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下的微话语权与微民主

2018-04-01 18:01高可欣
视听 2018年9期
关键词:话语权舆论话语

□ 高可欣

在我国,由于明显的话语资源分配不均导致话语权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群体之中,一直处于弱势的广大群众很难接触到媒介,更不要说取得属于自己的媒介话语权。近十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媒介话语生态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无论是对于今后媒介的发展还是当下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话语权的再分配同样也影响了民主政治的改革。认清和合理地利用这种微话语权,对于今后社会的有序、民主、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微话语与微话语权

话语最初的定义是指一种语言学中的交际单位。对于话语是什么,此前也有许多学者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巴赫金认为话语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话语符号,这种符号暗含着每个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他认为“话语最敏感地反映着社会最细微的运动。”①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一种在微型社交媒体中流通的微话语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这种诞生在新媒介之中的话语以最新的技术手段和最前沿的当代文化潮流为背景,其自身有着不同于以往各种话语形式的独特性。也正是微话语独特的存在形式使得人们在传统媒体把守森严的话语体系中抢占一方领域。

(一)微话语的特点

1.舞台式聚焦于揭露式发言

在微信朋友圈、微博、豆瓣、天涯等微媒体社交平台中,有许多颇受热议的话题或者是热门事件都是以一种舞台式聚焦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让人不得不对其进行关注,从而又再次扩大了其所讨论事件的社会影响力。当这些“故事”被选中上台表演之后,在强烈的聚光灯的照耀下,这些“故事”被放大为一件当下重要至极的事件,因此也不得不去夸张地表演和加上强烈的情感渲染,这就迫使台下更多的观众去观看、去关注这些放在舞台上的正在表演的“故事”。至于这种舞台式聚焦的效应就是在鼓励观众一种揭露式的发言。舞台上的每一个个“故事”都在向观众传递一种讯号:看看真相吧!找寻真相吧!这种强烈的情感呼喊,总是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号召力,让人们不停地监督与追问,人们围绕这个话题的发言也更加倾向于进一步去揭露、去挖掘。这种揭露式发言似乎成为了一个话题的“续命汤”,越来越多的微话语致力于用新的“真相”去代替旧的“真相”,从此越来越多的片段被脱离开了整体而被放大,令人忘却了自己当初要的真相是什么。

2.话语主体的消失

提及在自媒体中微话语主体的消失,就立刻让人联想到罗兰·巴特的经典论文《作者的死亡》②。其中巴特所认为的“作者之死”是时代的产物,它所强调的是读者对于文本阐释的合法性与重要性。但在这里,在当下的微媒体社交平台中我们所说的话语主体的消失则是指我们无法清楚地从这些微话语中寻找到话语主体。对于一则公开发布的微话语使用者来说,对于发言人身份的确认可以令这种微话语拥有具体的主体性,从而让这则话语的发布者成为其负责人。但是,微话语在社交平台上的传播形式例如拷贝或者转发都很容易让微话语变成无主体的言论,使人无从考究。

3.动员与参与

随着微媒体功能的不断开拓,它们也再不是简单的传播媒介。在其中流通的微话语也就日益凸显出自身监督与协调的作用。在群体性事件中,微媒体就通过其话语超强的动员性,帮助人们赢得应有的利益。例如2017年在十九大会议召开期间,大量关系民生的微博话题被广泛讨论,不同的利益集体之间,尤其是弱势群体都可以通过微博转发、评论等形式,实现自己需求的表达。一段时间以来,有许多颇受舆论关注的案件在微博平台上直播开审,如早前江歌案在日本开审期间就有多家媒体在微博上实时直播了庭审的全过程,让公众即使是在法庭之外也能迅速地了解案件的审理细节。通过这种高动员性、高参与性的话语表达方式,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

(二)微话语权

起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当代文化研究一直将话语权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加以讨论。而最初直面话语权问题的学者可以追溯到福柯,他的“话语即权力”的观点及其相关的论述成为话语权力理论的经典。斯皮瓦克在她的《弱势者有话语权吗?》一文中也阐释了实现权力的有效话语形式问题,明确指出,在一个社会只有一种话语权的有效表达即主流的话语形式;强势者享有充分的话语权,弱势群体很少或者基本没有话语权。③如今,微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传播呈现出了飞跃式的发展,以往那些不敢表达意见的民众都因此获得了极大的话语权。他们通过富有特色的微话语在网络社交平台中发表着自己的意见,同时也找寻着和自己志同道合的盟友,更有可能直接与主流媒体进行对抗,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舆论的导向。因此,微时代下舆论的发展出现了自下而上的态势,甚至在某些重大事件没有公开处理结果时,民间舆论场出现倒逼官方媒体的态势。民众不再是“沉默的螺旋”中描述的畏惧多数意见的样子,而是更加主动出击去寻找自己的同盟、战队。在这些人群中,一些具有话语权威的人往往会成为某个意见集团的意见领袖,他们对于公共事务的意见观点获得巨大的阅读、转发、评论量,使他们成为舆论场上的风向标。也正是因为这些颇具影响力的意见领袖,使普通民众找到了自己的发声人,在微媒体中更好地找到属于自己的话语权,为自己谋求利益,为自己的思想正名。

