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毅彬
客观性是新闻语言必须具备的核心属性,且尤以民生新闻最为关键。在当前纷杂的新媒体环境中,人们阅读民生新闻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挖掘新闻的内容,获取到关乎实际社会生活的参考信息。所以,为了充分发挥民生新闻的信息传播效果,相关工作者应严格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首先,保证客观性是电视民生新闻报道实现正确舆论导向的必要条件。“快”是新媒体时代的一大特点,主要表现为新闻内容曝光快、新闻信息传递快、新闻影响扩大快。在这样的特点支持下,一则民生新闻在播报之后,只需要短短几天甚至几小时,即会通过网络传递到我国甚至世界的各个角落,从而造成一定的社会舆论情况。据此,为了保证社会秩序的安定和谐,电视民生新闻工作者要切实保证播报内容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进而避免诸如《江西九江浔阳区发生6.9级地震》《四川小伙在南极开火锅店》等虚假民生新闻的大肆传播,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
其次,保证客观性是电视民生新闻报道建立公信力的重要原则。在当前微信、微博、论坛等新媒体平台与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平台相互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民生新闻的获取渠道十分多样。此时,若电视新闻工作者在采访、编辑、播报的过程中过于依赖主观臆断,而并未对新闻实际情况进行实时性的跟进和考量,将会使人们对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产生怀疑情绪,继而由点至面地对电视民生新闻的整体质量抱以不信任态度,甚至产生“新闻无用”的思想。这样一来,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公信力将会被严重削弱,继而在短时间内丧失长期积累的群众基础,收视率也将迅速下滑。由此可见,客观性对于电视民生新闻报道来说,是“关乎生存”的重要原则。
理念实际上是行动的先导,对于大部分的电视民生新闻报道人员而言,必须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实在具体工作中,而这一前提就是将民生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但是,就当前的现状分析,部分电视民生新闻报道人员在工作中,对于采访与报道理念方面依然存在不够客观的现象。例如,有的地方电视台记者在选题的过程中,并没有对当地居民、国家政策进行有效的分析与研究,虽然会报道一些百姓关注的问题,但在很大程度上缺乏普遍性,并不能反映出社会存在的普遍问题,而这样的报道则严重缺乏客观性。
民生问题所涉及的范围较广,不仅与百姓有着紧密的联系,还与政府和相关部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在采访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对象的客观性。但是,结合电视民生新闻报道人员的工作现状分析,在采访的过程中,大多数都是将百姓作为访问的主要对象,也就是说很少对当地政府的人员进行深入访问。当民生新闻记者确定选题以后,并未对其进行设计与安排,而百姓的想法、言论仅仅是一家之言,无法保证新闻的客观性。对此,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工作者应该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提高访问对象的客观性。
根据当前部分电视民生新闻的报道,在整个新闻采访的过程中,虽然新闻的选题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科学性,但是当记者将其落实在采访与报道的过程中时,就会使得民生新闻的内容的客观性严重降低。例如,在采访以及报道民生新闻的过程中,标题的内容能够反映社会的普遍现象,如果是对路人进行访问,那么工作人员将会人为设置一些问题,对行人进行采访。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记者的问题会在无形中引导百姓的思路,使得民生新闻的内容缺乏客观性,很难对本质性、深层次的问题与现象进行挖掘,甚至会导致新闻内容失真。
保证客观性是电视民生新闻报道促进质量提升的必由之路。与体育新闻、娱乐新闻等新闻类型不同,民生新闻的报道内容涉及到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对于广大群众了解国家民生政策具有重要的“窗口性”作用。在新媒体时代之下,若新闻工作者只顾眼前利益,错误地看待行业竞争,将会专挑敏感、热门的新闻信息进行挖掘报道,进而使得新闻内容严重违背观众真实的信息获取需求,势必会影响到电视民生新闻的整体质量。所以,面对激烈的行业局势,电视民生新闻工作者要时刻将人民群众的客观情感需求放在第一位,“稳扎稳打”地为观众报道民生新闻、普及政策知识,从而在不断巩固中实现自我发展,促成新闻质量的切实提升。所以,为了能够把握民生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在新媒体环境下,对于电视民生新闻的报道而言,为了能够保证新闻内容的客观性,其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加深对民生新闻理念的认识,坚持公正、客观的新闻报道原则,并将其作为报道工作的基础。例如,民生新闻记者在访问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问题时,为了保证报道的客观性,应该对该项政策的提出、内涵、意义等进行分析与了解,便于在访问与报道的过程中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并将更加客观的新闻内容传递给社会大众,充分发挥民生新闻的作用。因此,电视民生新闻记者在正式进行访问、报道的过程中,需要以科学的方式进行选题与设计,同时选题需要具有高度的共性,即选择百姓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从而保证新闻的客观性。
就电视民生新闻而言,记者在采访与报道的过程中,大多数都会将当地或者国家的民生政策融入新闻之中,所以为了保证新闻内容的客观性,需要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掌握政策的内容,便于在采访与报道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媒介的作用,而最主要的就是以通俗的语言为百姓进行解释。在采访的过程中,百姓对于某项政策的理解通常存在片面性,很难以全局的目光对政策进行分析,因此如果仅仅采访百姓将会影响新闻内容的客观性。对此,记者应该在报道民生新闻的过程中,除了对百姓进行采访之外,还应该对当地的政府官员进行采访,以专业的、全局的眼光对某一项民生政策进行访问。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民生新闻报道,不仅能够保证内容的客观性,还能够将政策的内容、意义进行更有效的传播,从而充分发挥电视民生新闻的重要作用。
为了能够在根本上保证电视民生新闻的客观性,工作人员还应该重视新闻内容的客观性,所以要求记者在访问、报道的过程中需要将选题作为基础,提升采访工作的策略性、技巧性。具体来说,在民生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不仅要设置一些固定的访问内容,还应该从百姓的角度出发,更多地记录百姓关心的内容,然后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完成报道。例如,在“十九大”之后,推出了很多民生新闻,为了能够保证内容的客观性,记者可以在采访百姓的过程中提出几个问题,如“你最关心的内容是什么”等,通过访问找出问题的共性,然后记者便能够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包括该问题的内容、百姓关心的原因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总结)。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工作人员的能力,还能够有效提升民生新闻内容的客观性,满足百姓的实际需求。
综上所述,电视民生新闻对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明确新媒体时代下民生新闻客观性的重要性,合理选择新闻采访的内容和对象,有助于提高电视民生新闻整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扩大新闻节目的群众基础,进而提高新闻节目的整体质量,切实发挥好民生信息传播的“窗口”作用。
1.杨远.基层电视新闻报道及对民生视角的关注[J].西部广播电视,2017(15)∶186-187.
2.孙廷国.电视民生新闻记者现场报道问题探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7(04)∶63-64.
3.杨莎莎.电视民生新闻报道中的法律失范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6(1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