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暮凡 单军杰(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新艺术时期可谓打破了当时宗教音乐主导一切的局面,但是它更多的是一种试探性的尝试。它的这些音乐上的突破是比较软弱无力的,在当时的社会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影响,宗教音乐依然占据着主导的地位,世俗音乐也依然没能在当时占有一席之地。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逐渐增强,人民群众对自由人性的追求欲望逐渐增强,宗教的控制能力的逐渐下降,此消彼长,之后顺理成章的爆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它是对新艺术的一种延续,却来势凶猛。
随后的佛莱芒乐派是在勃艮第乐派的基础上继承发展,早起代表人物奥克冈,中期代表人物若斯坎和晚期代表人物拉索都是世俗音乐的忠实创作者,其中拉索创作的著名的无伴奏合唱曲《回声》以两组四声部合唱的形式,运用模仿复调手法,描绘回声互相问答的情景。世俗音乐的影响力在弗莱芒乐派时,已经隐隐有了和世俗音乐并驾齐驱的趋势。
文艺复兴时期的四大乐派,除了罗马乐派是为了对抗宗教改革而出现的以挽救宗教音乐为目的的乐派以外,其他的三个乐派都是同时在创作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这一时期的世俗音乐已经被各个乐派和其作曲家正眼关注,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的平起平坐趋势已经渐渐明显。
文艺复兴并非单纯的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模仿,伏尔泰在《论民族的风尚与精神》一书中就指出:“文艺复兴的重大意义不在于复古,而在于创造。”文艺复兴的本质其实是一场披着复古外衣的“托古改制”。这和我们中国晚清时期的“维新变法”一样很类似。文艺复兴的音乐家对人性自由充满热情,也对宗教充满虔诚之意,在这样的两种态度交织融合之下,他们的音乐创作必然会相互融合,宗教音乐的世俗化也就顺理成章了。
勃艮第乐派中的宗教音乐世俗化。此乐派的作曲家们是喜爱世俗音乐的,他们在尚松这个世俗音乐领域中有大量的创作,并且他们确立了弥撒曲这种大型宗教体裁五部分的常规写作形式。杜费首次将世俗曲调运用于弥撒曲中,比如杜费的弥撒曲《脸而苍白》中用了他多年前写的一首世俗尚松作为固定歌唱旋律,词也使用世俗的,乐曲前后还增加了器乐演奏,并从用过音乐中借鉴了音对音的平行六度的所谓“福布尔东”技法,增强了和声效果。
佛莱芒乐派继承发扬勃艮第乐派的各种巧和风格,一直持续到文艺复兴时期结束。他们把世俗曲调作为弥撒曲和经文歌的定旋律,常常创作尚松,牧歌等世俗音乐。晚期代表人物拉索,他被称为是自中世纪以来声乐复调艺术的集大成者,他的创作除了宗教音乐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流行的世俗音乐体裁,意大利牧歌,法国尚松和德国利德。并且,在他的弥撒曲创作中,定旋律声部的圣咏被世俗曲调所代替。
弥撒曲真正的大规模世俗化是从其后的佛莱芒乐派中开始。该乐派将世俗曲调作为弥撒曲的定旋律,这是一个具体突破性的行为,使世俗曲调在弥撒曲中的角色“反客为主”。并且,在他们的弥撒曲创作中,出现了和声的元素,使得弥撒曲的音响效果大大丰富,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该乐派最著名的也是最后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拉索,大胆的突破形式,他的少数弥撒曲出现了六个甚至八个声部,并用民歌作为主题来进行创作。这一系列大胆的创新都是受到了当时世俗音乐元素的影响,作曲家们对世俗音乐是十分热爱的,他们把这种热爱渗透到了宗教音乐的创作中。弥撒曲作为常常使用的宗教音乐,是那个时期人们最熟悉的宗教音乐,它是文艺复兴运动中宗教音乐世俗化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
兴起的背景相同,都是随着资本主义在西欧兴起而出现。其次,都是成长中的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的反封建的斗争,最后,兴起后都迅速扩及整个西欧,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近代文化的繁荣。但是更值得我们去思考研究的却是二者之间的不同。这种不同对宗教音乐的发展产生影响,对它的世俗化具有更深的意义。
宗教改革源于德国,这和文艺复兴源于意大利不一样。相对文艺复兴而言,宗教改革参与者的范围却更广泛,几乎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参与了进去,也就是说,宗教改革比文艺复兴具备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最为重要的一点,文艺复兴运动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他们反对教会其实是在为自己争取利益,当教会有所妥协之后,资产阶级得到利益也就放松了与教会的对抗,这种妥协性是文艺复兴的软肋所在。宗教改革的本质是在宗教的外衣下,早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和宗教神权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运动。教会腐败使群众愤慨,教权至上使君主不满,印刷术的推广使民族民族意识觉醒。上至君主,下至群众,无不希望推翻教会霸权。所以宗教改革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种种原因使得宗教改革比文艺复兴更强硬,更彻底。
宗教改革中宗教音乐,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马丁路德倡导产生的的新教音乐。新教圣歌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称呼,在法国和瑞士被称为“格律诗篇”,在英国被称为“礼拜乐和赞美诗”,在德国被称为“众赞歌”。其中德国的众赞歌是此时期最重要的宗教音乐。
众赞歌有这几个特点:1,用德语代替拉丁语演唱。2,去掉来源于格里高利圣咏,新填词的俗乐和新创作的音乐。3, 演唱的形式为管风琴伴奏的众人合唱形式。4,起初为单声部,随后发展为四声部合唱,主旋律在高声部。
其他国家的新教音乐特点与众赞歌大同小异,总结来看有这几个共同点:用母语演唱;仪式简约;使用新创作的宗教音乐和俗乐;重视作曲技巧。
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一些对后来音乐发展的影响。首先,宗教音乐进入了多语言演唱的时代,不再是拉丁语的专利。其次,宗教音乐在作曲方面少了许多的限制,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得宗教音乐更加多样化,作曲上有了无限的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思想解放对当时的世俗音乐也有重要的影响,牧歌、尚松、劳达赞歌等世俗音乐的出现,使世俗音乐的发展迎来了高峰。并且,此时的世俗音乐已经不再是以往的类似“民间音乐”了,它们大多是备受作曲家关注的体裁,作曲家们在这些领域自由的发挥着自己的才华,用自己的各种作曲技巧创作出无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