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涛
(广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广州 51143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P40)这指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核心,习近平一直非常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的深入阐释,构成了我们在新时代进行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理论工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1](P42)由此可见,传统文化的内涵包括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三个方面。
从思想观念来看,“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2]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思想观念,主要以儒家为核心,比如仁爱、民本、诚信、和合、大同等思想,在孔子、孟子等原始儒家和后来的汉唐、宋明儒家中,这些观念都构成了他们思想体系的基础。习近平专门对和合观念做过分析:“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这其中的精髓之一。‘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3](P150)作为儒家经典的《周易》,就有“保合太和”的表述,而厚德载物、和而不同也是儒家的重要观念。关于“讲辩证”这一点,儒家、道家都有大量的辩证思想。因此,传统文化蕴藏的思想观念主要来源于儒家,但却又不限于儒家,它是由各家各派的优秀思想共同构成的。
从人文精神来看,习近平是将之与民族精神联系在一起论述的。他说:“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2]这与《论语·季氏》中孔子所言的“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所展现的人文精神是一致的。习近平认为,中华民族精神提倡文德化人,不崇尚武力侵凌、打压争霸,这样的和平精神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一以贯之的。因此,在面对西方媒体散播的中国威胁论、中国争霸说的观点时,习近平智慧地指出:“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4]除了以德服人、以文化人,习近平还重点强调了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为什么几千年能够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5](P124)全世界的古老文明,只有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从来没有断流,爱国主义精神正是中华民族能够保持亘古绵延的奥秘所在。
从道德规范来看,传统文化也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习近平认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5](P140)。“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2],直到今天仍然闪耀着善的光芒,仍然能够作为对治当今社会道德缺失现象的良药。以传统美德中的家庭美德为例,习近平就非常重视:“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6]良好的家庭美德、家风家教对一个人的影响是至深至久的,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所倡导并实践的廉洁齐家、国事为重的优秀家风,就深深融入到习近平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7](P46),成为激励他带领广大人民奋勇向前、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
习近平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8]首先,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无穷的智慧,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实际上,我们中华儿女正是在传统文化精神的滋润下,从古到今不断成长发展起来的。他多次指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9];“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10];“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5](P108)。失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润,我们就不可能准确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也不可能很好地屹立于世界、改造世界。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治道资源,这些古老的政治智慧可以善加利用,为现代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习近平在主政浙江时就曾说过:“古人也常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各级领导干部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立身、处世、从政。”[3](P257)这是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的爱民重民思想出发,论述现代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重要性。习近平还指出:“我国历来就有德刑相辅、儒法并用的思想。法是他律,德是自律,需要二者并用”[5](P138);“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必须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5](P145)。这是从传统治道文化中礼法并重、德刑相辅思想出发,强调在建设现代法治体系的同时也要注重道德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功能,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此外,习近平还从传统文化注重构建礼仪规范制度这一点得到启发,主张在现代社会也要“有计划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如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些重大礼仪活动要上升到国家层面,以发挥其社会教化作用”[5](P110)。十八大以来,我国先后设立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国家宪法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等重大纪念日;十九大后,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宣誓厅一起重温入党誓词。这些礼仪制度的建立和践行,既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传承革命文化、建设法治文化的重视,又体现了其灵活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更好地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比如,在坚守道德底线方面,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为善’、‘以己度人’、‘推己及人’,‘君子忧道不忧贫’,要恪守‘良知’,做到‘俯仰无愧’。再比如,在树立道德理想方面,强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人要‘止于至善’,有社会责任感,追求崇高理想和完美人格,倡导‘兼善天下’、‘利济苍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做君子、成圣贤。”[5](P141)这些充满正能量的传统道德思想,能够引导我们树立高尚的人格,形成善良美好的品德,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廉洁守法意识,并且能让我们产生自觉的、崇高的道德使命感。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道德资源,现代中国的道德建设将会失去一个强有力的抓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立足的是中国本土文化资源,而放眼世界来看,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世界各文化体系中的一种。在当今世界,论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既要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增强文化自信,又必须妥善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主要是与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文化的关系。对此,习近平有过深入地思考和阐述,他说:“我们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三方面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11]也就是说,当前中国的文化建设,必须吸收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国优秀文化这三种文化资源。
具体来看,就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我国,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11]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符合马克思主义精神,必须要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体地位服务,任何偏离马克思主义甚至想取代马克思主义来论述传统文化的意图,都是不符合时代精神的。另一方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必须要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现当代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
