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然
2017年底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档大型文博类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国家宝藏》不同于《鉴宝》《故宫》《国宝档案》等传统形式的文博类节目,该节目联合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九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在重点介绍各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的同时,结合戏剧元素演绎每件文物的前世今生,使文物的文化形象更加生动。从传播学角度看,《国家宝藏》融合了舞台、戏剧、演播室综艺、纪录片等多元形态,具有模式上的创新。该节目的传播主体具有多元组合性,讯息内容具有综艺与戏剧融合性,媒介环境具有从电视向网络延伸的特性。从这三方面着手的创新性研究可以为今后其他同类文博节目提供有益的经验。
传统文博类节目中,传播主体主要为主持人、专家,或者主持人、专家、宝物持有者这样的固定组合。在节目过程中,主持人扮演传播者,专家对于宝物的鉴别和相关知识的讲解是节目的重点。而在《国家宝藏》节目中不仅有主持人和专家的必备组合,还加入了“国宝守护人”。“国宝守护人”这一角色使节目对每一件“国宝”的诠释更有深度,提升了整个节目的戏剧性与可看性。
该节目没有采用专业的节目主持人,而是聘请著名演员张国立担任。作为一名资深演员,张国立以其塑造的众多历史文化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其塑造的康熙、纪晓岚等人物使大家已经将对其个人形象与“历史”“文化”这类标签捆绑在一起。其演员的身份和对戏剧表现的掌握,给整个节目的历史性增加了浓厚的戏剧色彩,在铺垫“国宝”故事时更有回到当时场景的代入感。
《国家宝藏》邀请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九家博物馆的馆长组成点评团,形成权威的阵容,对每件“国宝”都有不少于三位专家的点评。点评有“纵”有“横”:从对历史的记载,到工艺、艺术价值和与同类文物的珍贵性比较,立体地诠释了“国宝”之“宝”。同时为了更准确科学地解读文物,还邀请北大考古系的老师和博士担任长期顾问,保证了信息的严谨性。与其他文博类综艺节目不同,在《国家宝藏》中专家点评环节不是节目的重点,而是为“前世故事”和“今生传奇”做更细更深入的注解。
《国家宝藏》为27件“国宝”中的每一件都挑选了至少两位国宝守护人。国宝守护人分两类。其一是诸如梁家辉、王凯、刘涛等德艺双馨的一线明星演员,或者是马术运动员华天等气质与宝物相契合的公众人物。第一类国宝守护人的主要作用是用戏剧化的表演方式带领观众走进博物馆,初步了解“国宝”的面貌,再通过小剧场对“前世故事”的演绎,引导观众穿越时空,走进“国宝”诞生的时代,体会其承载的历史意义与文化情感。其二是“今生传奇”的主人公,也是素人“守护团”。比如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冯海涛,在多年研究《千里江山图》的基础上,花两个月复制了《千里江山图》卷的十分之一;来自“故宫世家”的梁金生,在故宫工作了33年,负责过故宫150多万件文物的保管。他们是不同领域中“国宝”的保护人、传承人,节目从“文物与人”的角度,展现他们与“国宝”之间的今生故事,使观众了解在现代背景下“国宝”的传承和守护价值。第一类守护人可以汇聚观众对节目的关注度,吸引多年龄层次的收视人群。第二类守护人可以拉近“国宝”与普通人的关系,带动观众更理性地认识文物,理解文物的精神价值,进而走进博物馆与文物进行近距离的接触。这种引导的全面性和深入性是以往文博类节目所不具备的。
和一般文博类节目以讲解为主的形式不同,《国家宝藏》将综艺与戏剧、纪录片进行融合,讲述每件国宝的历史故事。紧紧把握文化内核,结合精心设计的主题,在9大博物馆浩如烟海的藏品中精心选取凝聚了民族文化精髓、体现民族精神、与每一个中国人血脉相连的国宝。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乾隆年间所制造的釉彩大瓶是中国制瓷工艺的巅峰时期作品;辛追墓T形帛画是了解汉代以及汉代以前丧葬制度的直接佐证;河南博物院的贾湖骨笛为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商鞅铜方升是中国度量衡史上极重要的珍品……节目为了更好地从人文层面诠释这些具有极高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历史学术价值的国宝,增加了前世故事小剧场。在对“国宝”进行简单介绍之后由著名演员担任的国宝守护人,以微型舞台剧的形式讲述“国宝”的诞生过程。作为一件宫中御品,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做工精美无比,在造型设计上所蕴含的科技水平也足以令现代人惊叹。该环节的表演有历史依据,又具有戏剧张力,从感性角度提升和刺激观众的意识,结合明星效应极具话题性。这集目前已收获近3亿播放量以及豆瓣9.3的高分,这是以往文博类节目所无法企及的。这充分说明戏剧化演绎形式对传播的促进作用。
20世纪八十年代美国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提出媒介融合的概念,认为各种媒介会出现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信息时代的今天已经普及了这一情况。电视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的高收视率,与网络话题是密不可分的。首期节目里,王凯饰演文艺皇帝乾隆,诠释了瓷器信息与乾隆的趣闻轶事。该集一播出,就在豆瓣拿下9.4分,B站播放次数22万、弹幕3万,“王凯”“国家宝藏”都因此登上微博热搜榜。有关乾隆“农家乐”审美话题的调侃早在前两年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传播效应。在节目中结合热度话题和关注度高的明星,形成电视节目与网络话题高频互动,这无疑是网络时代流量主导下综艺电视节目获得受众关注的最有效方式。该节目的这种互动主要体现在网络二级传播和网络议程设置两个方面。
拉扎斯菲尔德的著作《人民的选择》提出了“两级传播”的观点,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作用才能发挥影响。在信息时代,微博、微信等平台上粉丝数量巨大的影视明星、网红、自媒体人是二级传播中的意见领袖,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他们发布的信息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广大网民的思考。他们在传播过程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会根据节目内容,将原本内容进行重新解读,制造热点影响网民,引发舆论。在《国家宝藏》热播时,节目中主持人、国宝守护人首先成为二级传播中的意见领袖,他们的微博信息成为网络舆论的主要焦点,也成为电视节目内容在网络上的延伸。易烊千玺化身国宝大克鼎守护者,演绎一段国宝的前世故事,让观众能够进一步走近国宝,领略中华文物中蕴含的民族精神。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决定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拥有一定数量且可增长的粉丝群的明星人物,作为意见领袖,和传媒结合,在微博等网络平台形成话题效应,与节目和内容有关的信息在粉丝的带动下持续出现在热搜榜中。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与节目本无交集的网络人群——不关注文博节目甚至不通过电视平台获取信息的人群都不可避免地在读取网络信息的过程中与该节目产生交集,带动节目的网络播放量,进而也成为话题的参与者甚至传播者。
“网络时代流量为王”,今天的各类电视综艺节目为了获得更高的关注度和收视率,或者借鉴欧美成功经验实现节目移植,或者结合有剧本的“真人秀”搏出位,或者捆绑热议情感话题而上演真人伦理剧。在泛娱乐化时代,讲求严谨性、文化性的文博类节目的生存空间逐渐被压缩殆尽。而《国家宝藏》获得巨大成功,究其根源是对传播学的科学运用。由此可见,合理地运用传播学规律,传统媒体一样可以在网络时代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