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微纪录片叙事策略分析
——以新华社《国家相册》系列报道为例

2018-04-01 18:01:12沈青茁
数字传媒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时政纪录片意象

沈青茁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市 100024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媒介使用习惯日益趋向碎片化、社交化、轻量化,观众的审美素养进一步提升。传统的政治议题报道生硬、单调,难以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在用户需求和数字技术的催生下,微视频成为主流媒体探索转型的试验田。微视频简短而精巧,平均时长不超过8分钟,兼具视听作品生动形象的表现力和移动网络时代迅捷互动的传播力,适应互联网的传播逻辑和语态。从2013年复兴路上工作室《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等一系列动画类微视频开始,“时政+微视频”的结合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央视“V观”系列、《初心》,《人民日报》的《习近平用典》《当民法总则遇上哪吒》,新华社的《红色气质》等等,时政报道以微视频的形态,在选题、内容、表现以及技术等多维度创新发展。

本文以新华通讯社推出的《国家相册》系列报道为例,从传播特征和内容叙事两方面出发进行分析。2016年9月,配合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1周年纪念日,新华社推出首个“微纪录片栏目”——《国家相册》。从第1期《胜利的日子》到2018年4月27日最新一期《从头美起来》,这档每周五更新的微视频已经制作了87集,每集时长6-8分钟,融合了历史与现代,将新闻故事化、人格化,建构起国家政治与国民个体的命运关联。作为时政微视频中的特殊形态——微纪录片,其在传播特征和叙事策略方面对我国政治新闻报道均有借鉴意义。

一、传播特征:史实性、创意性与价值的统一

(一)以丰富的素材使内容“厚起来”

时政微视频吸取了纪录片的知识性和史实性,虽然篇幅短小,但内容涵盖了浩如烟海的素材,包括历史资料、实际调查和人物采访。《国家相册》依托于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这是我国馆藏量最大的照片档案馆,收藏了1892年以来的珍贵照片1000多万张,得天独厚的影像资源增添了微纪录片的广度和厚度,并得以展现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国家相册》第13期《悲欢母亲河》是在新华社河南分社为期近两个月的采访基础上完成的。记者走访了黄河中下游地区节点城市和具有代表性水利工程的工程师、河工和群众,并翻阅大量史料和专著,从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素材和故事。移动网络的便捷使得受众注意力切换成本大幅下降,这更需要视频作品提供足够详实的材料,在短时间内吸引住大众的目光。

(二)以创意和技术让故事“动起来”

在特定时间内将一个主题讲明晰、将一个故事讲生动,离不开丰富的媒介表现方式。尤其是带有鲜明政治传播特征的时政类微纪录片,更需要运用多样技术元素,增添视频的可看性,拓展受众的视听审美体验。目前,3D特效、动画模拟、虚拟演播室、数据可视化等技术的加入,使微视频叙事更加清晰、生动,从而引发观众的共鸣和认同。《国家相册》“一带一路”特别节目《大道之行》中,运用大量3D动画,描绘出苍茫丝绸之路上的驼队和雄鹰、海上丝绸之路的舰艇和海燕;第73期《惊雷第一响》中,将“大包干”契约照片上面的红色手印,通过动画技术依次浮现;第82期《那年流行色》中,用动画的形式讲解了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块布料从“妈妈的上衣,到姐姐的小褂、弟弟的书包、妹妹的套袖,最后到爸爸裤子上一块补丁”的变化。《国家相册》栏目将尘封的老照片,通过新技术、新材料,转换成立体的、行动的虚拟影像,创作出全新的融媒体产品,生动而庄重地讲述一个个主题,给观众带来一种时空穿越的沉浸体验。

新技术还促进了叙述者与受众的双向互动,2016年《国家相册》实验版《红色气质》讲述了瞿秋白、秋瑾等革命先烈的故事,网络总浏览量超过22万次。在感动之余,网友掀起了一场自发配音的热潮。2018年《天地浩然气》一期通过技术拼剪,用网友的音频制作出了互动配音版的《国家相册》,创新了参与形式,也使得作品更加鲜活厚重。

(三)以新闻性和政治性使价值“立起来”

左手依托史实,右手连接时代。时政微视频不可避免地带有政治性和新闻性的特点,在短短7分钟的视频中,主题浓缩,观点明确。其中,政治性即视频作品的主题和内容应与意识形态、政治思想相结合;新闻性即视频作品带有新闻价值,选题切入应与当下社会相关联。

临近春节,《国家相册》推出《最盼是初一》《回首来时路》;恰逢“治黄”70周年纪念日,推出《悲欢母亲河》;迎接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推出《希望的种子》《那年流行色》《我是个体户》等。与时事相关的选题映射出微视频作品的时代价值,作品内容也往往从史实出发,连接现今,最终在结尾引向未来,升华主题。以农民“分田到户”为主题的《惊雷第一声》,最终从1978年跨越至2016年,提出新时期要实现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语言凝练的解说词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改革开放不停步,续写新的篇章”等话语明确了时政微视频的价值判断。

