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崇贤
(白银区文化馆 甘肃 白银 730900)
什么是文化?定义见仁见智,约定俗成的文化概念源于中国古代老祖宗的“人文化成”说,出自《易经》(《彖》)明教:“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笔者的理解,这文化即是人类行踪的印痕,文明的记忆,以知识形态流传,以道德形态传承,以教养形态存续,以神形态繁延。笔者极欣赏梁晓声先生的四句概括文化的名句,他说,文化就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法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这话涵盖的意义可以推演到群众文化,净化群众文化的灵魂。
群众文化随意、任性、不稳定,具有混合性状,正面的和反面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消极的,无所不备,易受外来冲击。它的长处是接地气、亲民众、易传扬、流行快、影响广、引力大。其劣势在于极易低俗化、庸俗化、媚俗化,甚至恶俗化,易被负能量所浸染所驱使。这与群众文化的普及性、通俗性、娱乐性、消费性、商业性以及技术性等多重特性相关。很显然,鉴别、甄别、选择、取舍,在这里就显得格外重要和关键。如果没有正确的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引领,就极易转向错路,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个人主义、奢糜之风所左右,败坏社会风气。抗击这种反面、落后面、消极面的最有力思想武器,就是群众文化的自信,文化的自信,灵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群众文化,相信自己的文化即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新文化,聚焦在社会主义的正能量极。
筑牢文化自信,坚守文化自信,主要在于让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从理念到政策,从理论到实践,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实,每一步,都必须行字当头,实字保底,落地有声,敲石留印,抓铁有痕。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如何把筑牢文化自信的伟大使命,具体化为润物无声的春风化雨,滴进底层泥土,融进毛细血管,最终化为人的心性、品格、操守和精气神?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实践体悟和多年亲历观察,以基层文化馆为例,谈几点感悟性认识和实践性构想。
第一,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彰显文化馆在群众文化服务中的主阵地和职能作用,把文化馆办成开展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沿阵地,办成辅导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场所,办成保护传承非遗,弘扬优秀物质文化的重要中心,办成以先进文化、优秀作品教育、鼓舞、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的主阵地。坚守并充分发挥这块主阵地在树立文化自信中的作用,这是文化馆责无旁贷的使命。
第二,增强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主导性。文化馆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传承的是党和政府对群众的人文关怀,面对人们思想文化观念多元化的今天,文化馆的每一项工作必须始终坚持服务人民的宗旨,在充分体现文化惠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基础上,积极引导群众文化健康向上发展,坚持开展“政治性、时代性、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兼具的文艺作品创作、表演和文化娱乐活动,以政治、科学理论武装人民群众的头脑,以优秀作品鼓舞人民群众的意志,在推动群众文化繁荣兴盛中彰显文化自信。
第三,打造一支在基层思想宣传文化战线上的主力军。开展基层文化服务,实现人民群众文化自信,文化队伍首先是保障。首先,要结合“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学习教育,教育引导文化馆工作人员从思想深处解决好为人民服务的问题,把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作为文化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敞开文化馆大门,任何团队或个人,只要自愿,皆可进入,不看身份,不看地位,不看资历,不看城乡,不看干农,一律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力求做到有求必应,应有结果。有条件满足的,尽力到位;一时无条件满足的,尽快补短板,或改用他法满足。让老百姓能够就近、随时、免费享受到便捷优质高效、不同群体、多层次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让文化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其次,坚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和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服务群众文化。