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心怡(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1.培训机构教学理念偏差及课程安排不合理性。
大部分的培训机构在课程设置上都是根据盈利方向出发,为了招收更多学生实现营利目的,不会首先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以及学习效果,这就出现了一个绘画班中学生年龄参差不齐的情况,“凑班”现象层出不穷,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另外,在课程安排方面,整齐工整的“简笔画”教学过于依赖参照样本,使孩子丢失了主动性、想象力和自由天真的儿童本质特性。此外,现在的儿童培训机构出现了另一种现象:追求华而不实的表面效果,例如将画面背景涂满,随意洒上颜料,营造出一种看似很丰富且具有创意性的画面效果,实际上这只是换着花样玩效果,所谓的“创意”也只是老师的创意或者课程设计者的创意而已,并没有解决实质性的问题。
2.家长对于美术作品理解的误区。
许多家长以“像”与“不像”来评价孩子的美术作品,认为写实的作品是优秀的,反之,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精心创作的作品,却往往得不到家长的称赞与鼓励,这会使孩子逐渐丧失对美术学习的热情以及创作的欲望。想象一下这样一个情景:当一个孩子拿着自己的作品兴冲冲给家长展示,家长却说:“你这画的是什么呀?怎么一点都不像呢?你看看其他小朋友画得多好··”这个孩子内心一定十分失落沮丧,甚至对于绘画再也不感兴趣。此外,部分家长希望通过美术培训机构的学习,孩子的绘画水平在短时间内能有大幅度进步。
上述情况在一些美术培训机构并不少见。究其原因是因为家长忽视了儿童绘画发展具有阶段性。在有关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的学说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罗恩菲德的发展阶段学说,他将儿童绘画发展分为了六个阶段:自我表现的最初阶段(涂鸦阶段,2-4岁);再现的最初尝试(4-7岁);样式化阶段(7-9岁);初期的写实阶段(9-11岁);拟似写实的阶段(11-13岁);决定的时期(13-17岁)。美国学者Eric Jensen在《艺术教育与脑的开发》一书中提出“如果我们要求在短时间内就有结果,那艺术将无能为力。艺术的发展是需要多年调整和发展的神经系统。”由此可见,艺术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美术教育培训应尊重儿童的天性。
1.进行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养。
目前成为儿童美术教师的门槛较低,孩子们无法辨别和选择,而大部分家长也不懂,这让很多机构和教师有了很大生存空间。教师队伍的不规范,使得儿童美术教育领域各种乱象、不合理的现象无法避免。实现孩子有意义的美术教育的关键因素是老师,因此,进行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养刻不容缓。
一名优秀的儿童美术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品质与素养:第一,了解儿童的精神发展及绘画发展阶段,并且能对儿童的美术作品理解并进行解读;第二,作为优秀的儿童美术教师需要具有全面的美术知识以及绘画实践能力;第三,掌握与孩子的相处艺术以便灵活应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情况。
2.改善课程体系,注重发展童趣。
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罗恩菲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提出了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儿童提供自我表现机会的观点。他认为,儿童的创造是他们的情绪、智能、生理、知觉、社会、审美与创造这七个方面发展特征的反映。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和绘画发展特点,选择合适的题材和材料,使儿童产生内在的动力自我表现,使儿童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教师在对儿童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时,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而应该根据他们的作品进行分析,感受其在作品中传达出的想法。当然,自由并不意味着放任,教师应把握好自由表现的程度。此外,美术培训机构的课程体系还需要注重课程之间的连贯性以及在难度上的递进关系。
3.加强家校沟通,转变家长观念。
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影响着儿童的健康成长。许多家长对儿童美术作品理解存在误区,往往会在不经意间打击孩子的绘画热情与积极性,所以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培养家长科学的教育理念关乎孩子的发展,必须得到重视。培训机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确定主题定期开展交流会。艺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像“和”“不像”不是判断一个好作品好坏的标准,还是一个孩子是否有艺术天赋。当父母想要评价孩子的作品时,他们应该以更欣赏和积极的态度与孩子交流,并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作品。同时家长应认识到要以兴趣为导向,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不能揠苗助长。
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儿童美术教育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其教学理论与方法也会日趋完善。当代儿童是新媒介环境下成长的一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手段,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未来的儿童美术教学中,教师还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结合起来,创设情境激发儿童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