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美琪
新媒体(New Medi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被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微电影(Micro film),即微型电影,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30秒–3000秒)”“微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规模投资(几千元–数十万元/部)”的视频短片。微电影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且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
视觉文化是指以视觉形象为中心、以语言文字为辅助的现代文化,视觉文化脱离了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理性主义重逻辑的倾向,是一种倾向于感性主义的文化形态。日常生活中新的视觉艺术样式层出不穷,除绘画、戏剧、舞蹈等传统的视觉艺术样式外,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也渐渐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多媒体网络的普及让这种视觉经验随处可在。
由于自然条件、地理条件和长期历史过程的不同,导致文化背景的差异,从而形成了明显的文化特征差异。根据不同的文化传统,文化的存在不能离开地方文化的传承性,传承产生了不同的民俗文化,同时也产生了不同的区域文化。区域是人们集聚的一种形式,在特定的范围内人们互相影响,相互交往,以区域为归宿地,因此形成了以区域为核心并带有一定区域色彩的区域文化。
区域微电影中,区域被细化和分解,展现了各区域特有的特征和文化,表现不同区域的民俗文化风情。其中所表达的区域文化不再是单纯与整体文化相对,而是和区域特有的气质相关,是历史发展和延续的产物。以聊城地区为例,东阿曹植墓、阳谷景阳冈、冠县萧城遗址、临清舍利塔等符号对聊城地区历史文化进行展现,博平马蹄烧饼、阳谷五更炉熏鸡、沙镇呱嗒、高唐驴肉等小吃对聊城地区特色美食文化进行体现,这些都携带着浓重的地域色彩。
每一种新信息传播技术的出现都为传媒环境带来了新的活力,不同的媒体形态和社会生态之间有一定的互动关系,电影的出现与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相较于电影,微电影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新媒体技术的进步。
现在正处于影像时代,大部分是通过影像认识世界。媒介影像的构成中,受众在家就可以感受到各区域文化,地方感来源于媒介塑造的“地方性”。社会地方感的塑造透过影像再现的构成与表达,而空间的凸显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文化现象。
区域空间直观地表现为区域的“可意向性元素”,各个区域都有自身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观念,在当地的习俗、传统和生活实践中都有所表现,因文化背景的不同,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区域风格。
以聊城为例,聊城坐落于山东省西部,地处中原腹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文化形式丰富多样。聊城地区特有的文化形式众多,例如流传在茌平县洪屯乡和贾寨乡一带的平调秧歌,是一种表演与自娱相结合的民间艺术,距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聊城地区有著名的地方戏曲剧种弦子戏,曲牌板式内容丰富,大约有一百二十个曲牌;有独特的传统工艺品东昌葫芦雕刻;有画面丰富多彩的茌平剪纸;有花样丰富的郎庄面塑等,这些都体现出聊城地区独特的文化韵味。
随着文化产业和互联网时代的推进,利用新媒体凸显地区文化成为宣传城市重要渠道。从空间到微博,再到微信等社交载体的发展,为每个人构筑了一个越发便捷的“社会网络”,借助不同“节点”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形成私人的交际网络。微电影以短小精悍、门槛低等优势成为区域文化宣传的较好选择。2016年1月,聊城首个微电影拍摄基地、位于聊城民间艺术体验馆外的寻缘街已正式投入使用。该基地以“梦回大明”为主旨,景点设置颇具古风,绸缎庄、镖局、客栈等一应俱全,可满足古装微电影拍摄的需要。
