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舒婷
北洋政府时期印刷业的发展以及服务业的兴起带动了新闻业的繁荣发展,与此同时,政治环境的动荡不安也导致新闻界形成一种宽松、自由、无序的发展状态,成为一个藏污纳垢的深潭。这个时期涌现出的许多接受过西方教育和大量新学的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新闻事业,如黄远生、邵飘萍等,他们结合自身的新闻实践经历,提出了一套独立的新闻伦理思想,任白涛就是其中一位。作为中国著名的新闻学家,任白涛撰有著作《应用新闻学》,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实用新闻学专著之一。他的新闻思想将关注目光直指现实中的中国新闻界,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指导性。
北洋政府时期是商业报刊繁荣发展的重要阶段,报纸逐渐收获更多的读者群,提高了报纸发行量。尽管如此,由于时局混乱、政府腐败,不乏各派军阀和政客们以津贴的方式来贿买报纸作为自己的舆论宣传工具的现象出现。他们发放津贴是为了掌握更多的话语权来进行自我宣传、互相攻击或避免对自己不利的言论,而接受津贴的报纸们也为利益驱使,成为他们的附庸机构。这种行为在当时的新闻业界来说可谓非常普遍。北洋时期的报纸质量问题还体现在一个方面,就是报纸上虚假内容的泛滥。当时报纸的造假失实之风甚是严重,成为军阀权贵们为达政治目的而不择手段的辅助工具,造成了严重的消极社会影响,也降低了报纸的公信力和声誉。更有甚者,在报纸上刊登赌博、假药、黄色广告、言情小说等内容,格调低下,内容低俗。这个时期的报纸已然枉顾道德伦理,完全丧失了报业的“公共的、人类的、教育的、艺术的”特质。
在新闻事实和论说的撰写方面,任白涛强调要注重客观中立的态度。“带主观色彩之记事,乃术语印象一派者。”所谓“印象一派”,任白涛是根据当时不少著名记者的做法得出的总结:“盖新闻社之特派通讯员,投身于某种社会之漩涡中,记其见闻,如不涂多少主观的色彩,往往不能写出事件之真相。所谓主观者,非个人妄逞何等空想,弄何等空谈之谓,乃由记者纯洁光明之脑中映得之材料,即所谓立体的观察,曲线的描写是也。”他认为当时的新闻记者在撰写报道的过程中会掺杂个人的主观色彩,不能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故称之为“印象一派”。任白涛还运用一例影片的拍摄来解释说明:“影片摄得后,一一于报纸上演出之,且演且加以说明,而其地位常在影片之旁,并未置身于影片之中。然有时其人忽入影片之中者,乃为表示其如此摄得此影片之计耳。”“综之,新闻记者无论在何时、何地,皆为严守第三者之地位,保客观的态度,事件之主人,即文章之主人,是为一定不易之原则。”新闻记者在新闻制作的过程中应当置于旁观者的角色,随时牢记自己“第三人”的位置,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若是将自身的感情过于带入事件中,很难写出不带主观色彩的客观的新闻,他也将此视为新闻记者必须坚守的原则。
任白涛认为新闻事业作为“社会上之公共机关”,肩负着极大的社会责任,理应为公众和社会负责,既要传递公众的声音,详尽描写社会之真实情状,也负有社会教育、陶冶情操的重任。
当时的新闻报道为博眼球而刊载黄色新闻,报纸上充斥着暴力和性内容,更有甚者刊登出当事人的真实信息,侵犯当事人的隐私权。对于这些报道,任白涛在对隐私权和名誉权受侵害的当事人表示深切同情的同时也痛斥这种不当的行为。他认为新闻媒介本身具有十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报纸应以公众为本位。“若无关群众之事件,如涉及个人隐私之类,则不宜公开。”任白涛是最早呼吁新闻自律与新闻立法的学者。他认为国内的新闻从业者承袭的是古代“闻风言事”的传统,无法做到从事新闻行业应有的客观中正。中国报人在对待未经证实的新闻素材之时,往往不做核实便对外发表,造成虚假新闻的大肆横行。“他们的言论自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自由。”任白涛受到美国新闻界保护新闻来源做法的启发,对当时报界提出了应当对新闻材料的来源、出处进行保密的要求,不得妄自泄露。
