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雯昭
演员在银幕上的创作任务,是在导演的指导下依据剧本,塑造真实、典型、富于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一部电影最终成功与否,与演员们是否成功塑造了人物形象有直接的联系。首先演员要吃透剧本,挖掘角色的性格特点,表演不是“快餐文化”,演员必须对角色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才可以塑造真实、深刻的人物形象。
电影《杨善洲》中,杨善洲的扮演者是著名演员李雪健,他塑造过的经典影视形象不胜枚举,其中就有人民公仆焦裕禄。后来李雪健接受采访时提到,当时有人曾经劝过他不要接受杨善洲这个角色,因为不知道能否超越焦裕禄,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且当时李雪健自己心里也有些疑问,不知道杨善洲的事迹是不是都是真实的。他有着一名老戏骨、老演员所独有的敬业精神,亲自去了云南了解杨善洲的事迹,并且与杨善洲身边的秘书和家人对话。采访结束之后,当地的村民还告诉了李雪健当地的孩子们都会唱的顺口溜。最后,李雪健去了杨善洲生前所在的林场,望着这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王国,李雪健说他为自己之前对杨善洲同志的想法感到十分惭愧。
正是因为有着这种感情,所以李雪健又塑造了一个经典的影视形象,不光表现了杨善洲同志作为一名国家干部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更表现了他为人民、为保山塑造的不朽的丰碑。
总体来说,电影《杨善洲》中的剧情可以分为三条线索,分别是家庭关系、上下级关系和干群关系,下面就从这三条故事线索来分析李雪健对杨善洲形象的塑造。
电影一开始就交代了杨善洲同志在退休之前的身份,是云南保山的地委书记,可以说,他在退休之前是身居要职的。但是让我们完全想不到的就是他身边的家人的生活状况,他的房子是全村最破的,妻子以务农为生。在电影里,家庭关系这条线索,主要就是他和二女儿二欢的故事。
二欢和丈夫结婚多年,一直因为工作的原因分居两地,后来二欢有了一个机会可以跟丈夫在一起,就差一个章。她哭着跑到山上找父亲签字找关系,这个时候,按照以往英模题材的电影,主人公势必要说出大义凛然、以理服人的高调话语,但是杨善洲却跳出了这样一个期待模式。他一直坐在小板凳上,背微驼,抬头看着自己的女儿哭诉,一言不发,在女儿哭到极致的时候轻轻地拍了拍女儿的头,只能小声地用无奈的声音说“这个章不能盖”“公是公,私是私嘛”。他并没有用大道理来劝服女儿,这个时候的他只是一个有些愧疚的父亲,我们能够感到亲切真实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他在亲情和道义面前的一份坚守。
电影中的上下级关系主要是通过周波来表现的。周波为了林场也付出很多,他已经三十多岁,相处几年的女朋友因为他的工作要求分手,当时他的心里虽然苦闷,但还是决定留在山上,与女友分开。杨善洲听他说的时候一直紧紧地跟在他身后,一言不发,若有所思。面对周波,他同样是内疚的,这种内疚甚至比对二欢的内疚还要深沉,究竟该怎么做才是对周波好?是像对二欢一样无情拒绝,还是想办法让周波去寻找幸福?
周波在林场的作用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后来他成为了林场的第一任场长,杨善洲因为周波的婚姻放周波下山,其实他也舍不得。周波走之前,众人在一起聚餐,杨善洲宣布了好消息:“周波要结婚了。”这位话一直不多的老人只能借着酒劲多说几句话,才能排解自己心中的不舍。他的手里一直举着酒杯,话语朴实:“当初你问我种树是五年还是六年,我说六年,你这一上山就是十七年,人家姑娘也等了你六年。”这个时候,周波的内心也是纠结的,虽然他对他辜负的姑娘十分不舍,但是他也不忍让老书记为他开后门,老书记既然已经为他开了这平生第一次的后门,他自然更是不能拒绝的,因为那是在老书记女儿身上都没有过的先例,即使二欢上山来苦苦哀求,哭得十分伤心。周波走的时候杨善洲去送他,是很明显的一个孤独的老人的形象,拄着拐杖挥手的剪影,让人感到无限落寞。纵然他不舍,纵然走后门看起来是不正确的做法,但是为了周波的幸福他还是这样做了,这也是杨善洲身上的人性光环,这种人性不光没有把杨善洲消解至庸俗,反而让他的形象更加高大。
所以在表演中,演员通过表演展示主人公身上的人性光环,可以烘托人物形象,使人物更加丰满。
电影中的杨善洲始终是和群众在一起的,干群关系非常融洽,他可以帮老倌挑水,也可以给村民演示插秧。影片的开头就是一片荒山,杨善洲拄着一根树枝来看山上的情况,遇到了一个正在休息的老倌儿,两个人之间有一段简短的对话。老倌儿说:“有的干部,白吃国家公粮了。”杨善洲听了之后,沉默了,然后点了点头,激动地大声说道:“是啊,不给观众干实事儿,可不就是白吃公粮吗?”他一边说一边眺望着远方的群山,有种嘲讽,有种无奈,更是对于自己作为一方父母官的反思。然后他低下头,俯下身子,帮老倌儿挑水。我们通过他跟老倌儿说话时的气喘吁吁就能感受到他当时很累,但他虽然疲惫,还是帮助别人,这也让一个一心为民的人民公仆的形象以及和群众的融洽关系在电影开场就表现出来了。
杨善洲虽然是地委书记,但是他十分接地气,经常出现在田间地头,为农民解决问题。他在走访的过程中看到这里的村民还没有使用可以使粮食提高产量的“双龙出海”式插秧,便问“村里没教你们‘双龙出海’吗”,村民说“插不直”。在村民面前,杨善洲丝毫没有地委书记的架子,没有板起面孔教育大家,而是轻松地与村民对话,了解情况。当了解到村民嫌费事的时候,他脱掉鞋袜,走到田里,亲自为村民做示范,与村民合作,这个过程也是与民同乐的过程,完全没有让大家感觉到他身份的不同。杨善洲与村民合作“双龙出海”式插秧结束后,问村民们“直不直”,村民们笑着说“直”,在合作中又一次融洽了干群关系。这时村长回来,发现是杨书记来了,杨善洲对他说道:“村长官不小,这一村的地都归你管,这‘双龙出海’每亩可以提高产量百八十斤,你能保证这村里的田都能用这种插法吗?”村长答到:“保证每亩都能双龙出海。”杨善洲非常高兴,拿起自己的小棍儿,拎起鞋就笑着离开了,就像身边的农民一样,完全感觉不到他的身份。等他走了,村民们问村长才知道,这就是农民书记——杨善洲。
他是一个地委书记,能和群众如此融洽确实是很难想象的,杨善洲帮老倌挑水,这也引出了“水”这个元素。最后,在他临终之前,老倌挑来两桶大亮山的水,说:“老书记,你没有白吃国家的公粮。”这两桶水把人民群众对杨善洲的深厚感情推到极致,也昭示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寓意。
电影中,角色的性格特点需要演员和角色的深度融合。通过观看近年的影视剧,我们可以看出,凡是塑造得比较成功的角色,在背后都有演员对其倾注的心血,演员把自己对人生、对生活的思考都融入到了角色中去,并且对角色赋予自己的热情。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会感觉很多优秀演员饰演的角色是“本色出演”的,他们就是把自己的感情和理想融入到角色中,和角色融为一体,这样的表演才能打动观众,用真情感染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