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的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

2018-04-01 22:05穆荣深圳市罗湖区文化馆广东深圳518000
丝路艺术 2018年7期
关键词:文化馆服务体系互联网+

穆荣(深圳市罗湖区文化馆,广东 深圳 518000)

当前互联网技术发展极为迅速,手机APP也得到了有效的推广和普及,而数字化文化馆基于此背景之下,发展微服务对于文化馆的宣传建设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借助微信平台实现数字化文化馆活动的推广与普及更容易使群众接受,能够让群众随时随地的接收文化馆的相关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群众文化的发展与建设。

1.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多重特征

1.1 公共性特征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文化馆是属于社会大众的,而不属于某些团体或小众人群,其服务对象是辖区内的所有成员。因此,公共性是城市文化馆不可忽略的第一大特征。

1.2 服务性特征

我国的文化馆都是公益性事业单位,其主办或承办的活动基本不以营利为目的,尤其是按照国家政策要求,2011年实行免费开放以来,国家下拨专项资金要求文化馆为民众提供公益服务。文化馆所提供的服务是各种文化产品及相关延伸服务,这使得文化馆服务性特征更加凸显和扩大。

1.3 主导性特征

在我国,政府所提供的文化服务是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主导而进行的。而且所提供的文化服务中,主要体现的是国家意志以及政府对社会大众的人文关怀。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虽然一些营利性的文化产业不断出现,但是其仍然不能动摇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主导地位,主导性特征依然是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所表现的优势之一。

1.4 基础性特征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不是凭空建设的,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建设保障。而文化馆作为由国家政府投资建设的文化设施之一,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5 紧密性特征

一直以来随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壮大,再加上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省、市、县、乡、村等各级文化机构连成一片,共同组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因此,城市文化馆具有紧密性特征。

2.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独特地位

毋庸置疑,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且独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2.1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石

从文化馆工作内容来说,其工作就是为社会大众提供文化服务或者精神食粮,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首先要建设的是文化馆,只有文化馆建立起来,整个体系才能有基本的框架。

2.2 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职能承担者和体现者

要想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作用,离不开执行者的参与,文化馆是国家投资兴建的公益文化设施,执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职能义不容辞。因此,我们说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职能承担者和体现者。

2.3 文化馆在社会文化领域一直处于引领地位

公共文化体系与社会中存在的营利性文化体系不同,其存在明显的公益性,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意图的贯彻体现者,受到国家的财政支持。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存在与省市、县乡等各区域,联系群众十分广泛,无论其他营利性文化机构如何壮大,都无法动摇城市文化馆在社会文化领域中的引领地位。

3.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当前我国文化馆的主要职责是帮助政府面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并且组织群众参加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娱乐活动、科普活动,满足并丰富群众的精神需求,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为国家发展传播正能量。其次,文化馆中的专业人才帮助文化馆在整个社会文化领域稳居领导地位,在提高文化馆的工作能力、提升文化馆的社会形象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再次,文化馆的人才资源、阵地资源、活动项目资源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撑,可以说是群众参加文化活动的大本营、加油站。最后,文化馆往往是一个城区乃至所属辖区范围的文化聚焦点,在鼓励群众积极参加文化活动、激发群众参加文化活动热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微服务逐渐成为数字化文化馆建设的重要形式

从当前来看,微信发展极为迅速,从发展初到现在,微信用户已经逐渐突破7亿用户,并且用户来自于各个国家不同地区的人民,微信已经成为亚洲影响力最为广泛的通讯社交软件。并且微信公众号的数量也不在少数,微信用户下到18岁青年,上到60岁的中老年人,热衷于微信平台中的公众号服务。对于数字化文化馆来说,建立微服务,构建属于数字化文化馆特有的公众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广群众文化发展,有利于促进数字文化馆的影响范围。并且微信服务作为数字化文化馆发展的新的方向与途径,必然能够吸引大量的群众,使人民群众更好的了解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涵。例如深圳市罗湖区文化馆创建的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09剧场《军哥剧说》” 戏剧主题系类晚会,设立了微信公众号后,观众进场扫码,在公众号内可以获取到剧场演出信息动态,注册用户名在订票界面可以免费订票4张,如此以来观众群迅速扩大,而且不分区域,外地观众也可根据剧场信息合理安排观看时间,从而提升了整个项目的影响力和示范性。

