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雯雯
(西安美术学院,陕西西安 710065)
作为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笔画与线条为骨干,色彩为核心,属于一种精细入微的绘画形式。传统的工笔画色彩语言自宋代开始就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笔墨的热衷。而进入到20世纪,文化交融的日益密切,使得西方绘画色彩对工笔画色彩语言表达产生影响,在现代有着新的色彩语言诠释内容。针对这种变化,需要对工笔画色彩语言进行现代性的思考与解读。
中国工笔画色彩语言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在古代,由于早期工笔画的出现所使用的原料多是以矿物质颜料为主,但受制于工业条件与技术环境方面的制约,多是以重彩工笔画为主。这其中以敦煌壁画为代表,并且敦煌壁画的画面感较强,且震撼人心。虽然敦煌壁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但依旧展现出了当时历史时期工匠所想要诠释出的内容和主旨,无论是人物造型、绘画技巧还是色彩风格,都十分震撼。到了东晋时期,随着植物质透明颜料的出现使得工笔画的用色更为丰富、细腻,也赋予了当时工笔画一种全新的特征与形象。该时期工笔画的典型代表则是顾恺之《女史箴图》,精细的线条运用和巧妙的色彩,使得作品人物惟妙惟肖[1]。而进入到唐宋时期,色彩的丰富使得工笔画的发展进入到成熟时期。而发展至两宋之后,由于文人墨客对于水墨的使用更加青睐,工笔画当中的色彩语言运用逐渐被带入到边缘地带,传统工笔画的色彩逐步消失并且被历史冷落,该时期是工笔画色彩发展的停滞阶段。自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工笔画艺术进入到复苏时期,传统“水墨独尊”的色彩运用得到更新,现代色彩成为主流。这是一场工笔画色彩的变革过程,是一场色彩革命。工笔画色彩语言的历史嬗变,引发了工笔画色彩语言的现代性思考。
工笔画的色彩语言的大革新,是从两宋之后开始停滞不前。而随着西方思想的融入,工笔画的色彩语言才真正走向开放,传统水墨独尊的地位受到挑战,色彩也呈现出多样性,赋予了中国工笔画新的生命力与发展空间。在西方色彩元素的影响下,工笔画艺术不仅仅局限于我国的固有色彩体系当中,氛围的营造以及画面感更充实,艺术效果与艺术魅力都呈现出浓浓的时代感与现代感。工笔画色彩语言的现代性思考与解读,使得传统观念得以更新,色彩构成更为丰富。这要以田黎明为代表,作为开拓者,在一系列的以人物为题材的工笔画作品当中,对光影效果、弱化线条、团块整体等方面的运用相当娴熟,以弱化形象的方式来渲染画面,使得工笔画的风格呈现出较强的朦胧感[2]。
传统工笔画处于平面化,画面的层次感不强。特别是在进行工笔画背景处理的过程中,多是以平涂的手段为主,更是严重影响画面的层次感,环境与主体之间的协调作用不强,烘托效用也不够明显。而在西画的影响下,色彩语言得到高度关注,色彩语言的现代性思考也主要是围绕画面层次感与对比关系为主。西画的特点则是强调对于三维空间的利用,通过对于色彩的全面优化,最终达到营造色彩环境的目的,画面主体与环境的呼应能力更强,背景通常采用虚化处理的方式来达到立体性要求,这对于作品的内在价值与表现力都有直接的作用。而在对比关系方面,传统工笔画的对比关系相对简单,相较于当前多元化的色彩对比关系,为工笔画的艺术表现力提升提供切实可行的条件。[3]
色彩情感是色彩语言传递出来的情感要素,对于传统的工笔画色彩而言,其所想要传递的情感与画面的情感保持一致,虽然也能够实现情感的有效传递,但多是一种象征性的内容,并且由于色彩单一表现力层面也存在局限性。但不同时期的色彩依旧能够代表不同时期的情感内容,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在工笔画色彩语言的现代发展当中,由于其色彩语言相对全面,直观、写实的色彩内容所能够诠释的内容更加直观,在情感表达层面也可以借助多种色彩做到系统的更新,提高颜色的饱和度与色彩纯度。工笔画在这种情况下,使得色彩表现更为全面与丰富,情感传递更加直接,对于创作者情绪的渲染较为直观。
传统国画的颜料获取多是以自然矿物和植物颜色为主,由于材料有限,色彩的过渡与色调的变化都略显粗略,并且在加工和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导致色彩很难完全统一。而在新时代,西画颜料的进入,使得色彩表现更加科学,色调变化有明确的配比,色彩表现消除了不确定性因素。并且材料的增多也带动了工艺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颜料以及工艺技法得到更新,以颜色的多元性使得视觉效果得到全面更新。工笔画在现代的发展依然呈现出新的特点,材料和技法方面的多样运用,为色彩语言的表现力提供条件,也使得工笔画色彩语言的诠释更为直接,突出表现在内容的协调统一上面[4]。
参考文献:
[1]蒋清华.浅析西画色彩对中国工笔画色彩的影响[J].赤子(上中旬),2015(19):82.
[2]丁洁.浅谈工笔画色彩的传统及其现代发展[J].美术教育研究,2017(12):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