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鑫圣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其中,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而超我则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遵循道德原则。侯亮平作为本剧的主人公,在剧中主要有着四个身份,这四个身份细化了侯亮平的性格维度,使其既展现了有着极高道德标准的超我,洋溢了满满的正能量,也略微释放了有着情感与欲望的本我,拉近了主人公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身份之一,侯亮平是接替陈海工作的汉东省检察院反贪局局长。这一身份有着意识形态的高度浓缩,承载了该剧所要表达的中心价值体系,展现了有着极高道德标准的超我,是侯亮平的主要身份。在这一身份下,他带领着陆亦可、林华华、周正等青年检察官正面抗击汉东省的丑恶力量,与汉东省“大风厂事件”背后的不法商人、腐败官员斗智斗勇并严厉斥责着他们的恶行,大快人心。
身份之二,侯亮平是遇害的前任汉东省检察院反贪局局长陈海的好兄弟。在这一身份之下的事件交织着侯亮平人格中的本我与超我。侯亮平与陈海是大学时期睡上下铺的铁哥们,两人的兄弟情深不言而喻。陈海的遇害使得侯亮平悲痛、悔恨、深深自责,释放了侯亮平本我的一些情感特征;但在悲痛之余,侯亮平痛定思痛,临危受命,空降汉东,以任职代理局长的方式追查陈海被害的真相,在一切水落石出之后,面对迫害自己好兄弟的老学长祁同伟,侯亮平仍旧恪守信条,试图依据法律的手段制裁祁同伟。
身份之三,侯亮平是身处汉东省权力斗争旋涡中心的省政法委书记高育良的得意门生。这一身份的设定,使得侯亮平在对待昔日恩师时,产生情与法的纠葛,这样的纠葛也正是侯亮平人格中本我与超我的交织。来到汉东省之后,侯亮平对高育良的第一次拜访既是他对高育良的试探,也是他对昔日恩师应尽的礼节。在汉东省一系列事件真相及利益网都渐渐浮出水面之际,侯亮平仍希望自己的老师能自证清白,这样的幻想与私心亦是侯亮平人格中本我的表现,但在明白高育良早已丧失道德底线之后,侯亮平放弃了对老师的幻想,决定与其展开殊死较量。
身份之四,侯亮平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吃货”。本剧采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了侯亮平高超的厨艺以及对美食的喜爱。“吃货”这一身份削弱了侯亮平作为本剧领军式人物的光环效应,突出了其生活化的一面,拉近了他与观众的距离。但侯亮平爱美食却不沉溺于美食,第一次入山水庄园赴宴,全程焦点没有在美食上停留,一曲《智斗》唱出了其正气凛然;再者,高育良让吴慧芳以“螃蟹”为由邀侯亮平来家中做客,在饭桌上侯亮平只字未言这个他最喜爱的食物,而是做出与高育良正邪割裂的决定。
省委常委、京州市委书记李达康在该剧中的角色塑造是一个极其绝对化的人物,这种绝对化表现在他“公”与“私”两个大方面上的极端,可以说是一个近乎绝情的政治家。
于公,李达康有着高瞻远瞩的格局意识以及百折不挠的意志,他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在林城任职期间,李达康不顾当时市长、副市长的极力反对,顶住压力,坚持把开发区迁至煤炭基地林城,将塌陷区的土地接连成湖,使塌陷区的劣势变为优势,这样的建设既享受了政府的补贴及优惠政策,也给后人留下了一片青山绿水。除此之外,李达康为官清廉、不畏强权,在吕州从政时,他坚守底线,并没有因为赵瑞龙是原省委书记赵立春的儿子,而同意在月牙湖边建美食城;在之后处理陈清泉的事件上也没有因为赵瑞龙的求情而松口。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李达康还心系群众,在知道了光明区信访办的不作为以及信访窗口过低给群众造成不便之后,他让光明区区长孙连成也体验了一回群众上访的不易,责令其整改信访办的“蹲式窗口”,并告诫他要重视群众的上访意见。
