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佳(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傣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并以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著称于世。傣族人民性格温和,喜爱歌舞。傣族民间舞蹈安详、舒缓的动律,来自他们劳动生活的环境,来自他们传统的审美情趣。傣族生活在天气炎热的亚热带地区,人们喜欢树荫和水,喜欢明月和繁星。他们劳动生活的节奏幽饶而不激烈,劳动归来后清洗洁净,饭后大家和着轻缓的鼓声自由舞蹈,是傣族水文化的特征之一。素以洁净、爱美和擅长歌舞闻名的傣族,就是这样把水的清纯和水波流淌的轻柔,化为他们的安详、舒缓的舞蹈动律。
傣族先民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汉代称为“滇越”、“掸”。魏晋以后,有“金齿”、“白衣”、“摆夷”等多种别称,但自称是“傣”,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的人。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
傣族舞蹈不同程度的保存有原始崇拜和万物有灵的观念,以及来自农耕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使得傣族民间舞蹈在意境、动律、舞姿体态都呈现出独特魅力。
傣族舞蹈动作中人体的头、手、臂肘、肩、腰、胯、膝等每一关节都尽量弯曲,使整个体态由多种曲线组成,形成婀娜多姿的S型,无论是手位推拉、脚步起伏的动作,还是孔雀舞中造型的流动美,都具有丰富而鲜明的特点。
傣族民间舞蹈风格浓郁,特点突出,感情细腻而含蓄,舞姿赋予雕塑感。傣族舞蹈中上肢的手和下肢的脚以及头都极有表现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每一个关节都在跳舞”。傣族民间舞蹈的动态形象上,舞者多保持半蹲的舞姿,重拍向下,均匀的节奏中,膝部的屈伸带动身体的上下颠动和左右轻摆;以膝部柔美的起伏,身体与手臂形成丰富的“三道弯” 造型;舞步的踏或跺,看似着力而下,却是重起、轻落,全脚掌平稳着地。傣族民间舞除下肢有丰富的步伐,以及小腿的灵活运用外,手和上身丰富的舞姿也极具特色。手式多样,同一姿态,同一动作,手式不同就有不同的舞蹈形象和含义。
1、“三道弯”的舞姿造型
“三道弯” 的舞姿造型表现在舞蹈中为:保持半蹲状态下腿部做韧性屈伸与颠动,手臂、身体、腿部都是“三道弯”的特殊动作与造型,这一舞姿特点一直保持下来。相比传统的孔雀舞,经过创新改编的孔雀舞表演,演员去掉了面具,加强了手、眼、身法的配合。首先是模仿这种鲜明的曲线特征,除了其他相关因素外,让人联想起它与小乘佛教的灵动教义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吻合,使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更进一步地发展完善了。
2、“一顺边”的舞姿造型
她们在担水、挑谷、扬场等劳动时的步态和形体动态中,就有一顺边的特点。过去,傣族在秋收后扬场中不使用风车,而是两只手各持一把大竹篾扇,用扇子扇风的方法筛选稻谷,这种筛法就是别致的一顺边的动态。当她们右手高举篾扇的同时,右脚亦弯曲并高高抬起,然后,手脚同时向下用力地扇风,身体由右向左转动,左手扇风时,姿态和转动与右手一样,都是手脚同出一侧。
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则是将“三道弯”与“一顺边”融合后,又在傣族特有的安详、舒缓的动律中体现出来,将民族审美情趣和舞蹈者的心理活动形象化。
