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视域下的两岸三地电影共同体研究

2018-04-01 14:31:40作者李长鸿
丝路艺术 2018年8期
关键词:合拍片影视共同体

作者:李长鸿

“一带一路”建设所带来的融合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维度。当今国际社会中政治、经济共同体繁多,政治的结盟与经济的联合,多是基于某种目的导向,以绑定式合作为手段,实现某区域范围内政治或经济的利益最大化。而文化的融合,因其涉及了文明、宗教信仰、价值观等层面,除了拥有同样的目的性导向意义外,还具有着某种学理性价值。文化融合除涉及外延性的以国家、民族为范畴的跨区域交流外,还涉及同一范畴内部的文化共同体建设。要谈及两岸电影共同体,首先应涉及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就是“中华文化共同体”,这显然不是一个力求同质化的概念,而是在文化领域使两岸三地呈现更多紧密互动的状态。对于文化共同体,业内一个普遍的共识:“在同一核心价值观念的约束和引导下,持有共同的文化记忆、接受大致相同的文化理念、拥有共同的文化精神生活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文化共同体的建设虽不可避免得要面对政治、历史等现实问题,但仅就影视传媒这个领域而言则具备着实现的可能性:在政治或历史问题尚有隔阂的时候,电影可以作为一种中性载体,实现审美与技术的融合,从而推动更大领域的价值观融合。建立两岸三地电影共同体,可以说是影视传媒工作者一种富有责任感的文化构想。

一、两岸三地合拍片导演的历史追溯

有一种说法是“中国电影是从合拍片起步的”,早期电影的拓荒者张石川、郑正秋导演就是与外国人合作拍片开始涉足影坛。而早期的中国电影,香港与内地有着紧密的联系,许多影片公司都在香港和大陆同时经营。解放前中国电影主要以左翼力量占主导,集中在上海开展活动,中国影人从南下香港到取道回国,使大陆和香港电影一直处于“血脉交融”的状态。而台湾光复之前,电影是日本人的天下,而之后的发展也多蒙上了政治色彩。直到建国后及五、六十年代,意识形态的相互靠近使得两岸三地电影呈现本土文化融合的局面,1963年香港邵氏公司出品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获得巨大成功,使得国语片重新得到观众认可,该片导演李翰祥赴台湾发展,拍摄了一系列“黄梅调”电影,对国语的普及起到推动作用,无形中加强了大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联系。

到七八十年代,两岸三地同时掀起了电影革新运动,形成合力共同完成了大中华电影在国际舞台上的统一亮相。大陆“第五代”导演以陈凯歌、张艺谋等为代表推出了一系列在国际获得大奖的作品,他们以影像造型意识取代了过去更多仰仗于情节叙事的表意策略,完成了具有文化反思性质的视听艺术探索。香港无线电台的一批年轻导演徐克、许鞍华等纷纷转入电影界,他们拍摄了一系列以武侠电影为代表的经典作品。而台湾电影将目光转向了乡土和平民题材,追求现实主义风格,国语和台语的混合使用,历史旧痛和现实苦恼的交织构成了丰富的影像和震撼的主题。在这二十余年内两岸三地的电影革新对至今影响深远,共同塑造了华语电影的整体气质,同时也促进了在更广义层面三地电影的交流与融合。

新世纪以来,电影的“导演中心制”模式逐渐以更加规模化、商业化的“制片厂”体制所取代,两岸三地合拍片更多以娱乐化视角切入,打破行业壁垒实现了艺术与市场的双重进步。最为突出的是在2015年上映的,由台湾导演陈正道执导的奇幻爱情电影《重返20 岁》,票房达到人民币3.65 亿元,成为首部在大陆票房破亿的两岸合拍片。在2018年初,国务院台办、国家发改委等29 个部门发布了《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其中第18、19、20条规定涉及影视剧和电视节目,大大放宽了台湾人士参与大陆广播电影电视的权限,放宽了两岸合拍电影、电视剧在主创人员比例、大陆元素、投资比例等方面的限制,并取消收取两岸电影合拍立项申报费用。从政策角度带来了“两岸电影共同体”建设的新机遇。

二、关于两岸三地合拍片的形式分析

影视合拍作品不仅是两岸三地在艺术领域密切交流、扩大影响的主要形式,也是在国际文化视野中展现中国“文化符号”与“文化标志”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港台电影在文化、艺术和技术等诸多方面都与国际有更多联系和接轨,合拍片的形式加快了大陆电影走向世界的脚步。香港电影在色彩、声音等技术方面一直走在两岸三地前列,台湾电影也有其独特的美学风格,而大陆电影多侧重叙事节奏、注重现实与思考的能力。三种特色的交融与互补,形成了华语电影独特的文化气质。另一方面,合拍片促进了中国商业电影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电影产业模式从导演中心制到制片人中心制的全面过渡。合拍片团队的组建是多元化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纯得以自我艺术取向决定影片走向,而必然考虑社会与市场的综合效益。曾经,李连杰因参演《少林寺》而走红港台影视圈,然后进军好莱坞;葛优凭借合拍片《活着》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近年来的《云水谣》、《赤壁》、《大笑江湖》、《艋舺》《刺客聂隐娘》《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等合拍片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或口碑。

在这种形式下,对于“电影共同体”建设中导演的艺术把握就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受众主体更加多元化、国际化,如何忽略意识形态的壁垒而创造更具共识性与广泛接受度的艺术形象与故事情节,是导演面临的首要问题;其次,对于技术的使用上,不仅在于先进手段的学习接纳。如何采用更适宜的方式创造出共同气质、相似特质,即能代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影像作品呈现于国际影视舞台,也是两岸三地导演所需面对的关键问题。在当前,“合拍片”作为一种文化全球化的产物,在由政策、人才、资金、市场等多元化合作形成的态势中,导演作为最重要的艺术把关人,依然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三、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的产业融合与构建

网络时代催生了新媒体的广泛发展,使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地理”发生了变化,一种超越现实地域的文化身份认同方式逐渐显现出来。英国学者吉登斯认为:“时间与空间的分离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而这种分离导致了社会体系的重构。”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这种社会体系的重构成为可能。海峡两岸的民众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和各种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隔阂,实现了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要素的超时空延伸,一种虚拟现实的“媒介共同体”逐渐成为现实。而影视就是众多媒介中最普遍、直接并易于被广大民众接受的形式。在全媒体的文化语境下,影视导演所完成的内容建设与情感表达,促成两岸三地人民在价值观点、民族经验、文化品位等各方面的交流,从而获得共同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

从根本上说,两岸三地的“影视共同体”实际上是一个文化同源性的问题。而基于文化同源性基础上的两岸三地影视传媒业合作,相当于以全球华人来定位身份、融合族群,这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与凝聚力,是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这不仅是国家层面的文化战略需要,也是中华文化在国际文化语境中实现走出去、创造影响力的有力保障。北京大学李道新教授曾言:“以一种一体化的、自信开放的姿态,呈现出民族电影的主体性并真正融入世界电影的工业体系,以此最大限度地促进海峡两岸的经贸合作与和平发展,共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精神家园,并从根本上促进全球经济的均衡发展与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希望这一天并不久远。

猜你喜欢
合拍片影视共同体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东盟合拍片的共情传播分析与前瞻思考
影视展
环球时报(2023-03-15)2023-03-15 17:22:12
爱的共同体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江南(2022年3期)2022-04-30 08:23:53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环境(2021年9期)2021-10-14 07:51:14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36
共同体的战斗
影视风起
商周刊(2017年11期)2017-06-13 07:32:30
合拍片《风筝》的跨文化传播
戏剧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 18:56:13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