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化,陈 淋,叶小艳,王 健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网络技术系, 广东 广州 510990)
教育是立国之本,我国现已形成相对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规模居世界首位,但复合型创新人才紧缺,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还不配套[1],与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相比,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协同育人教育模式的研究对于改善现有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型人才储备不足有着重要意义。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2],目前在校企协同实验室建设、协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大学生科研训练协同培养、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这几个方面均颇有成效[3]。截至2014年底,100%的“985”高校和75%的高职院校拥有独立的就业指导中心;2013年和2014年,全国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投入经费超10亿元;100%的“985”高校制定并实施了“卓越”系列人才培养方案[4]。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国家对“双创型”人才的培养正处于增加投入的高速建设阶段,协同育人、“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还需要不断探讨和深化[5],特别在协同创新的教育模式研究上,还需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如美国大学的科技园培育经典模式、日本的政府主导大学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和韩国的企业需求推动式联合创新模式,都是校企协同教育模式研究的成功典范[6-7]。
独立学院介于教研型高校和高职之间,属应用型本科高校,其办学层次和生源特征决定了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复合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8]。协同育人教育模式是对专业教育的有益补充,特别适合独立学院这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高校,但是就目前独立学院协同育人的合作条件和培养形式而言,相关人才培养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实验实训环境共建是国内部分企业与高校协同育人的成功合作模式之一,通过共建及时了解来自社会的最新应用需求和成熟应用模式,以实验实训的授课形式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企业能够从共建中更好的获知校方需求,并且将自己对熟识行业的技术理解固化在具体的实验实训项目中,从而帮助学校提高人才的社会适应度。不同类型的高校对这种合作模式的关注度大相径庭,教研型高校由于有充分的资金支持,更多关注于实验室的完备性和特色,与企业的后续合作以实验环境维护与教学反馈为主。这种协同育人模式以高校为绝对主导,企业前期参与度较大、后期压力较小。反之,独立学院与企业进行基础设施共建时,更多是考虑性价比和延续性,希望企业在后续的培训和人才培养环节持续协助,如以实习实训基地的形式维系共建成果。企业在后期的投入压力较大,如无适当方式转化这种投入,久而久之将成为企业的负担,导致企业后期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严重下降。
独立学院的师资构成主要有3种类型:兼职教师、外聘教师和专职教师[8],兼职教师主要来源于母体高校,此类教师的年龄、职称和学历在独立学院的师资结构里虽属优质资源,但是工作性质决定了此类教师在独立学院的归属感不强、参与度不高;外聘教师主要由公办学院高级职称教师退休返聘构成,此类教师经验丰富但是精力略显不足;专职教师主要来源于院校毕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此类教师年纪轻、精力旺盛且善于学习,逐渐成为独立院校的稳定教学力量。然而,年轻的专职教师由于教学经验缺乏,特别是实践教学经验不足,在专业教学上难以兼顾广度和深度;同时,在与企业的协同育人合作初始难以满足企业的诉求,需要经过若干阶段的个人提升期才能逐渐适应企业的要求。从而导致企业方在相当长的时间周期内难以与校方展开更加深入的合作形式,协同育人流于表面。
部分独立院校与企业开展协同育人活动,是以实验室共建和实训实习基地共建为开端,落实实验室或实训基地的正常运作为主要协同目标,这种简单直线的协同育人方式往往忽视了企业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应得收益。以实验室共建为例,前期由企业让利,校方出资共同建设某专业实验室,中期由企业完成应用培训,后期企业配合校方组织学生的实训实习。在这一系列活动中,校方在协同育人过程中收获略大,如增强了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的实践应用性,并且参与协同育人项目的专业教师也能够从与企业的交流合作中更好的响应社会实际需求,通过学习提升并反馈到教学环节中;在协同育人活动中,企业方如果找不到利益转化的途径则会逐渐失去兴趣,导致部分实训实习基地的维系存在困难。独立学院在开展协同育人过程中较容易与初创型企业达成一致,这类企业在创业初期用人门槛不高,愿意与校方共同投入协同培养学生,但由于企业本身尚在发展,往往留不住中意的实习生,导致校方和企业在未来的协同育人活动中缺乏粘性;另一方面,企业的业务发展迅速,其业务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与独立院校相对固定的专业人才培养不匹配,导致学生进入实习环节后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培训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增加了企业对实习生的引入成本。以上两点体现了目前独立学院与企业开展协同育人合作的形式不够多样化、过程较为单一的现状。
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主要强调协同与合作,而合作本身是开放性的,校企双方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构建多元化合作模式。要使校企协同育人持续发展,双方必须在合作过程中不断磨合,增进交流,促进现有模式的完善和发展。结合学生发展需求与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渐进层次培养模式,更能改进并提升育人工作的系统性、融合性和延续性,形成学生与企业的协同发展。渐进层次模式按照协同育人的深化程度可分为基础协同层、项目协同层和研发创新层3个阶段。