如对有文字文艺创作特长的,无偿提供工作室,配备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电话等创作必需的设备,安排交流平台、讲座场所等,资助印发出版;对有书画艺术特长的,免费提供书画创作室、展厅、交流及讲座场地等,对入门求学者、进修提高者,创造学者拜师、师择门生的交流结对机会和场所,也主动充当“红娘式”中介人,或开办大班式讲堂,义务讲授输送创作常识,尽量大众化再大众化;对有表演艺术和音乐演奏的团队团体,同样无偿提供练功、排练、展演场所及其设施,尤其鼓励传统演艺和民间民俗艺术的挖掘、整理和传承;甚至对于喜欢并追求休闲娱乐的大众,也是一样,免费提供活动场所、棋牌类设施,一应俱全,各取所需。最后,发挥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提升文化馆服务群众的多样化、综合性功能,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多层次、个性化要求。文化馆除了满足群众一般需求外,还要主动创造文化需求项目,吸引各方人士前来参观、走访、选择、参与,分享资源,主动并且继续寻觅、发掘、发现和催生民众中能起到示范效应的对象,有意识地促进其发挥引领作用,带动、牵动和推动群众文化繁荣。白银区文化馆北山三老的《故乡谣》创作即是一例。三老都已八旬或已近八旬,晚年发挥余热,联袂创作歌颂家乡面貌历史性巨变的作品。《故乡谣》,最初不在我馆视线之内,发现后,我们主动建议纳入馆文系列,并主动无偿为之安置办公室及其必备设施,出资刊印发行,还应三老要求,出面组织了赠书献礼(献礼故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仪式,很成功,群众反应强烈,已印《故乡谣》册子供不应求。
上面所述三点,都是具体化的实际,着重于操作,是践行中的经验性认知,属底层级、浅层面的具象,停留在感性上,尚不能从抽象的理性高度强化、提升我们对筑牢文化自信的科学性认识自觉。但是,实践出真知,感性经验是理论认知的基础和出发点。从经验感知出发,我们从实践中体认到,基层文化工作者操作中的文化概念,最贴近大众,大体上是文化种系下的群众文化类型。如同群众文化是文化的基础一样,群众文化自信也是文化自信的基础。从群众文化认知上升到文化认知,从群众文化自信认知上升到文化自信认知,是经验理论化的质变过程。
从我们底层践行落实单位而言,筑牢文化自信,也就是具体地筑牢群众文化自信,牢固树起群众文化自信观念。首先,自觉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引领于群众文化自信的筑牢全过程。这是一条根本原则,必须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其次,力导群众文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地将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值观消化弄懂、吸收融进群众文化的方方面面、层层阶阶,转化到大众的文化行动、行为中去,进入到民众的血液里。再次,坚决抵制反面的落后的消极的乃至负面的文化逆袭,自觉净化社会环境,健康向上,积极进取,做正能量流播的弄潮儿。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筑牢群众文化自信、筑牢文化自信的过程永远在路上,有始无终,没有任何可懈怠的空隙与机会。没有累代的积淀,没有世代的承继,自觉持续恒久的文化自信就确立不起来,更谈不上筑牢及其筑牢后的稳固自信和永久自信。
文化自信,本是中华文化题中应有之义。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而不曾中断,在世界人类史上绝无仅有,是人类所能拥有的唯一一份文化遗产和稀缺资源,弥足珍贵,于今仍然焕发着生命活力和青春气息。文化自信,则是贯穿历史始终的一根生命红线。虽然近代以来,这个文化屡遭西风东渐的强烈冲击,几度陷入灭顶之灾,几近绝世,然而她的生命力毅然一息尚存,并且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人民共和国的新中国诞生就是最显著的标志。吃尽苦难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受尽屈辱的中华民族腰杆从此挺起来了。没有文化自信这根红线支撑,是很难设想的。
“坚守文化自信”,是一项伟大崇高艰巨的历史性文化工程,乃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筑牢文化自信,是使命化的历史性担当,也是一个长期的完整的持续的历史过程,需要我们世代不断前赴后继接力完成的持守的千秋大事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这样的大格局里,在这样的大潮流中,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滴水而已。可是,虽是一滴水,也能够闪现出太阳的光辉。中华文化自信大业,要靠亿万我们这样的细胞单位的滴水汇聚而成。
如今,早已站起来也已富起来的中国人民,开始迈入强起来的新时代。文化自信是真正强起来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在强起来的新长征路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强大思想武器。在筑牢文化自信的路上,我们自己的脚步一定要踩实,一步一个脚印,落地有声,抓铁留痕。任重道远,沉担压肩,让我们勠力同心,携手同行,在未来的路上,接受文化自信的阳光雨露沐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