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传统配饰“暖耳”研究

2018-04-01 00:00谢菲
参花(上) 2016年11期
关键词:明清时期

摘要:暖耳是冬季御寒之物,保护耳朵,最初由动物毛皮制成,造价昂贵,只有贵族或是皇帝特赐官员才能佩戴,明清时期逐渐流行于民间。本文结合古籍和文学著作,借鉴同时期的画像,考证明清时期“暖耳”的形制及使用功能的转变。

关键词:明清时期 传统配饰 暖耳

一、引言

暖耳,又称耳衣、耳套、煖耳、护耳等,是冬季套于耳部用来防寒保暖的。耳同眼一样作为人感知世界的器官,除“主听也”[1],还关系到命脉和心智。《黄帝内经》言:“耳者,宗脉之所聚也。”[2]人体的脏腑经络病理变化,也常反映于耳。古人常说“耳聪目明”,形容头脑清楚、机敏明利,反映出耳朵与大脑的密切关系;又言“耳者,心之候”,“人通于心,开窍于耳”,说的是耳与心灵相通,与思绪相连。但是耳朵突出于体表,血管少,血液流通供暖不足,在寒冷的冬季,很容易冻坏耳朵,暖耳便应运而生。

二、“暖耳”的起源

耳衣最初是驻守边疆的将士为了御寒保暖而制,唐代李廓的边塞诗中曾写道“金装腰带重,铁缝耳衣寒”。后从边塞传至中原,唐李邕墓壁画中一位着冬装的女子,双耳挂坠由动物皮毛制成条状的耳衣(见图1),利用动物皮毛的蓬松来保暖。这种条状耳衣在佩戴时,从中间折叠挂在耳朵上,下端垂于两肩。

三、明清时期的暖耳

明代,暖耳被列入了官服制度,沈德符《野获编·内阁三·貂帽腰舆》中记载:“京师冬月,例用貂皮煖耳,每遇沍寒,上普赐内外臣工,次日俱戴以廷谢。”[3]当时暖耳是皇帝的特赏之物,佩戴要遵循严苛的制度,《明史·舆服志》载:“十一月百官戴暖耳……万历二年禁举人、监生、生儒僣用忠静冠巾,锦绮镶履及张伞盖,戴暖耳,违者五城御史送问。”[4]在万历五年又重申此令,并连朝酬的地方外官也禁戴。明代只有少数官员才被允许佩戴暖耳,在宫中佩戴暖耳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明代唐文献像》中唐文献头戴乌纱帽,帽上系有条状动物毛皮,两端垂于两侧至肩头位置(见图2),不同于唐代,此时已有帽做支撑,不必将厚重的兽皮挂在耳朵上。明代的暖耳形制除了保留这种条状耳衣,还出现一种新的形制,明代刘若愚在《酌中志》中记载:“貂鼠制一圆圈,高六七寸不等,大如帽。两傍各制貂皮二长方,毛向里,至耳,即用钩带斜挂于官帽之后山子上。旧制,自印公公等至暖殿牌子,方敢戴,其余行近侍,则只戴暖耳。其制用元色素纻,作一圆箍,两傍缀貂皮,长方如披肩(见图3)。凡司礼监写字起,至提督止,亦止戴暖耳,不甚戴披肩也。”[5]即以布帛作成圆箍,两面包以兽皮,使用时联缀在冠帽上一同佩戴(见图4)。

明代宫中使用的貂皮主要由女真人提供,《明英宗实录》中曾记载,瓦剌(明代对西部蒙古各族的总称)在正统十年时向明朝进贡“青鼠皮十三万张、银鼠皮一万六千张、貂瓯皮二百张”[6]。每次皇帝特赐暖耳时,会消耗需要大量貂皮,制作暖耳也使宫中耗资巨大。万历年间,皇宫接连几次火灾,需要大兴土木重建皇宫,同时皇室挥霍无度,边疆危机不断,军费增加,国库入不敷出,时任内阁首辅张居正提出财政“节流”,要求宫廷节省开支,带头不戴貂皮暖耳。即使天气寒冷、耳朵冻僵,但是由于张居正不戴,百官也无一人敢戴。

除了在宫中,暖耳在民间也有使用。明代民俗志《北京岁华记》中记载,冬至这一天“竞买暖耳,市价踊贵”[7]。暖耳还出现在当时的文学著作中,明代长篇小说《金瓶梅》第六十九回“不想林氏悄悄从房门帘里望外边观看,见西门庆身材凛凛,一表人物,头戴白缎忠靖冠,貂鼠暖耳,身穿紫羊绒鹤氅,脚下粉底皂靴”[8]。可见西门庆在忠靖冠下配以貂鼠暖耳,佩戴方式与官员相似,在头冠外侧加环形皮帽套,帽套下垂长条皮毛,遮护耳朵,以达到保暖的作用。

清代的暖耳有了较大的改变,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制,一种是帽与暖耳连体,清朝任命的朝鲜海关总税务司穆麟德戴的就是这种(见图5);另一种是单独佩戴,挂在耳朵上,外形小巧精致,绣有吉祥纹样(见图6)。

除了形制上的改变,暖耳的使用人群也更广泛,清代以前多为男子所有,清后,精致的刺绣暖耳也得到了女子的偏爱。清代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第五十三回中写道:“只见又是一个丫头,打了灯笼,一班四五个少年姊妹,都戴着貂鼠暖耳,穿着银鼠、灰鼠衣服进来。”[9]

这种刺绣暖耳内侧有搭门可以套在耳朵上,由丝帛制成,轻便易打理,根据需要,有时会在暖耳内侧加有皮毛,使保暖效果更好。刺绣暖耳外形多种多样,有桃形、蝴蝶形、荷花形及金鱼形等,其中桃形最为常见,一般由民间绣坊应季出售,也有巧手的女子自己缝绣制作。暖耳上通常绣有四季花卉、诗句文字等吉祥图案(见图7),表达佩戴者的审美趣味,具有装饰功能。

四、结语

暖耳,每年只在严冬时节拿出使用,可以搭配各种服饰,美观又保暖。从唐代挂坠式耳衣、明代与官帽相连的暖耳到清代的一体式暖耳帽和刺绣暖耳,从贵族、宫廷专用到民间配饰,材质从昂贵的皮毛变为相对低廉的丝帛,结构形制上也与耳廓更加吻合,佩戴舒服。

参考文献:

[1](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清)张志聪,集注.皇帝内经集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3](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明史·舆服志[M].

[5](明)刘若愚.酌中志[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6]钞本明实录[M].北京:线装书局,2005.

[7](明)北京岁华记(手抄本)[M].藏于上海图书馆.[8](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9](清)吴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0]周萍.论中国传统民间服饰品——暖耳[J].山花,2008(08).

[11]陈芳.晚明女子头饰“卧兔儿”考释[J].艺术设计研究,2012(09).

[12]周汛,高春明.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谢菲,女,硕士研究生,北京服装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研究方向:明清配饰研究)(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明清时期
明清室内陈设艺术
论明清时期广西少数民族户口的调查统计与入籍问题
明清时期徽州书院的资金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