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应成为影视专业教育的灯塔

2018-04-01 18:01王晓娟
视听 2018年9期
关键词:影视思政素养

□ 王晓娟

作为当前最活跃的社会群体,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影视艺术专业的大学生,无疑是受影视艺术影响最深的人群。由于他们的价值观和认知体系尚未健全,极易被一些负面文化歪曲价值观,因此,为影视艺术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对大学生精神成长有直接促进作用。影视创作者的精神高度直接决定着影视作品的思想维度,因此,提升影视艺术的审美价值,应当从创作源头着手,加强影视创作者的整体素养,将思政教育与影视艺术专业教育进行柔性融合,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促进他们精神成长。具体而言,就是要在思想观念、政治素养、道德规范等方面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进而让更多的影视艺术创作者能以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姿态进行影视创作。

一、用健康的思想观念感染人

思想观念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长期形成的对事物的整体认知和看法,这些观念一旦形成就会深深印刻在人们的脑海中,影响着他们的言语表达和行为方式。但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形成和建立是一个动态过程,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发生变化。

大学阶段是青少年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本科教学体系中都会设置与思政教育有关的课程,做到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在给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又能保证他们的精神健康。以影视艺术专业为例,该专业的学生与影视艺术的接触最为密切,影视艺术几乎渗透到了他们的整个大学生活中,无论是课程学习、理论批评还是创作实践,都是以影视作品作为文本对象的。由于专业学习的需要,影视艺术专业学生在课前课后需要观看大量的影视作品,储备众多影视理论知识,当理论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学生会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进行影视短片的实践拍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指导中就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影视作品,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作品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获得精神的荡涤。例如教师在讲解伊朗电影《小鞋子》时,除了讲述该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成功的人物塑造外,还应该从故事中提炼出影片的另一层价值表达,即面对苦难生活,人们应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品格。对于大多数青少年来说,苦难的时代早已成为了教科书中的历史案例,单靠文字性描述,他们很难具体感受人在逆境和苦难中的绝望感,而通过影视作品生动而直观的演绎,他们的感受就会变得无比真切,接着,教师再将他们的内心感受升华为人生启迪,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倘若长期接受这样的观念熏陶,学生在创作实践中就会不自觉地将这些良好的思想传统加入作品中。如获得第十五届“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最佳导演等多项大奖的作品《残舟》,由上海大学电影学院的学生拍摄,讲述了一位身处逆境、家庭遭遇多重变故的女性,在绝境中顽强支撑人生的励志故事。影片中女主人公表现出的顽强而勇敢的人生态度让每一位观影者震撼和感动,这是该片创作者通过影视艺术对自我意识和思想态度最好的表达。

二、以优良的政治素养引领人

政治素养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良好的政治素养能够培养人们对社会的责任心,激发人们对本民族的热爱之情。影视艺术创作者更需要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因为,创作者的政治素养犹如作品的一面旗帜,直接影响其作品的政治立场,倘若这面旗帜偏离了正轨,那么他创作的影视作品也必然会出现价值观错乱。因而,对影视艺术专业学生政治素养的培养,关乎影视作品的政治立场,一部艺术价值再高的影视作品,如果没有高度的政治自觉,即便获得再高的艺术好评,也不能称之为合格的艺术品,因为艺术的目的不是引人走向消极、悲观和怨恨,而是要提炼生活,净化心灵,为人们扫去阴霾,驱赶黑暗苦痛,最终带人走入澄明之境。

影视艺术创作者同样也是大众文化的传播者,扮演着“意见领袖”和“守门人”等众多社会角色,因此,政治态度端正、立场信仰坚定是他们必须坚守的思想底线。正所谓“思想不牢,地动山摇”,这就要求影视艺术创作者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场合,都要坚定信念,拥护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坚决不做危害民族、危害国家的事情,更不能将错误的政治观念注入影视作品中,毒害社会和他人。如台湾最近推出的一部“精日神剧”《智子之心》,竟然赤裸裸地美化日本殖民台湾的历史,受到大陆和台湾网友的强烈斥责,该剧在播出两集后,被勒令停播。因此,创作者倘若政治立场出了问题,殃及的不仅仅是自身,更使耗费了巨大财力和人力的影视作品付之一炬、毁于一旦,而且传入社会后,给人们造成的精神创伤更是不可估量的。

作为影视艺术专业的大学生,除了要远离那些反动言论和人群外,还应当主动接受主流影视文化的熏陶,从积极健康的作品中获得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近几年,我国一些影视作品在政治性、观赏性和艺术性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创作出一些精品力作,其中有大型纪录片,如《大国外交》《将改革进行到底》《巡视利剑》,有震撼人心的主旋律电影,如《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等,这些影视作品正是在国家改革和民族复兴关键时刻推出的,它们不仅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同样,对于提升民族自信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让高尚的道德规范约束人

从古至今,道德规范与劝诫始终是各类文艺作品绕不开的老话题,无论是曲艺文学还是小说名著,抑或是诗歌散文,都将道德教化作为文艺创作的核心命题。当电影和电视产生之后,教化大众、道德规范的使命被继续传承下来,而且经过生动直观的影像化传播后,观众获得的审美感受更加清晰具体,受到的道德感化也愈发强烈。影视作品在道德教化方面的成效十分显著,它往往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二元对立的人物形象以情感人,在循循善诱、循序渐进的叙事过程中,完成对观众精神的洗礼和道德的教化,而且观众常常欣喜地沉浸于这样的欣赏仪式中。人们在观赏故事的同时,常常将自己的遭遇和经历与故事中的人物进行置换交流,达到释放自我情绪,寻找宣泄出口的快感,这也是伦理道德类影视作品在中国长盛不衰的一个主要原因。

影视艺术创作者的道德品质深深影响着影视作品的思想内涵,“立人先立德,立德才有为”,一部具有时代教育意义,且能久久让人铭记的高质量的影视作品,它的创作者应该是思想健康、道德高尚、品行端正的人,因为思想是行动的灯塔,一个道德感不强或者道德有问题的人,创作的作品也或多或少会沾染上他自身的陋习,所以,一个合格的影视创作者首先应当是道德品质高尚的个体。北宋大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影视艺术创作者应有儒家的广阔胸怀,要把对国家、民族的爱融入内心,要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百姓意识,才能创造出紧贴民心的扛鼎之作。比如2017年大火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就深得民心,该剧真实大胆地揭露了当下社会的贪腐之风,客观反映了当下民众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的诸多不公正待遇,该剧创作者没有逃避现实,也没有粉饰太平,而是真真实实地展现民生疾苦,站在民众的立场上,为百姓发声。正是由于创作者真诚的创作态度,鲜明的道德立场,才为这部剧赢得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总之,思政教育应当成为影视艺术专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它对影视专业人才的思想境界、政治观念、道德水平起着引领和塑造作用,也直接影响着影视作品的思想品质。但是思政教育最怕陷入形式主义的宣传误区,形式主义、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思政教育方式,对思政教育不仅起不到积极作用,还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反感。因而高校教师在具体教学环节中,一定要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有效推进思政教育,通过生动而传神的方式将思政理念融入教学体系,真正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

猜你喜欢
影视思政素养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