二、微民主的诞生

民主是公众为了实现共同的利益而做出的政治决定的制度安排。微民主则指的是以微媒体为载体的民主,微民主的兴起是推进民主政治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政府力量强势的当代中国,政治上的公共领域却并不发达,民众在反映意见和追求权益的道路上相对不够畅通,此时微媒体作为一种信息通道,为广大民众赢得了一定的话语权,也为人们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相对平等的公共领域,这对于形成一定的舆论影响有着积极的作用。

与此同时,微媒体也为实现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创造了条件,让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治理成为了可能。正如我们所见,每当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政策出台的时候,各大媒体都会利用不同的渠道获取信息、披露信息,而微媒体往往是反应最为敏捷的媒体。公众也可以在这些微媒体上公开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某种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归属于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也可以通过微媒体进行一定的讨论或者争辩。这不仅为表达共同利益创造了条件,更为官方打开了一个获得民众支持的互动性通道。

除此之外,由于微媒体中许多信息的真假无从考究,大量谣言在微媒体中繁殖,其影响力也逐渐变大。每当谣言开始影响到舆论的导向时,当权者迫于压力不得不出面回应、辟谣,这就让谣言与权威之间产生了更加直接的“社会对抗”,公众也从中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权利。

三、对于微话语权和微民主的思考

在微媒体日益壮大的今日,微媒体与传统媒体一同争夺着话语表达的影响力。在这过程中自然也就给广大的微媒体用户带来了一定的话语权,从而进一步通过微媒体这一方式表达民意,达到整个社会民主层面上的进步。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微媒体虽然给民众带来了更多的权利与可能性,但它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许多暂时还无法克服的弊端。微媒体的发展总是与中国当下的社会矛盾、社会不同阶级的利益诉求相互交织在一起,显得十分复杂。因此,话语权的社会分配和社会民主的发展问题在其中就显得格外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话语权失控

显然,话语权在社会各个阶层之间均匀配制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虽然有时候来自太多方向的声音会有些喧哗,不利于社会秩序化的建设,但相比于一家之言、利益集团的话语垄断,还是更加合理。因此,当下社会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各个阶层之间也充满着竞争,同时舆论的话语权使用上的工具化、功利性也就渐渐开始浮出水面,微媒体空间中的话语专制问题日益突出。就比如常见的媒介审判、干预司法活动等。随着微媒体技术的发展,话语权的天平开始向网友这方倾斜,可越来越多的权利往往带来的并不是更多的民主,权利一旦失控就会产生舆论越位。当有人故意利用网络舆论激起人们强烈的情绪时,会给社会秩序带来不可小觑的破坏。

(二)部分网民的非理性表达

微媒体技术为民众直接参与民主进程创造了条件,但这并不能保证网友在微媒体上发表的都是经过思考的、理性的意见。在某一事件发生之际,网络空间中会围绕着特定的议题形成一个临时性的群体,具有相同观点的网民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彼此认同和情绪相互感染的群体。法国学者庞勒认为,群体心理像儿童一样反复无常且易受暗示,当个体集结成群时,人们的自觉个性便会消失。而网络的虚拟性、快捷性和匿名性则更加突出网民群体的这一弱点。在网络空间中的偏见,便是这种群体心理的反映。如今“城管”“官员”“富二代”“网红”等词已经被网友符号化,每当新闻中提到这些字眼,网友便很难理性地对事件进行整体上的思考和分析。正是由于这些非理性的话语表达,使得微民主还无法真正成为社会民主进程中的中坚力量。就如德国学者诺依曼把舆论比作社会的皮肤一样,舆论的过于分散不利于社会的整合,而舆论的极度混乱甚至可能会带来社会的崩溃。④

注释:

①[苏联]巴赫金.巴赫金全集[M].钱中文 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65.

②[法]罗兰·巴特.文之悦[M].屠友祥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5-26.

③陈伟球.新媒体时代话语权社会分配的调整[J].国际新闻界,2014(05):79-91.

④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99-202.

猜你喜欢
话语权舆论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