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家迪
我们每天都在接受着各种方式传递过来的信息,可以笼统地称为大众传播。而大众传播学一个重要来源就是行为科学中的心理学。现实生活中,若能在传播上适当运用心理学的一些正确方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国内外的动画片都在片中流露出该作品所属国家的一些民族精神,建立某种理想中的或现实生活中的影子,对人际交往、生活观、价值观及对少儿印象形成、言语等方面产生了影响。若在动画片制作中注意心理学的应用,不但容易受到观众的欢迎,还可以起到很好的思想教育效果。动画片要受欢迎,除了与作品本身的制作水平有关,更重要的是需要迎合观众的心理需要,让观众在看后心理上能有一种极大的满足感,从而使观众对下一次的观赏产生更大的心理期待。
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年代,物质过剩带来的问题就是人们似乎变得很消极,精神世界陷入一片黑暗当中,“寂寞”“无聊”“孤独”等心理问题成了时下大众的普遍心理特点。但是,在人们内心最深处,仍然向往着美好的事物。这时候,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心理阴影的时候,就需要寻找一种解脱,并且把自己的心理愿望寄托在理想的世界中。
群体有群体的心理特征。群体通常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个人的集合的总称,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群体”在某些既定的条件下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与该群体中的个人所具有的特点是截然不同的。群体几乎完全受着无意识动机的支配,总是受当前刺激因素影响。因此,动画受众其实就是一个群体,一个观赏动画片的群体,这个群体是冲动、浮躁的。
受众是被动的。若把重点转移到受众身上去研究,在此可以引入“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传播学领域关于大众媒介的效果与使用的理论,从受众心理动机和需求的角度出发,解释人们使用媒介得以满足的行为。这类研究以20世纪70年代为分水岭,分为传统时期和现代时期。传统时期试图了解受众为什么使用某些媒介内容,到了现代时期,则研究人们的动机、期望及传媒作用下人的行为后,再重点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那么应该怎样遵循“使用与满足”理论去制作一部好的作品呢?
1.娱乐、消遣、释放功能的最大化实现。在动画创作和欣赏过程中,“生命意识”成为了娱乐、消遣、释放的过程。动画本身就是为观众在现实与幻想中建立了一条通道,使观众同时进行对幻想角色的模仿与非现实情感的体验,在夸张的动作表情中极大地释放出“动物性”的冲动。这就使动画构成了一种不可替代与复制的独特气质,吸引了某些人群的某些心理需要。
2.人际交往的满足。其实,无论动画片还是电影,都能把人带到一个虚拟的世界。很多人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能体会人世间的许多情感和生活经历。在动画片的故事创作与角色的定位方面,制作者要注意发掘有效途径去满足人内心的这些最根本的欲望,运用源于现实,但又要超越现实的视觉形象,并且直接投射现实当中人们的集体意识。
在注重动画片故事内容与角色定位的同时,我们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动画片内在的包装。动画片内在的包装是指用一些特定的艺术手法去使一个角色个性鲜明,用一些典型情景的重复再现去表达一种让人推崇的精神或行为。那么,如何去进行好的动画片内在的包装呢?
1.榜样与模范的追求。“榜样,可称为示范者,是指可被观察学习的对象。”①榜样有正负之分,好的榜样可以重塑灵魂,坏的榜样也可以毁掉人生。然而,在普罗大众面前,动画是怎样树立起榜样模范的作用的呢?我们可以尝试下从动画片的表达主题方面考虑。《海底总动员》中,小丑鱼父子之间的问题就来回出现在故事中。关于父亲是否应该信任和认同孩子上,该片就很好地演绎出了这一点。
2.多样化的设计。既然要满足受众各种各样的个性心理,那么我们的动画片就应该具备多样化的设计,诸如受众定位的多样化、风格的多样化、主题的多样化、造型的多样化等。许多成功的作品都具备以上各个特征。《飞屋环游记》中,老年卡尔具备老年人普遍的个性特征和心理需求。他需要安逸的生活,但内心中却惦记着老伴和他与她之间的承诺。但他童年时也具备了与儿童相关的特征:爱玩、有梦想、爱冒险、好奇。而当他成年时,虽然充满梦想,但由于现实生活的各种压力,向现实弯腰。而在后来故事的发展中,他的心灵以最理想的方式得到慰藉,给予受众心理最大的满足,这恰恰就是该片成功的秘诀之一。同样,在主题上,该片也是达到了多样化的效果,有少年儿童的有趣故事,有都市中老年人的生活状态,还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反映现实而超越现实。
现在,我们似乎已经找到如何利用大众传播心理去营造动画片的内在魅力的途径。但是,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在整体营造设计上需要注意的问题。