任白涛在书中提及欧美新闻传媒制度中存在的一种称为“自由通信员”的记者,他们以自由搜集新闻材料求价而沽,战时专属于某一通讯社,战后则恢复一定的新闻自由。这样的新闻从业者冠以自由之名,可以脱离报社所持的新闻框架和办报理念,不屈于报社压迫,不会因此而受到媒介组织的投资人、广告商等的束缚,更具有自主性与专业性。任白涛在此探讨的不是个人的言论自由以及报刊的新闻自由,而是新闻记者个人的新闻自由。在当时北洋政府势力深植于新闻界的情势之下,若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报刊就无法论及新闻自由这一说。然而这些新闻从业者的“自由”并不是完全理想化、无限制的自由,作为独立于报社之外的人员,新闻编辑等“把关人”才是决定所有报道内容是否可以刊登上报的关键因素。因此,“自由通信员”的“自由”是被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的相对“自由”。
任白涛特别强调了新闻记者个人道德之修养,普通之人从事职业尚且需要个人的基本道德修养和常识,遑论承担着社会责任之新闻记者。他曾形象勾勒了他观察、目睹到的记者犯下的种种“罪行”。在他的笔下,当时新闻从业者们如同街头无赖一般对商户和社会从业人员胁迫、强要、搜刮“好处”的恶行被暴露无遗,若是有不从者,会公开在报纸上被攻击,这些普通百姓无法承受上报所带来的社会舆论的攻击和关注,自然深受水火煎熬。
任白涛对于这些记者做出违反新闻道德行为的原因做了探讨和分析。其一,记者的收入过低。其二,记者个人修养的欠缺。其三,外力的引诱。对于如何改变这一败坏职业道德行为的现象,任白涛给出了两个“药方”。一是力促报业发展,二是制裁失节的记者。
任白涛在《应用新闻学》里讲述了新闻记者的社会地位、资格和修养。记者素有“无冕之帝王”“社会之师表”的尊称,更有拿破仑以记者之笔胜于三千毛瑟枪的比喻。担负着如此重要的社会责任的记者的生涯,“要在捧忠实笃诚之肝胆于真理、事实之前。”新闻记者必为“纯正无垢之自然人”,才能承担起在其身上的“光辉赫赫之天职”。
“新闻记者更有一最要之自觉,则社会之第三者是也。”新闻记者在采访、写稿的过程之中,应当始终以“第三人”的身份出现,无论在怎样的新闻事件当中,都应该不怀成见,不分敌我。无论何时何地,记者都应当是超越的、独立的、客观的。任白涛将新闻记者比喻为“冷静慎重之社会检察官”,“提出案件之材料于社会”,这是新闻记者唯一的任务。这一理念与当代对于新闻记者的要求十分接近。
任白涛认为从事于新闻业务的记者应当具有健全的常识和刚健的意志。“惟新闻记者则绝对不许缺乏常识者充其职,是故新闻记者成功之基础,在努力养成健全之常识。”新闻记者最好要有大学毕业程度的基本知识再加以“潜深之钻研,明己国之情事,通世界之趋势”,才能担当起重任。一名优秀的记者还须掌握一两种外语。总的来说,要成为一名称职的新闻记者,应当具有以下能力:“就时间而言,第一、对于现在,须能理解迅速。第二、对于将来,须能观察正确。第三、须熟谙最近过去之情事。就空间而言,于包罗万象之宇宙中,能看出问题,并能注意面积广阔之问题。”“新闻记者,因其职务之尊严、地位之崇高,故当具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之精神。”记者要克制住社会上四面八方的诱惑,不能为了物质报酬而出卖人格。若是意志薄弱的记者,就极易被社会上的资本家、野心家趁虚而入,进而被其利用。
1.卜程.北洋政府时期新闻伦理思想研究(1912-1928)[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任白涛.应用新闻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
3.任白涛.综合新闻学[M].上海:上海书店,1991.
4.钱阳.留日背景下的民初知识分子—作为新闻人的角色呈现[D].安徽大学,2015.
5.黄瑚.新闻伦理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6.李秀云.任白涛:重视记者失节和拯救问题[N].中华新闻报,2007-04-18(F03).
7.李秀云.任白涛:中国早期新闻道德改革的倡导者[J].军事记者,2003(05):62-63.
8.李秀云.试论民国时期新闻学理论体系之建构[J].学术交流,2015(03):197-202.
9.杜胜祥.浅论任白涛的新闻思想[J].新闻爱好者,200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