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就给我恰到好处的回应

2018-04-02 05:19meiya
文苑 2018年6期
关键词:粉蒸肉馄饨婴儿

文/meiya

一天中午,我在一家小吃店吃午饭,隔壁桌旁坐着一对年轻的夫妻,带着一个六七岁的儿子。这对夫妻面对面坐着,儿子挨着母亲。父母为自己点了面和饭,为儿子点了一碗小馄饨。男孩说他一会儿要去吃麦当劳,父母同意了,妈妈允诺等他吃完一碗小馄饨,就带他去吃麦当劳。在等待上餐的时间里,父母拿起各自的手机玩,偶尔聊聊天。男孩坐在角落里东张西望,忽然问父母:“牛肉什么品啊?”听了男孩的提问,我低头一看,发现每一张餐桌的右下角贴着一个小广告,上面写着四个大字——“牛肉御品”。男孩重复了三遍“牛肉什么品啊?”每一遍都是中等音量,隔壁桌的人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但是父母好像都没听到,没有给他任何回应。

他们的午餐上来了,男孩吃了一两个小馄饨就不吃了。接着,他的妈妈拿起汤勺喂他吃,但他闭着嘴,不想吃,脑袋东摇西晃,以示拒绝。这时,他妈妈生气了,提高音量,大声呵斥:“你怎么回事啊?我对你这么好,你还想要怎样!”他爸爸沉默地看着孩子。其他食客同我一样,被这突如其来的呵斥声吓了一跳,纷纷望向他们。

他妈妈发了脾气之后,接着对孩子抱怨了几句,放下汤勺,转身自己吃饭,不理会孩子。过了一会儿,她又转向孩子,拿起勺子,舀起一个小馄饨,温和地对孩子说:“你要乖,听话,小馄饨很好吃的,不信,你问问爸爸。”她舀了一个小馄饨给丈夫,丈夫配合着吃掉,并说了一句:“很好吃的。”“你先把小馄饨吃完,不然我们不带你去吃麦当劳。”他妈妈继续半哄半威胁地喂孩子吃饭。男孩又勉强吃了几个小馄饨,两个大人也用餐完毕,他们离开了小店。

过了一周,我在一家商场的中式快餐店吃晚饭,坐在我对面的是一对母女,妈妈背着孩子的一个粉红色书包,女孩也是六七岁的样子,她们两个人并排坐着,前面的小碗里盛放着几个菜,有粉蒸肉、刀豆土豆、红烧茄子、红烧鱼。女儿指着粉蒸肉问:“这是什么?”妈妈说:“粉蒸肉,我点的。你要不要吃?粉蒸肉很好吃的。”女儿显得有些犹豫不决,妈妈夹了一块粉蒸肉自己吃完,又夹起一块问女儿:“你要不要试试看?”女孩点点头,妈妈把一块肉放到女儿碗里,女儿开始吃,妈妈问:“味道还可以吧?”女儿低头吃着,发出“嗯”的一声。

她们继续享用自己的饭菜,女孩吃着饭,含糊地说了一句话。妈妈没听清,发出了疑问:“嗯?”女儿重复了一遍:“这里很小。”“是的,这家店很小。”妈妈回应道。看孩子吃完了粉蒸肉,妈妈问:“这个粉蒸肉,你还要吃吗?”女儿摇了摇头,妈妈不再说让孩子吃肉的事,也没有替孩子再夹粉蒸肉,偶尔指着刀豆土豆对女儿说:“这是你的最爱,多吃点。”整个过程,都是这个女孩自己夹菜、吃饭,她的妈妈没有一句啰嗦。

从这两对父母与孩子吃饭的场景,我们可以看出,对男孩来讲,他的妈妈要么不回应他,要么就是以一种情绪起伏很大,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可怕方式回应他;而对女孩,她的妈妈给她的回应是温和的,是恰到好处的,精准的,没有忽略和漠视,也没有紧盯和强加。

心理学上讲的爱不是很多人理解的那样,我给你吃,给你穿,照顾好你一日三餐,让你不生病,能够健康成长就是爱。这样的爱是不够的。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十分弱小,孤立无援,几乎完全依赖成人的照顾。通常婴儿的主要照看者是母亲。如果在这一时期母亲能够恰到好处地满足婴儿的需要,让孩子感觉慈爱温暖,觉得自己有所依赖,不必担心母亲会离开自己,失去照顾,就会形成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所说的“基本信任感”,会有安全感。

怎样叫“恰到好处地满足婴儿的需要”呢?我饿了,妈妈就过来喂我;我尿湿了,妈妈就给我换尿布;我一笑,妈妈也跟着我笑;我把小手伸向妈妈,去握她的手,妈妈也把她的手伸向我,握我的手。在这个母婴共同体阶段(0~6个月),孩子的感觉是:我和妈妈是一体的,我和妈妈是一个人。妈妈是婴儿的镜子,孩子从妈妈的眼睛里看见自己的存在,孩子被看见了——妈妈看见他生理、情感上的需要并且及时满足他,并带着爱的响应。孩子与妈妈就有一种情感的链接和互动,一种关系呼应与映照。这就是客体关系理论代表人物温尼科特所提的“足够好的母亲”。

“足够好的母亲”提供一种成功的镜映,这个镜映为婴儿塑造了主观全能感和持续存在感,即妈妈给予孩子一种恰到好处的回应,这个回应让孩子感到自己是强大的,感到妈妈是喜欢他,愿意回应他的。但是如果这个妈妈没有回应,甚至要求这个孩子满足妈妈的需要,让孩子适应她,迎合她,这个孩子开始会生气,最后就会变抑郁。

在计算机技术中,有一个“心跳机制”,在网络中存在接收数据和发送数据的两方,为了确保双方链接的有效性,就需要定时发送一个自定义的结构体(心跳包或心跳帧),让对方知道自己还活着。有心跳响应,说明我们是有效链接着的,没有心跳响应,链接一定出了问题,需要检测问题、解决问题。

同理,换到与人交往中,你发出一个信号是让对方知道你活着,如果对方给你回应,你知道对方也活着,还是和你在一起的,你的感觉会很安心。如果一个孩子很小,他发出一个信号,结果没有他人的回应,他不仅会感到孤独,也会觉得自己不存在了。这个不存在的感觉是非常可怕的。对幼小的孩子来说,无回应之地就是绝境。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说:“没有回应,就是黑暗;有回应,就有了光。”

高质量的关系,就是彼此回应,彼此镜映的关系,我在你身上看见了我自己,你也在我身上看见了你自己,我们在一起,彼此陪伴,没有那么深的孤独。

做到恰到好处地回应别人,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说不难是因为如果你小的时候被人恰当地回应过,比如你的妈妈或者爸爸,他们能够准确而及时地回应你的需求,你自然就能学会恰当地回应他人的需要,对他人有同理和理解之心。说难是因为如果你小时候缺乏被镜映的体验,真实的需要没有被满足,真实的自己没有被接纳,你会很匮乏,你可能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学习如何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如何给出恰到好处的回应。

学习如何与人沟通,就是学习如何更好地爱人。如果你爱一个人,就尝试着给他恰到好处的回应。

猜你喜欢
粉蒸肉馄饨婴儿
婴儿为何睡得多
西塘美味荷叶粉蒸肉
悲伤的时候,吃一碗热馄饨
粉蒸肉?焖肉?红烧肉
倾我所有,带你吃碗粉蒸肉
婴儿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