完形心理学理论认为,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会受到“结构因素”的支配。这种因素是指一种本能的反应,它是先天性地存在于人的意识领域,并不因种族、民族、性别、年龄以及政治信仰、伦理观念、生活经验的不同而不同。根据完形学派的代表人物惠太海默、苛勒、考大卡等人的解释,结构因素对感知活动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完形趋向。完形趋向是指人们对事物的感知总是趋向于整齐、规范、统一、完好,而力求避免残缺、凌乱、混杂、破损。当人们对某样事物产生极端的喜爱情绪时,凡是同这种完形形象不相容的毛病缺陷都视而不见。譬如某些人特崇拜某一位动画师的作品,尽管其作品有些有待提高的地方,但这些狂热的拥护者总是觉得他的作品是完美的。
2.类似与相近。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总把相似的东西归为一类。例如,美国的梦工厂动画公司与皮克斯动画公司,他们制作的动画片虽然在画面风格、故事表达、内容选题上都有不同,但就因为他们的作品在整体感觉上都是相似的,所以在受众眼中他们是一样的。
3.残缺闭合。残缺闭合与上述完形趋向有共同或相通之处。二者的实质都是力求完好。只不过完形趋向是在已经完好的认知图景中排斥不完好的成份,而残缺闭合则是把接近完好的认知图景完善起来,将其中缺残部分修补闭合。这种力求完美的心理机制对认知活动的影响很大。例如,一个优秀的动画工作室在许多方面都是行业里的标杆,于是人们便觉得它是完美的。而事实上,它在某些方面的表现可能很平常,但由于受到残缺闭合的心理作用,人们便觉得这个工作室是完美的了。
4.共同命运。共同命运其实同第一点类似与相近差别不大,它也是指人们倾向于把类似的东西当成一个共同体来感知。
以上便是完形心理学所说的结构因素制约感知行为的四个方面。其中,完形趋向是最根本、最关键的一个方面,其他方面只是它的不同表现而已。其实,人们在感知活动中总带有一种力求完美的心理冲动。所以,我们在制作动画的时候,要使我们原本的魅力观念在受众那里完形地呈现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在了解完感知的制约因素后,我们同样需要注意的是理解的制约因素。理解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理解不是机械刻板的反应,而是一种积极并且带有创造性的活动。而理解活动的主要制约因素有以下五点:
1.心理预设。就动画片的观赏行为来说,在受众进行观赏行为之前,脑海里不是一片空白的,而是有一个“预设结构”可供对比,在新的审美过程中与该结构进行对冲,这极大地影响了受众对新作品的接受程度。动画电影版《忍者神龟》,在上映之前可是说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翘首期盼。然而,很多观众却大失所望,就是因为他们对原有的《忍者神龟》有了一个“预设结构”。
2.文化背景。我们每个人都生长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每个人的行为、观念、习惯、性情都不断地受某种文化模式的塑造和熏陶。因此,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便不免要受自身文化背景的影响,从而带有鲜明而独特的文化烙印。
3.动机。许多研究都表明,动机与理解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尽管在有些理解活动中动机隐藏得很深,甚至连理解者本人都未必能察觉,或未必敢正视。例如,一些平常喜欢品尝美食的人,或者对法国菜情有独钟,那么他们在众多动画作品中,会倾向于选择观赏《美食总动员》。
4.情绪。在理解活动中,人们无可避免地处于某种情绪状态当中,而不同的情绪状态也会导致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情绪的好坏使得人们在看待同一事物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5.态度。态度与理解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尽管制约理解的因素有很多,但归根结底人们的认识还是由态度所决定,即由人生观、世界观所决定。不管人们的心理期待与文化背景有多大差异,也不管他们的动机与情绪怎样不同,只要态度一致,那么对问题的看法也就大同小异。相反,态度如果不同,那么其他方面再一致,观点依旧会针锋相对。
虽然我们把这些因素都独立地挑出来并分别进行分析,但事实上它们是综合在一起的,从而构成一种新的作用力对理解产生影响。所以,在动画制作者以后的创作过程中,以上的各种因素尽管无可避免,但也是需要大家注意的问题。在作品制作过程中,预想各种观众对作品的理解情况,对作品的制作可以起到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总的来说,受众心理是综合的、复杂的,通常是几种问题糅合在一起,然后共同作用而产生影响。动画制作者首先需要做到有的放矢,了解当下动画受众的若干心理特点,然后遵循“使用与满足”理论,达到娱乐、消遣、释放功能的最大化实现。再者,制作者在动画片的故事内容与角色定位上,要注意受众对该片有榜样与模范的追求。之后需要满足受众多样化的心理需求与倾向,需要动画片具备多样化的设计。最后,应注意动画受众在理解作品时的各种制约因素,在制作过程中预想各种动画受众对作品的理想情况,从而对作品中的各项因素进行修改。
注释:
①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69.
1.周鲒.动画电影分析[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2.罗湘来.受众心理与中国原创动漫的发展对策[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乔莲.漫迷动漫作品接触行为的传播学考查[D].济南:山东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