二、叙事策略:结构、视角与情感表达

(一)结构完整明晰 节奏前松后紧

新闻作品的结构是指新闻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总体安排,它包含新闻素材的取舍,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表现上的过度与照应等具体安排。“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微视频虽然在时长上远小于一般性的调查报道或纪录片,但作为独立的视听作品,每一集都体现出独立的、完整的结构安排和严谨的逻辑构思,并且避开繁复的结构设置,形成相对简洁明晰的叙事逻辑。以“希望工程”为主题的《希望的种子》一期,就呈现出非常清晰的内在逻辑,选取3个比较“特殊”的、接受资助的贫困学子(“大眼睛”苏明娟、第一个接受资助的学生张胜利、邓小平匿名捐款的周标亮)的故事来构成作品内容。以农民“生产到户”为主题的《惊雷第一声》一期,按照历史发展脉络,采用步步递进逻辑,从农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到基层党员干部敢说真话、保护农民,再到最终中央批示、改革蔓延中国。

《国家相册》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叙事模式:选取完整的、曲折的、带有时间跨度的主故事,搭配具有代表性的两三则故事贯穿,点线面结合叙事,给受众带来完整的印象认知。囿于时长限制,微视频必须做到惜时如金,这涉及时间的二元性问题,即体现故事时间(事件实际消耗时间)和作品时间(作品展现该故事所用的时间)之间的关系,使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国家相册》的核心内容是展现老照片中的故事和变革,并赋予新的时代意义,故事实际时间长而作品时间短,整体上往往选择“前松后紧”的节奏。《希望的种子》故事时间跨度达20年,视频前部分在重点故事上进行停顿,展现当年的艰难不易,在结尾用五分之一的时长,通过技术辅助和音乐搭配,快节奏、有气势地概括表达如今的成果,给观众以情感的共鸣。

(二)以小见大 视角灵活

时政微纪录片逐渐摆脱生硬的、政治宣讲式的方式,将宏大的概念解读转换为故事化、人格化的讲述,以小见大,贴近生活。《国家相册》改革开放的系列作品,选择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视角,包括服饰、发型、电影、个体户、如厕方式等,并且以“人”为主要角色,将政治新闻化作“好故事”,给观众带来亲切和新奇之感。

在具体的叙事角度上,借用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奈特的“三分法”,微视频的创作体现了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的结合。《国家相册》就运用了零度焦点叙事和内焦点叙事。其中以零焦点的全知视角为主,运用大量的解说词,推动作品的内容走向和意图表达。新华社领衔编辑陈小波作为主持人出现,全知全能,洞察一切,灵活自由地掌控报道内容的全部,通过全方位、全景式的叙述,赋予新闻内容以广度和深度。同时,全知视角也使得时政微视频带有明显制作和主观判断痕迹,使观众产生并不轻松的、较为强烈的受教育的观感。

为缓解这种单向灌注感和主观性,微视频往往运用限制性视角辅助表达,在《惊雷第一声》中采用内焦点叙事角度,采访“大包干”农民带头人严宏昌,让其讲述“如何瞒着家人”“如何偷偷开会”等亲历者才知道的历史细节。采访县委秘书陈怀仁,他模仿省领导“高兴的拍着腿站起来”的鲜活动作,使观众真切体会到当时农民的小心翼翼和党员领导干部的敢于担当。灵活运用多重视角,更能将史实与创作者的主观意志隐蔽融合,较好地表达出创造者的主观意图,缓和时政报道的宣传印象。

(三)意象渲染情感

微纪录片创作中,意象是一种点睛之笔,“感情牌”是吸引关注、激发共鸣的有效方式。意象,寄意于象,将情感化为可以感知的形象符号,按照索绪尔能指与所指的解释,“象”是“意”的能指,“意”是“象”的所指。在“象”与“意”的聚合过程中,原来的表象和意义都得到了升华。[1]在《惊雷第一声》中,“一盒红色印泥和一盏烛火”反复出现了5次,解说词将其赋予了意义,“印泥”代表着18位农民按下的“红手印”和签下的“生死状”,是“改革开放的春雷”。而“烛火”则作为改革的“火种”,从农民的点燃,到党员干部的保护,再到火种壮大,遇薪则燃,蔓延到了全中国。反复出现的视觉意象既配合了叙事主题的阐释,又起到了渲染情感的作用。

《草原爱无疆》中,用“飞向四面八方的大雁”的视觉意象喻指被草原额吉抚养长大的孩子们,表现出他们长大后即便离开,心中仍有对北疆妈妈的感激和思念。在抗战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清明节等特殊日子,《国家相册》均推出特别节目,用烈士的遗书、遗照等视觉意象,不同乐器、不同节奏的国际歌等音响意象,以及凝练优美的语言意象,烘托出义无反顾的革命信仰和难以割舍的万般眷恋,触及人们内心的崇敬和感动。

CNNIC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络平台成为人们浏览信息的重要载体。卡思数据通过调查发现,2017年我国微视频领域总播放量以平均每月10%的速度爆炸性增长,在更节目增速达到16%。微视频作为新兴的媒介形态,给政治传播、新闻发布提供了新的机遇。时政微纪录片将时事政治与微视频形态相结合,主题鲜明,结构明晰完整,多媒体的技术创意和故事化、情感化的内容表达,让高屋建瓴的政治思想和束之高阁的历史细节,重新“飞入”寻常百姓家,讲述一个时代的故事,这个故事将会很长很长。

注 释

[1]李舒,韩冬野.以“象”表“意”:新闻评论中的“意象”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2(06):36-38.

猜你喜欢
时政纪录片意象
抚远意象等
青年文学家(2022年9期)2022-04-23 15:39:14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9年3期)2019-03-16 05:14:34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电影(2018年12期)2018-12-23 02:18:40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8年11期)2018-11-13 08:48:26
时政
当代工人(2015年21期)2015-12-16 16:56:23
时政
时政
时政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