基础协同层由校方和企业针对某个特定专业初步建立协同育人的框架协定开始,主要协同形式包括建立线上学习群、参观互访、宣讲报告等。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信管专业教师组织大一、大二学生与广州泰迪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线上交流群,企业选派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进驻交流群,通过线上交流帮助学生建立专业兴趣,了解行业应用需求。校方不定期邀请企业导师或其他专业人员来校与师生交流,增加学生对目标企业的认同感,企业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接待师生的短期参观学习和访问。合作后期,交流群内的学生组队参加“泰迪杯”全国大学生数据挖掘竞赛,参加期间竞赛主办方通过线上解题和线上答疑的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专业教师通过线下管理和指导的方式监督学生完成赛题训练并提交竞赛成果。赛事结束后,主办方邀请获奖学生利用假期进入企业做短期参观实习,并邀请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团队参与企业网站公布的有酬商业项目研究。
基础协同层的前期投入由校方占主导,专业教师可以通过连续的交流活动增加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升专业教育水平;学生通过前期的兴趣培养较早形成学习方向,确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企业方收获学生和校方的认同感,便于后期开展进一步的协同工作。该阶段协同育人的成果通过以校企协同学科竞赛小组或共建专业实验室的形式得以展示。
有了基础协同层的沉淀,企业在学生群体中赢得了一定的口碑,而学生也不满足于仅仅了解企业业务、行业进步和社会应用热点,转而更加愿意进一步接纳企业,在校内通过模拟实训的形式接触真实的社会工作环境。这个阶段的协同育人可以将企业导师的经验和实践优势引入到教学活动中。如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与珠海同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同开办以企业成熟项目为主导的“同望V3”快速开发实训班,前期开班筹备工作由企业导师和专业教师共同完成,如共同商讨实训的项目范围、训练形式、阶段成果检验标准、最终成果验收标准等关键节点事宜。同望科技免费在校内实验室部署V3开发平台,提供完整的企业级开发案例以供特训班教师完成任务分解。特训班的授课与训练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完成,重要项目节点的验收由双方共同参与。企业导师对上一阶段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及时提出项目改进建议,专业教师将评价反馈融入到后续的教学当中。理想状态下,实训班的项目最终成果将获得双方的认可,并且同望科技进一步为特训班中任务完成度较好学生团队中的学生提供生产实习或企业深造机会。目前,这种校企联合特训班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实施2年,为信管专业培养出约100名可从事同望V平台项目开发、实施、测试与文档管理的合格IT岗位人才。
从合作经验来谈,经过选拔的实训班学生在专业知识构成上基本符合企业所需,并且在强化学习期间经历过较为完整的项目训练,相当于接受了企业的岗前业务能力培训,其进入正式工作环境后磨合期将大大缩短,甚至达到即插即用。从企业用人的角度看,特训班将部分企业培训成本转移到了校方,招聘成本也相应降低,故该合作形式在双方共赢的基础上能够持续发展。在校企协同共建实训持续发展中,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还可以根据每期实训内容和评价反馈共同编制学生的实践实训教材,将协同育人融入到课程教学。
研发创新层校企双方所做的工作可以视作对基础协同层和项目协同层的综合提炼,其综合性体现在对专业知识和企业业务知识的灵活应用。专业教师根据上两层,特别是项目协同层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反馈,从中提炼出可供持续研究的内容,形成科研课题。从协同创新的角度看,专业教师可以组织高年级学生参与其中,视课题难易度和学生程度将待研课题划分成符合学生创新培养要求的若干子课题。研发创新层的学生培养成果往往与专业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攀登计划等学生参与度较高的综合性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契合度相当高,专业教师只需稍加引导,注意加强过程管理,便能推动学生独自完成此类课题的申报和结题工作。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通过持续的交流与合作,校企双方在此阶段已建立起良好的互信。企业对校方选派的专业教师和学生素质有较好的了解,在保证项目质量和降低劳动力成本的前提下,将企业部分业务通过服务外包的形式转包给学校,指定专门的教师担任项目负责人,组织有能力的学生组成项目团队,派遣企业导师进行质量评估。此外,企业也可将亟待解决的业务难题有序地邀请专业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其中,协定成果的知识产权转化和归属问题,从而在协同育人工作中收获共赢。
校企协同育人是一项持续性工作,不可一蹴而就,独立学院开展协同育人教育需要从早抓起,持续稳定的推进。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强调协同和合作,它是对开放教育的本质、价值、功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和追求。当前,独立院校协同育人培养模式要走以学生的发展需求和企业发展需求相结合的道路,以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方式来组织实践,并提升育人工作的系统性、开放性和融合性,从而形成企业与学生的协同发展。渐进层次模式为独立院校协同育人教育形式提供了一套系统性整体解决方案和建设思路,在层次模式的各个阶段,企业都容易参与其中,并收获共赢点,从而提高了企业在与院校长期协作育人过程中的兴趣点,最终收获回报。
参考文献:
[1]刘伟, 邓志超. 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J]. 教育科学, 2014(12): 79-84.
[2]薛成龙, 卢彩晨, 李端淼. “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 2016(2): 20-29.
[3]方平. 略论高校校友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J]. 中国教育学刊, 2015(2): 365-367.
[4]刘燕, 曹卫兵, 谢详. 国外高校发展协同创新的经验借鉴[J]. 中国高校科技, 2014(8): 7-9.
[5]刘艳, 闫国栋, 孟威.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 中国大学教育, 2014(11):35-37.
[6]王文礼. 美国高校协同创新的成功经验与启示[J]. 学术论坛, 2014(12): 161-166.
[7]费艳颖, 姜国峰, 王越. 美日韩大学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 科学管理研究, 2014(2): 106-109.
[8]阙明坤. 我国独立学院转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 教育研究, 2016(3): 6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