就传统文化与国外文化的关系而言,习近平认为我们既要借鉴国外文化的精华,又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避免失去精神独立性。首先,“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不断充实自我,在中西互动中实现自我发展。但一定要“洋为中用”,借鉴国外文化的目的是为我所用,不是为了放弃自我。针对国内文化领域可能出现的一些负面现象,习近平敏锐指出:“不加区分、盲目地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那就真正要提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会不会失去自己的精神独立性的问题了。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5](P139)这提醒我们在中西文化互动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自我文化传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不能沦为西方文化的附庸。此外,针对敌对势力企图在文化领域对我们进行颠覆,习近平强调:“敌对势力在那里极力宣扬所谓的‘普世价值’。这些人是真的要说什么‘普世价值’吗?根本不是,他们是挂羊头卖狗肉,目的就是要同我们争夺阵地、争夺人心、争夺群众。”[5](P27)这些都警示我们要在文化互动的浪潮中守住中华文化立场,对国外提出的一些文化价值观要明辨是与非,坚决不能丢掉自己的文化阵地。
从中国自身文化发展的时间脉络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处理好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习近平认为:“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9]这段话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理论内涵。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因此,三者都十分重要、缺一不可。
其次,三者都包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很多爱国人物和爱国故事,像戚继光抗倭,“要深入挖掘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5](P34)近代以降,中国人民饱受帝国主义侵凌,为击退外敌,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战,涌现出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人物,形成了凝聚爱国主义精神的革命文化。同样,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体现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2]
最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也可以为其注入源源不绝的文化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虽然在时间上发生在过去,但其同样有着改革创新的精神动力。无论是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通过不断自我革新而获得一次次大发展,还是革命文化在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困境中不停求索、不懈尝试,最终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而重获新生,这其中都体现着文化的革新精神,而这也与当前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P41)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在重要性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源泉,三者缺一不可;在精神气质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互融通;在文化发展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道,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并使其在更广阔的文化视野中共同铸就了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既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此重要,那么就需要我们的守护与传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些学科分支在科技与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无疑显得冷清。对此,习近平强调:“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这些学科看上去同现实距离较远,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需要时也要拿得出来、用得上。还有一些学科事关文化传承的问题,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11]对甲骨文这样的冷门学科,如果不加以精心守护传承,很可能就会越来越缺失内行人才。因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培养敢于坐冷板凳的学者。同样,对于体现传统文化的历史文物和历史遗迹,习近平也十分重视对它们的保护。他说:“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5](P188)在他主政浙江时期,也曾就保护杭州西湖的历史遗存说过:“杭州西湖承载着悠久的历史,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对这些历史文化遗存,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传承下去,发扬光大”,“现在有的地方搞旧城拆迁改造,把一些文物古迹搞得荡然无存,这是非常可惜的”。[3](P19)凡此种种,都体现了习近平对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文物遗迹的重视。
对待传统文化,只有传承显然是不够的。当今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因此传统文化还需要不断发展。正如习近平敏锐指出的:“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一切刻舟求剑、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的做法都是无济于事的”[11]。这就告诉我们,面对当前中国的文化建构,只靠传承传统文化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11]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体而言,就要做到以下两方面。其一,要本着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我们既不要片面地讲厚古薄今,又不要片面地讲厚今薄古,而是要本着科学的态度,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P40)所谓本着科学的态度,就是不要刻意贬低或吹捧传统文化,而是实事求是地分析传统文化,弘扬其精华的一面而抛弃其糟粕的一面。其二,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法。从内容上而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11]因此,必须立足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尝试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去解决当前的新问题,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发展。从形式上而言,“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5](201)传统文化的传播推广,也要进行形式上的创造创新,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比如,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百家讲坛”栏目,邀请传统文化研究者以大众能听懂、易接受的方式,为大众讲授传统文化,涌现出了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名家学者。再比如,诗词大赛栏目,以现代竞技的方式来传播推广中华优秀传统诗词文化,既提高了观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又寓教于乐、提升了节目的文化水准。
总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和创新,是为了在守护住中华文化之根的基础上,使其生长出健康的现代文化枝叶、开放出芬芳的新时代文化之花!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
[3]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习近平.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3-29.
[5]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6]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6.
[7]加强党员干部家风建设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
[8]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9]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1.
[10]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31.
[1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