微电影《堠堌熏鸡传奇》将聊城地区特色名吃堠堌熏鸡作为故事主线,讲述了关于堠堌熏鸡从古至今的发展。利用东昌府美食去宣传光岳楼和东昌府悠久的历史和动人的传说,是一个投资小成效大的好策略。将聊城的古文化、古建筑,众多故事、传说、名人轶事,通过微电影展示在互联网上,让更多的人可以欣赏到聊城的美丽风光,可以感悟到古城的深厚文化,展示古城六百年的历史文化底蕴。
2015年7月15日,聊城市微电影协会成立大会暨“镜彩聊城·幸福水城”聊城市首届微电影大赛启动仪式举行。微电影大赛旨在深入挖掘聊城地区深厚文化底蕴,充分展示聊城美好形象,更好地宣传推广聊城地区秀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积极鼓励微电影创作生产,借助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使聊城形象更具感染力和传播力。大赛征集到的作品分为故事片、纪实片、MV三个类别。大赛组委会选定49件作品参加网上展示和专家评选。最终聊城市广电总台报送的作品《四十八个军礼》获得最佳作品奖。
如今聊城地区微电影类型多样,传播渠道也更加广阔,但是局限于基础薄弱、起步较晚、投入不足等原因,与其他区域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当前,微电影在聊城区域文化传播与保护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些落后的观念仍束缚着微电影产业的发展。一方面,缺少微电影观念,缺乏系统的思考和计划。另一方面,在微电影走向市场、加快区域文化体制改革上缺乏思想准备。
拍摄题材较为单一,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文化资源配置所起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聊城八县市电视台的节目多以选秀类、新闻类为主。例如县级电视台举办的戏曲大赛,现场设备的不足和评委的专业水平低使得大赛公信力降低。
由于门槛低的特点,致使微电影市场鱼龙混杂,个别微电影内容低俗,监管体制不严,这是微电影争议最大的问题。专业型人才空缺,内部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政府支持力度不足,民间资金投入不多,宣传缺乏力度,文化发展支撑力不足。例如“镜彩聊城·幸福水城”聊城市首届微视频微电影大赛参展的49件作品中,虽分为故事片、纪实片、MV三个类别,但作品分类标准模糊,作品质量参差不齐,能反映区域特有文化的作品少之又少。
聊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区域文化底蕴深厚但研究力度不够,地方文化特色地位不够突出,研究成果较少,致使有关区域文化的微电影内容流于表面,缺乏深度。
首先要加大财政对于区域微电影发展的投入,可设立区域微电影发展专项基金,扶持微电影工作室的建设及优秀微电影的拍摄。其次,要制定区域微电影发展的相关政策,进一步消除区域微电影在发展中的障碍。最后,对于微电影拍摄、制作的优秀人才,给予各方面政策上的优惠。
当前微电影市场作品数量众多,质量却参差不齐,微电影这一形式不应成为功利化、商业化的代表,微电影首先要保证品质,其次再考虑数量。
目前微电影的类型多以爱情片、剧情片、喜剧片为主。要想实现微电影的长远发展,必须在影片类型上进行大胆的尝试,例如动画片、音乐片、院线电影番外篇和公益微电影等。
微电影在传播平台的选择上,不能局限于视频网站的宣传,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进行传播,通过奖项设置等形式鼓励网友转发,扩大微电影的传播。除了依赖广告、点击率、转发量外,还可以拓展微电影周边产品,参加微电影节等。
一是发展壮大微电影人才队伍,发掘优秀微电影人才。充分利用当地高校的人才资源、研究资源和学术资源优势。二是提高微电影人才的素质。通过各种培训和外出学习等方式,对专业型人才进行培养,加快知识更新,不断提高微电影拍摄制作水平。三是做好微电影人才的管理工作。对于微电影行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奖励。
总之,注重把握传媒的互动性是新媒体时代的任务,区别于传统意义对区域文化认同的构建,是对传统方式的变革。
传统视觉传播媒介,例如电视、电影等,在我们认识、理解和构建城市等方面构成了大众脑海中关于城市的最初想象。随着媒介的不断发展,媒介和区域之间形成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微电影”因其准入门槛低,在“人人皆是媒体”的传播环境中,使“城市想象”的构成主体变得更广泛,让视频传播有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区域文化是一个涉及面广的复杂话题,对它的研究和解读不能急于求成,随着对微电影作品的深入思考,相信对二者之间表达和构建的研究将会有新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