于私,李达康太过爱惜自己的政治羽毛,对于家人、朋友以及一切阻止他实现人生抱负的人缺少最基本的尊重,近乎绝情。对待妻子欧阳菁,李达康与其分居数年,早无感情,一心只希望能与妻子尽快离婚,以确保自己的仕途安全,在欧阳菁被检察官从自己的专车中带走之后,李达康首先考虑的是这一事件可能会对自己造成的政治影响,而非妻子的处境;对待易学习这个曾经是他的班长又替他顶过“雷”的朋友,李达康在工作上与其没有交集之后,就刻意保持了距离甚至故意疏远,以捍卫自己的高风亮节;面对另一个朋友,一个优秀的企业家王大路,李达康也是谨小慎微,处处提防,不止一次怀疑其借用妻子欧阳菁的关系想要招标光明峰项目,对其严厉警告,生怕牵连自己。
本剧通过对李达康在“公”与“私”事件上极端处理的刻画,使得这一角色塑造具有鲜明的两面性,这样的两面性恰恰也符合观众心目中“人无完人”的概念,增加了人物的真实感,拉近了人物与观众的距离,给予观众一种无比接近现实的观看快感。
《人民的名义》在善与恶、正与邪的交锋中塑造了以高育良、祁同伟、赵立春、丁义珍、赵德汉、程度等为代表的腐败官员。在一系列事件中,对于高育良和祁同伟这两个着墨最多的反面人物,我们除了可以看到他们对权力或金钱的追逐,还能看到他们尚存的一丝良知。
省委常委、省政法委书记高育良原是汉东大学政法系教授、系主任,包括侯亮平、祁同伟在内的众多政法系统官员都是他的学生。高育良曾有着基本的道德原则和为官底线,对腐败和懒政等问题也有着深入的思考。可是伴随着他在吕州从政时以批准赵瑞龙的两个项目,换取赵瑞龙说服其父赵立春调走政见不合的李达康这一交易的成功,高育良的理想信念逐渐崩溃,开始痴迷于权力的游戏,对于权力产生了错误的认知以及盲目的追逐。通过师生、校友等关系网,高育良逐渐在汉东省政治体系中构筑了以“自己”为中心的庞大的“汉大帮”。但尽管如此,高育良在一些事件上,不管是出于保全自己还是职责所在,仍保留着一些良知。例如自己曾经的秘书陈清泉违法乱纪,他铁面无私,丝毫没有包庇;再如获悉祁同伟试图花钱摆平吕州的一起轮奸案后,他立马打电话给吕州市公安局局长,告诫他要依法办事,不要枉法犯法,自食其果;还有在得知祁同伟可能要与侯亮平火拼的这一情况后,他怒斥祁同伟,告诉祁同伟他们都是自己的学生,都身居要职,干事情不能过头。故事的最后,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落下,高育良在事实铁证面前卸下了自己“伪君子”的面目,在与侯亮平的对视鞠躬中,我们能看见高育良深深的悔意与无奈。
剧中的祁同伟是一个于连式的人物,他出身贫寒,一心想着通过权力改变命运,哪怕搭上自己的性命,也誓要胜天半子。这样一个令人可恨可悲而又可怜的人物在剧中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他从一名基层公务员做起,通过婚姻和奋斗当上了省公安厅厅长,并在高育良的支持下极有可能成为副省长,为了保住自己已有的权力和财富,他不顾一切,甚至一手策划了陈海的车祸以及刘庆祝的死亡。在“暗杀侯亮平”一幕中,祁同伟虽然知道自己的做法有些丧心病狂,但他觉得已别无选择。一场鸿门宴上,同样是唱“智斗”,但是彼时的“胡司令”无疑是心虚的,他的嗓音已经有点沙哑,色厉内荏的紧张悄悄地暴露出来。所幸的是,祁同伟这一角色的塑造与《红与黑》中的主角于连有所不同,在剧中仍有未泯的良知。例如在陈海出事后,祁同伟看着自己与陈海、陈阳的合照,想起了他们姐弟俩对自己的资助,内心波澜起伏。在穷途末路之际,祁同伟来到了曾经与毒贩战斗的地方——孤鹰岭,但这一次他已从舍生忘死的英雄变为了走投无路的罪犯,故事也留给了我们一个光明的尾巴,因为祁同伟的良知未泯,他并没有伤害手无寸铁的侯亮平,而是选择了吞枪自尽,完成了对自己的审判。
剧中角色塑造的多面性如同文学创作中设置圆形人物一般,使得整个故事呈现得更为真实可感。如此精准的角色定位与塑造是一部优秀电视剧必不可少的元素,而这也使我们更有理由相信这样一部关注现实、贴近百姓的良心之作永远不会过时。
1.[奥]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M].林尘,张唤民,陈伟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2.王晓旭.文化现实孕育的当代美学典范——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J].艺术评论,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