天平,梅特勒托利多。
喹啉,工业级,杭州储源化工有限公司;氯甲基萘,工业级,临川化工有限公司;异丙醇,工业级,齐鲁石化生产;甲醇,工业级,中国石油克拉玛依石化公司甲醇厂;OP-10,工业级,邢台蓝星助剂厂;甲基丁炔醇,分析纯,西亚试剂;石油醚,分析纯,西安化学试剂厂;浓盐酸,分析纯,天津致远化学试剂有限公司;N80钢片,市售,山东阳信县晟鑫科技有限公司。
1)反应机理:
2)制备方法:
在装有冷凝管、磁力搅拌器的三口烧瓶中,称取一定量的异丙醇、喹啉、氯甲基萘,开启搅拌,升温至预定温度,反应一段时间后得到深红色的黏稠液体,即为XJHS-1。
用XJHS-1制备成酸化缓蚀剂,按照SYT 5405—1996规定的方法测定腐蚀速率。
2.1.1喹啉与氯甲基萘物质的量比
异丙醇加量为反应原料总质量的40%,在反应温度95 ℃、反应时间6 h的条件下,考察喹啉与氯甲基萘的物质的量比对产品分散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见表1。
表1 物质的量比对产品分散性能的影响
由表1可知,只有在喹啉与氯甲基萘等物质的量比的条件下,才能得到均匀的产物。究其原因,在于原料单体均疏水,任一过量均会从季铵盐产物中沉淀出来。故选择原料等物质的量比反应。
2.1.2异丙醇加量
在喹啉与氯甲基萘的物质的量比为1∶1,反应时间6 h,反应温度为95 ℃的条件下,考察异丙醇加量对产品分散性能的影响,结果见表2。
表2 异丙醇加量对产物分散性能的影响
由表2可知,异丙醇加量占总物料的质量分数为40%时,产物的分散性能达到最优。因此选择异丙醇加量为40%。
2.1.3反应温度
在异丙醇加量40%,喹啉与氯甲基萘的物质的量比为1∶1,反应时间6 h的条件下,考察反应温度对产品分散性能的影响,结果见表3。
表3 反应温度对产物分散性能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温度较低时,反应不充分,产率较低,固产物分层;反应温度以95 ℃为变化的起点,95 ℃后制备的产品都很均匀。因此,选择合成反应温度以95 ℃为宜。
2.1.4反应时间
在异丙醇加量40%,喹啉、氯甲基萘的物质的量比为1∶1,反应温度为95 ℃的条件下,考察反应时间对产品分散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见表4。
表4 反应时间对产物分散性能的影响
由表4可知,反应时间达到6 h后,产品的分散性能很好。故选择反应时间为6 h。
2.1.5合成条件的确定
由2.1.1~2.1.4得出XJHS-1的合成条件为:异丙醇加量为40%,喹啉与氯甲基萘的物质的量比为1∶1,反应温度为95 ℃,反应时间为6 h。
2.2.1缓蚀剂的制备
中低温缓蚀剂配方A:18 g(XJHS-1)+20 g甲醇+2 g(OP-10)+60 g H2O
高温缓蚀剂配方B:40 g(XJHS-1)+50 g甲酰胺+10 g甲基丁炔醇
2.2.2缓蚀性能的测定
按照SYT 5405—1996规定方法配制20%的浓盐酸,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测定配方A和配方B在酸液中对N80钢片的腐蚀速率,测试结果见表5。
表5 腐蚀速率测定结果
由表5可知,用XJHS-1制备的酸化缓蚀剂配方A和B均具有良好的缓蚀效果,可满足不同温度下的工况要求。
1)确立XJHS-1的合成条件为:异丙醇加量为40%,喹啉与氯甲基萘的物质的量比为1∶1,反应温度为95 ℃,反应时间为6 h。
2)由XJHS-1制备的酸化缓蚀剂在规定的加量下可以将20%浓盐酸在150 ℃下对N80钢片的腐蚀速率控制在50 g/(m2·h),达到一级行业标准的要求。
[1]陈鸿璠.石油工业通论[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126-127.
[2]邱海燕,李建波.酸化缓蚀剂的发展现状和展望[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05,17(4):255-258.
[3]蒋平,赵力云,万朝晖,等,喹啉型季铵盐缓蚀性能评价[J].油田化学,2011(2):219-223.
[4]唐广荣,酸化缓蚀剂的缓蚀作用机理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15(1):95-99.
[5]赵维.有机缓蚀剂的构效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2.
[6]崔福员,桑军元,王云云,等,油田高温酸化缓蚀剂研究进展[J].石油化工应用,2016(10):1-4.
[7]葛际江,张贵才,孙铭勤. 一种新型高温酸化缓蚀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1760320A[P]. 2006-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