4.1 数字文化馆建设微服务的需求

文化馆在传统的发展过程中,知名度以及宣传力度远远不够,很多当地的老百姓对于文化馆的所在地都不清楚,文化馆对于自身工作上的宣传工作做的也不够到位,往往忽视对文化馆的宣传工作,而文化馆主要继承群众文化的发展和推广,如果当地人民都不清楚文化馆的内涵和本质,那么群众文化该如何进行发展呢。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以及微信平台的日益繁盛给数字文化馆的建设与推广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数字化文化馆在当前的发展来看,借助微信平台实现微服务已经成为数字文化馆发展的一个趋势所在。一方面微信平台中大量的用户为数字化文化馆的宣传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用户基础;另一方面数字化文化馆可以通过微信平台的微服务使用户享受到足不出户的文化精神,进而使用户能够更好的了解群众文化的形式和内容,还可以与群众进行沟通和互动。例如“09剧场《军哥剧说》”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演出动态和剧评软文,观众可以随时在文章下留言发表观看感想,现场观看完剧目后可以继续在线上一起探讨,管理员在线上与观众一起互动,让项目的主题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续延生传播。

4.2 经济效益良好

数字文化馆通过微服务来进行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宣传工作能够大大降低数字文化馆的资金支出,而且通过微信公众号的方式来实施宣传工作也有助于人民群众更好的接受,人们在家中直接下载APP或者直接关注数字文化馆公众号就能够实现实时了解数字文化馆的相关事项,了解各项群众文化活动举办的具体时间等。相比较而言,通过微信公众号来进行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宣传工作效果更好,因为一方面通过数字文化馆自主建设APP来说,前期的投入资金较大,另一方面建设完成APP之后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用户的推广,前期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却不一定能够取得成效。通过微信平台的方式却能够避免出现此类现象,微信平台已经具备了较为全面的群众基础,并且相关功能已经足够强大完善,足以支撑数字文化馆的宣传工作。总而言之,数字文化馆的微服务平台建设性价比高,更加适合进行群众文化的建设工作。

4.3 微服务的不同形式

数字文化馆在推广微服务的过程中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一般来说有订阅号与服务号两种。订阅号一天能够发送一条群发消息,并且所发送的群发消息隐藏在订阅号的文件夹中,如果群众不打开订阅号是看不到具体的信息的;并且发送信息不提示。另一种方式则是服务号,服务号群发消息为一个月四条,显示的消息会在用户的微信列表中显示,并且能够实现即时发送。②通过对比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微服务我们可以看出,服务号的服务质量和宣传效果要远远高于订阅号的效果,虽然服务号每月只能发送四条消息,但是如果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准确把握好消息的发送时间,消息内容,那么还是能够取得不错的成效的。③而且大多数的用户都比较厌烦每天推送消息,通过限量发送消息的方式也能够提升用户对数字文化馆的关注,利于数字文化馆群众文化活动的展开与推广。

5.扩大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优势

5.1 进一步加强文化馆的公益性与服务性

城市文化馆的主要作用就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营利性文化机构开始挤占文化馆的市场。为了确保文化馆在我国文化领域的领导地位,持续加强文化馆在公益以及服务方面的职能至关重要。

5.2 始终坚持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宗旨

文化馆不需要与营利性的文化机构争功,只需要站在活跃群众文化的立场上,坚持“二为”方向以及“双百”方针,同时确保自己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5.3 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的宣传及引导力度

文化馆需要放下架子,深入群众中去,利用自身的地理、人才以及物质资源等优势,加大社会文化宣传教育、活动组织的力度,从而真正起到带领群众文化前进的龙头作用。另外,城市文化馆还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形势,在多元文化及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下,牢牢把握先进群众文化的发展方向和自己在文化服务领域的主导地位。

6.结语

综合上文所述,本文我们主要从当前数字文化馆的“微服务”入手进行相关问题的分析与探究,可以看出,目前微信服务平台的发展速度极为迅速,基于微信平台,数字文化馆能够实现更加全面有效的推广工作,能够将数字文化馆具体开展的艺术展览活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具体时间内容实时告诉人民群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总之,在未来的数字文化馆发展过程中,推广互联网技术、微信服务平台还需要工作人员的努力,工作人员的与时俱进不断学习,这样才能够促进数字文化馆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文化馆服务体系互联网+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章堰文化馆
大爱有光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