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志勇,阳王东,张 锦
(1.长沙民政学院 软件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4;2.湖南大学 信息与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3.湖南师范大学 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到2020年,国内将紧缺高级技能人才,导致经济建设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1]。基于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旨在为国内经济建设培养一大批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强、能够适应用人单位需要的卓越工程师[2-3]。同时,也明确了在职业教育中将采用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支撑、以学校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技能及行业大赛来引领教学改革。
作为占据了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目前高职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师资队伍工程实践能力欠缺、学生实践能力差等问题。因此,解决目前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话题[4-5]。
赛学教理念的卓越工程师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中,“赛”指的是职业技能大赛或行业的大赛;“学”是凸显以学生为主体,精心组织与设计的教学过程及完善的管理机制;“教”指的是教师通过参与赛事指导,与承办赛事的企业深入交流与学习,促进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最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赛学教理念的卓越工程师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成功与否,其关键是要抓好“一选、二育、三用”3个关键环节。
“一选”指成立组建网络技术协会及兴趣小组,并开展“二表、一行动、一讲座、一竞赛”计划:“二表”指的是学习计划表与作息时间表,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量身定制计划表,并按网络技术协会制订的作息时间表去图书馆学习;“一行动”即定期在协会中开展学习交流活动,让学生能相互交流、共同进步;“一讲座”即专职老师与公司的资深工程师定期给学生讲解网络技术发展新动态与新技术;“一竞赛”即校企定期按职业技能大赛的标准举办竞赛。通过这些途径发现适合参赛的学生,同时也为造就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把握好第一道关。
“二育”一是要育老师,指的是校企共建师资队伍;二是要育学生,指的是校企共同将企业精湛的技术与创新的教学理念输送给学生,为竞赛及培养卓越工程师提供质量保障。
“三用”指的是用好学生,首先是根据学生的特长分配到团队竞赛中合适的位置,其次是竞赛后将其成功的经验及专业知识分享给学弟,再次是给历年通过竞赛成功就业的学生建立就业信息档案,邀请他们分享技术和就业信息渠道[6-7]。赛学教理念的卓越工程师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赛学教理念的卓越工程师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造就卓越工程师,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支持,本校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的过程中,与承办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计算机网络应用项目的公司深入合作,涉及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赛共建专业社团,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针对本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且很多学生对今后的发展方向感觉到很迷茫的问题,自2013年起,校企共建网络技术协会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并要求协会成员课余时间去图书馆学习,为了保障在图书馆学习期间的学习效果与学习质量,实施了“二表、一行动、一讲座、一竞赛”计划。校企定期按职业技能大赛的标准举办竞赛,检查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并通过竞赛发现可以塑造的卓越工程类人才[8-9]。
2)以赛来加强师资队伍及课程体系建设。
能否通过竞赛的方式造就出卓越工程师,关键取决于是否有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工程类学科强调的是实践性,教师的实践水平是否与行业对接,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关键。
本院网络专业自参加教育部举办的职业技能大赛与行业大赛以来,与杭州新华三通信公司及思科公司进行深入的合作,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将教师派到企业顶岗实习或参加课程培训,教师选择与竞赛内容紧密相连的相关专业课程进行培训,同时要求教师通过企业课程培训,获得该课程的讲师认证证书后,才具备给学生授课的资格。企业为了保障证书含金量,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制度,并要求教师必须通过理论、实践、试讲3个环节才能获得讲师证书。如2014年本校教师参加该公司首批云计算讲师培训,23名教师参加培训,最后拿到讲师证书的只有13人,讲师证书的通过率就是对该证书含金量最好的证明。经过几年的培训,教师的专业技术与实践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为培养出卓越工程类的人才打好了夯实的师资基础。
通过竞赛造就卓越工程师,光有一支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还不够,还得改革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开展校企合作以来,本院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在专业核心课程中陆续整合与嵌入了由企业自主开发的10门课程,实现了课程内容与工程实践的融合(见表1)。
