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玉
在现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型企业拥有的市场资源更多,资金周转速度较快。与大型企业不同,我国中小企业因为经营规模有限,信用较弱,资金流动速度较慢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愿意为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产生并得到了较快发展。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出现缓解了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主要是将企业的供应链转变为金融链,优化供应链的资源配置,实现互利共赢。但是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仍然存在较大的风险,企业需要科学地防范才能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1.保兑仓融资模式
该模式主要指在供应商承诺回购的基础上,融资企业向银行递交有关申请,以卖方在商业银行的既定仓库为抵押物[1],从而确定贷款额度,提货权为商业银行所有。通常情况下,下游企业通过向上游企业按时支付账款,保障供应链企业的资金运转与生产经营。由于下游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短期资金流动速度较慢,资金的支付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保兑仓融资模式不仅可以有效缓解下游企业的资金难题,而且可以提升供应链上多个企业的经济效益。
2.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该模式是指具有融资需求的企业以自身的应收账款为交换条件向银行提交贷款申请,并通知买方。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在供应链上游企业中应用较多,上游债券企业主要发挥反担保的作用,如果融资企业产生问题,债券企业会对商业银行支付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偿,降低银行的金融风险。在融资企业信贷申请获批前,商业银行会全面评估申请企业的经营状况,并对企业的还款能力、融资风险等进行评估。在这一融资模式下,商业银行会向符合条件、具有融资信贷需求企业提供一定数额的资金,确保企业供应链各个环节的资金需求。尤其是对于成长初期的中小企业而言,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可以有效解决资金流通、现金管理等问题,提升企业供应链的运行效率。
3.融通仓融资模式
该模式主要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由此类公司提供金融创新服务。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在融资申请的审核中需要评价企业的存货情况以及商业合作情况。第三方物流企业使企业的抵押物可以受到监管,为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
1.内部风险
企业道德风险是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风险之一,如果企业供应链上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诸如供应商违约等,上游企业可能会为了保证自身的经济利益过度占用资金,增加供应链的融资成本,中下游企业拥有的资金以及其他资源会更少,使企业供应链整体风险增加,供应链的稳定性下降[2]。其次,信息不对称风险。供应链上的企业实质是联盟,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较为独立。随着供应链规模的扩大,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会显著加剧。当区域经济市场发生较大变化时,经销商并未及时告知生产企业,供应商无法及时调整,增加了资金的投入,使中小企业遭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外部风险
市场风险是外部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主要指市场价格变化带来商品价值变动的风险。如果区域市场某一材料的价格大幅度增长,企业的生产成本进一步增加,进而提升了供应链的成本,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获利空间。如果市场上该类商品的替代品数量较多,并且价格相对较低,受价格因素的影响,人们往往会购买替代品,造成商品的销售量减少,销售额降低,企业获得商品销售利润较少,部分企业甚至难以收回生产成本,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
3.政策风险
任何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受到国家政策与法律的约束,一旦政策发生较大变化,企业供应链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现阶段,我国对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并未有系统、标准的法律约束,甚至商业银行的规章制度与有关法律条例存在一定的冲突,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有关部门加大了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石油、化工、电力等企业的供应链。
1.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供应链的整体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所以在中小型企业加入供应链时应该充分评估中小企业的各项情况,综合市场情况进一步筛选。供应链上的中型企业应该与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且寻求稳定、高效、信息共享的合作伙伴[3]。这一举措有助于银行信用审批工作的展开。其次,以制度约束准入企业。建立健全市场准入机制,尽可能地确保供应链企业的质量,有助于企业间的信息共享、稳定合作,提升各个企业的经营效率,提高供应链抵御风险的能力。
2.强化契约意识
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涉及企业数量较多,抵押物的所有全并非固定不变,这提高了导致所有权纠纷的发生概率。我国针对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下的所有权纠纷的法律较少,一旦发生所有权纠纷,企业难以通过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面对这一情况,企业需要强化契约意识,在合作之初通过商业谈判等建立契约,同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严格遵守契约内容,及时共享市场信息。部分企业存在关联交易的现象,部分企业通过行政手段推动交易,导致交易价格有失公允,违背了公正、公平的竞争原则,损害了股东以及债权人的经济利益。因此,企业关联方之间也需要签订契约,明确企业职责,减少商业纠纷的出现,降低风险。
3.构建系统化的信息共享平台
市场信息对于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发挥重要的作用,掌握市场信息较多的企业可以抢占市场先机,取得竞争优势,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然而,我国大部分企业供应链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增加了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风险。基于此,供应链企业应构建系统化的信息共享平台,邀请专业的计算机人员或邀请外部专业机构设计,充分发挥互联网传播速度快、资源广、受限小的优势,实现市场信息实时共享。通过企业资源计划平台、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等构建信息平台,并植入加密系统,在数据共享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避免企业信息泄密,这一平台既能够保证信息互通、互联,还有助于供应链企业规避风险。
4.完善风险规避机制
得益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金融工具的创新,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企业信贷业务、市场风险以及企业道德风险的增加,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完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通过风险监控中心、生产经营活动中心等,实时监管企业内部的交易行为,做好风险评估工作,提高抵御风险能力。因为不同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存在较大差异,企业间的风险也具有较大的不同,所以在完善企业风险规避机制的过程中,需要细化指标风险管理机制,优化各类风险的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改善企业内部资金与资产管理效果。与此同时,构建系统化、标准化的生产项目审核体系,严格遵循审批流程,全面调查合作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信誉度等信息[4]。内部风险与外部市场、政策风险下相互影响,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市场,企业要完善内部财务管理机制。首先,严格管理企业内、外账,严禁内外账混合管理,改善内部管理环境。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各项业务以及财务人员操作情况实时检查,提升内部财务管理效率,明确会计人员的权责,便于后续责任追查。
5.引进人才
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有专业人才进行运转,面对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风险,企业需要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企业可以为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提供住房、交通等补贴,并入工资薪金的范围。对于企业从国外引进的专业人才,可以保留国外长期或永久居留权,并由用人企业发放津贴。其次,建立健全中介服务体系。由地方政府搭建平台,完善金融人才数据库,建立人才综合评价机制。除此之外,优化企业与金融人才交流制度,结合实际,发展金融顾问机制,面对重大决策及时征求专业人才的意见,降低企业决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