傣族民间舞蹈有二三十种之多,这些舞蹈从动律、舞姿、表演形式以及伴奏音乐等方面区分开,都充满了亚热带的风情。代表性节目总体可以分为表演性、自娱性、祭祀性三大类。典型的有“孔雀舞”、“象脚鼓舞”、“嘎光”、“依拉贺”、“嘎甸”(蜡条舞)等,从中可以看到傣族舞蹈的古风与继承,看到新的创造。其他属于道具的舞蹈还有:“大象舞”、“马鹿舞”、“鱼舞”、“蝴蝶舞”;徒手的有:“大鹏鸟舞”、“鹭鸶舞”、“刀舞”、“棍舞”、“拳舞”以及儿童舞蹈“嘎盖”(鸡舞)等。
1、表演性代表:孔雀舞
表演时,舞者将细竹和绸布做成片片羽翼连在一起,系于腰间,左右两侧各五片做翅膀,后面三片做尾翼,并用绳子分别系在手臂和手腕上,自由操纵。内容多表现孔雀的漫步林间、水边嬉戏、飞跑追逐、展翅飞翔,以及最精彩的开屏抖翅等,各种舞姿都靠足够的臂力和手腕的功夫。傣族舞有一套比较固定的程式,有严格的步法、方位和动作组合,以雕塑性舞姿造型见长,着重表现孔雀的温驯、轻巧、美丽善良、婀娜多姿的特点。孔雀舞以象脚鼓、鋩锣等乐器伴奏,动作和鼓点配合严谨。
2、自娱性代表:象脚鼓舞
傣族民间流传有许多关于象脚鼓的传说,并有“打一拳鼓,谷子饱一截”的谚语。象脚鼓舞的特点是动作节奏性强,手的敲打,腿的踢踏,胸部的拱缩,肩的耸动,身躯的仰俯都按固定的节奏动作。大型鼓鼓声宏大,主要在群众性舞蹈场合作伴奏,舞步比较简单。中象脚鼓舞扎实稳重,以鼓音和鼓尾摆动大小定优胜。小型鼓用于鼓舞表演,以灵活较巧见长,可进行斗鼓、赛鼓活动,以踢中对方或扯下对方的头巾者为胜。象脚鼓舞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每当插秧结束后的日子里,傣家人常常在象脚鼓的伴奏下翩翩起舞。
3、祭祀性代表:祭祀鼓舞、跳龙舞
元阳县的傣族村寨流传的“祭祀鼓舞”是在祭祖活动时,以鼓为伴奏,师娘在祭台上边唱边舞,群众在台下自由舞动,动作较简单。石屏县的傣族居住地有“跳龙舞”,是在祭龙树的活动中进行。舞时男巫手持带环的铁圈,女巫手持着羊皮单面鼓,由他们带头起舞,村民们合着节奏参与舞蹈。时而全体围成圈,时而二人对跳,没有固定形式和队形,舞者随心所欲地变换位置,只求情绪高昂,庄重热烈。舞蹈动作简单,步幅小,双膝随步伐做小幅度的韧性颤动,双手上绕半圆,在左右腰侧打鼓与摇环 。
民间舞是民族的,也是传统的,对待民间舞的传统问题,往往有这样一种观点:只有民间所传承的“原生态”的舞蹈才是民间舞,否则便不是“原汁原味”的民间舞了。民间舞从生活中走上舞台,本来就一个进步,成为演艺性的舞蹈艺术,就必须进行加工提炼,对所谓“原汁原味”的片面强调只会妨碍民间舞的技艺提高和审美发展。
就傣族舞而言,它不仅继承了傣族传统舞蹈的精华部分,也在此基础上突破传统,与时俱进,融入现代多元素,呈现出现在比较成熟的傣族舞范畴。早期的傣族舞蹈,只是作为一种肢体语言存在,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傣族人民信奉小乘佛教以后,傣族舞蹈便具有了舞蹈文化的价值。它从单一的自娱性舞蹈,逐步发展成宗教性、自娱性、表演性为一体的舞蹈文化。当代傣族舞蹈动作依旧是以本民族的宗教崇拜为基石,又加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因为傣族地处我国边境,而且是与东南亚国家交汇处,所以舞蹈风格受到东南亚地区其他国家的文化影响,是我国最具有亚热带风情的舞种。
民族文化的根本生命源泉还在自己体内。我们要将继承传统与积极创新相结合,在现代化形势下不断催生、发展和繁荣民族舞蹈创作。傣族民间舞蹈这个民族文化的瑰宝,在所有热爱它的人们的努力下,最终以自然、率真、谦和的民族传统和个性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