以上课程都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项目案例来驱动教学。课程内容基本每年都会更新,把最前沿的网络技术嵌入到课程中。为鼓励学生获得这些课程对应的工程师证书,相关企业给学生发放3折的优惠券,同时,每年会给考证成绩优秀的学生发放奖学金。上述举措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考证的积极性,不少的学生取得了这些课程对应的工程师证书,完成专业知识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有效提升了就业竞争力,也使学生离卓越工程师的标准更近了一步。
表1 专业核心课程整合与嵌入情况对应表
3)以赛来推行四维一体的教学理念。
针对工程理论内容枯燥的特点,将教学内容项目化,将企业竞赛的工程项目运用到教学中,体现学以致用,进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实践教学中实验设备不够用的问题,通过企业的虚拟仿真设备解决,使实验过程仿真化;在竞赛内容中加入工程案例,通过解决具体工程案例中的问题,让学习获得成就感,进而提升学习动力,激发学习热情;对于考核方式单一的问题,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将考核评价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绩效考核环环相扣,评价方式多元化,进而实现教学内容项目化、实践教学虚拟化、教学竞赛常态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的四维一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四维一体的教学理念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与实践能力,造就出卓越工程师的技术人才。
表2 近3年来学生获奖情况表
1)提升了教师与专业建设水平。
自签订校企联合办学以来,通过“引进”和“送出去”的方式,即引进企业先进的技术与课程,学校给网络工程专业教师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参加公司相关课程体系认证培训,经过几年的培训与实践,5名教师获高级工程师证书,6名获中级工程师认证,1名获云计算证书,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与工程实践能力,促进了本专业的建设,储备了一支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师资队伍。
2)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自与杭州新华三通信公司深化校企合作以来,本校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公司课程的认证考试,获得工程师证书的有五百多人,获高级工程师证书有二百来人。认证考试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为促进本专业的专业技术与行业要求无缝对接,并检验其办学质量,本专业学生积极参加教育部举办的职业技能大赛和企业举办的竞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见表2)。
上述成绩的获得说明本校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在专业技术方面水平高,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强,具备了卓越工程师的能力与知识。
3)促进了学生就业。
竞赛不但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也拓宽了学生就业的渠道。杭州新华三通信公司与思科通信有限公司自承办竞赛以来,就建立了人才联盟机制,将竞赛学生与旗下几百家代理商的信息输入到人才联盟就业信息平台。通过该就业渠道,很多学生找到了自己好的“归宿”,有些还成为公司技术负责人。对于这些优秀的学生,学院为其建立了就业信息档案,并邀请给学弟学妹分享技术,同时,还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渠道,如网络工程专业有一个班,通过这种学长引荐方式,一次性就带动了十几个同学成功就业。
赛学教理念的卓越工程师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使学生与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与实践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实践能力的提升使得学生在就业时拥有核心竞争力,该能力培养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招生—教学—就业已形成良性循环。我们今后将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将承办赛事企业新的技术与理念渗透到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林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1, 32 (2): 47-54.
[2]李继怀, 王力军. 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与卓越工程师培养[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3): 140-146.
[3]李爱琴, 肖云峰. 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分析[J]. 中国电力教育, 2011(2): 23-32.
[4]肖海慧.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信息类“三毕”工作管理机制研究[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6): 57-58.
[5]蔡勤生.“赛教结合, 寓学于赛, 以赛促教, 以赛促改”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 职业技术教育, 2010(12): 41-43.
[6]张颖淳. 以赛促学在高校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 2012(21): 96-97.
[7]陈兆芳. 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理性思考[J]. 职教论坛, 2011(7): 75-80.
[8]张文生, 宋克茹.“回归工程”教育理念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1, 31(1): 77-92.
[9]陈满乾, 尹敏.“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与成效[J]. 中国电力教育, 2011(25): 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