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伟丽
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尤其是通过精准扶贫,河南各地容易脱贫的地区和人口,基本已经解决了贫困问题,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大多集中在“三山一滩”连片特困地区,水、电、路、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保障水平较低,因病、因残、因婚、因缺乏劳动力、家庭突发变故等致贫比例较高。从河南“三山一滩”区域分布上看,2016年底全省31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三山一滩”地区有贫困人口231.6万人。其中,大别山片区28个县1300个贫困村122万人,伏牛山片区18个县1031个贫困村72.3万人,太行山片区8个县202个贫困村8.7万人,黄河滩区10个县523个贫困村29.4万人,这都是扶贫开发难啃的硬骨头。这部分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更深、脱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还很弱,依靠常规举措难以摆脱贫困状况。要实施精准扶贫,只有针对扶贫对象,找准贫困病因,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坚持因人、因地、因贫困原因、因贫困类型施策,才能推动精准扶贫落到实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扶志”问题不解决,贫困户内生动力不激发,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脱贫问题,这方面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对河南一些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进行了调研,认为扶志的任务比较艰巨,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调研发现,当前脱贫攻坚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导致内生动力不足,脱贫致富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主动意识缺乏,完全依赖政府脱贫现象突出。问卷调查发现,河南省某地两乡三村89家贫困户有43.8%的贫困户认为脱贫致富最重要的是靠政府帮扶而非自己努力,主动脱贫愿望不够强烈。同时,许多贫困户对目前的生活状况感到非常满意和满意,这也充分说明贫困户存在“不怕穷”的思想。是树立脱贫典型,引导贫困户树立劳动光荣,好逸恶劳可耻的理念。
1.“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调研发现,乡村干部、驻村干部对部分贫困户身上的“等、靠、要”思想深恶痛绝。有些贫困户之所以贫困,主要是好逸恶劳、不愿意从事生产劳动。少数贫困户不愿接受相关扶贫单位发放的猪和羊,认为养起来太麻烦,还要担风险,划不来,最好是直接发钱发物。有的贫困户陷入“因穷而要,因要而懒,因懒而穷”的恶性循环,但他们并不以此身份为耻,反以为荣,认为没有当上贫困户才是没有本事的表现。一些贫困户不思进取、懒惰成性,整天想着怎样享受国家优惠政策、获取更多的财物,不想脱贫,也不愿改变现状。有些人“打着麻将吃低保、喝着小酒等帮扶”,心安理得享受政府给予的各项福利和补贴,并不想摘掉贫困户的帽子,并担心“摘帽”后相关扶持政策和福利补贴消失,自身利益受损,因此坚决不想脱贫,他们从根子上丧失了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失去了改变生活的信心。
2.传统观念束缚。加大富余劳动力转移本是促进脱贫攻坚的有效手段,但受传统思想影响,部分贫困户对外出务工存在顾虑。一方面担心外出后老人、孩子无人照顾,家中土地无人耕种;另一方面担心外出务工、长期异地影响夫妻感情。同时,部分贫困户眼高手低,想脱贫但缺乏门路和技术,出现“小钱看不上、大钱挣不了”的现象。
3.帮扶工作简单化,导致争相要当贫困户的现象。有的地方为图省事、赶进度,大包大揽、送钱送物,“干部干、群众看”,不注重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不从思想深处解决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建档立卡贫困户得到的政策支持比较多,而接近扶贫标准的边缘户得到政策支持很少,造成部分农户心理不平衡。某山村邻居两人,年龄相仿,张某在镇上开了个修理自行车的小铺,辛辛苦苦干了十几年,终于在老家盖了二层小楼;而李某生了五个孩子,好吃懒做,房屋年久失修,成了危房,也成了贫困户。因为精准扶贫,镇里把李某举家搬迁到移民新村的二层楼房里。张某很生气,发牢骚说“早知道干不干都能住上楼房,谁还拼死下力气干”。甚至有贫困户对扶贫干部说:“你们不帮我做,我就不做,我脱不了贫,你们就交不了差。”这种“懒汉思想”不仅拖延了脱贫攻坚的步伐,而且对其他边缘户的思想也带来不利的负面影响,出现争相要当贫困户的情况。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有些农户为了当上贫困户,让年迈的老人出去单独生活,不尽赡养义务,败坏了社会风气,干扰了扶贫工作的正常开展,严重扭曲了党的扶贫政策。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懒。扶志问题不解决,内生动力不激发,脱贫就会遥遥无期。如果贫困人口只享受扶贫政策,自己却不出汗、不出力、不劳而获,实际上是对勤劳致富、艰苦奋斗价值观的颠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改变简单给钱、给物、给牛羊的做法,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不大包大揽,不包办代替,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扶志可以真正激发出人的自身潜能,树立脱贫信心,提升致富本领,增强创业动力。
1.在扶贫理念上,要注重对贫困户的思想引导。目前,在扶贫工作实践中,一些领导、驻村干部尚未深刻认识到扶志的重要性和扶贫方式的转换,没有把扶志当作打基础、搞引导、管长远的事情,对帮扶地区只是简单地给钱给物、安排几个项目了事。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不论造成贫困的原因是什么,精神贫困始终是主观上的首要原因。扶志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贫困群体充分认识自身优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脱贫致富的自信,拿出敢想敢干的毅力和决心,在精神上与贫困绝缘,让贫困群众有过上好日子的动力。因此,如果不在帮扶理念上发生转变,不注重拔掉思想上的“穷根儿”,不注重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必将在工作中引起失误、产生偏差。
2.树立脱贫典型,引导贫困户树立劳动光荣,好逸恶劳可耻的理念。各地要发现、总结、推广、宣传一批扶贫脱贫典型事迹,营造“脱贫致富贵在立志”的氛围。特别是利用好驻村工作队、乡村干部、脱贫典型,通过加强宣传教育,进村入户一对一做思想工作,详细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和本村扶贫情况,提高村民对扶贫工作的知晓率,激发扶贫对象脱贫愿望,着力消除“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引导贫困户树立“撸起袖子加油干”、“脱贫光荣”的理念,激发贫困群众的致富主动性,真正把扶志工作落到实处。
3.多途径进行扶志教育,培育文明乡风,大力营造脱贫光荣、懒惰可耻的社会氛围。一些地方大操大办婚丧嫁娶,天价彩礼等人情负担十分沉重,导致因婚等致贫的情况十分突出。各地要加强文明乡风建设,积极推进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村规民约等建设,强化民治民建的作用,用群众评议、群众舆论的力量,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要利用好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农村文化大院、宣传队等用生动活泼的文化、艺术形式影响村民、改变村民,营造贫穷落后不光荣、好吃懒做很可耻的舆论氛围。
4.加大以工代赈实施力度,动员贫困群众投工投劳。要改进帮扶方法,建立贫困群众积极参与脱贫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以工代赈、劳务补助、生产补助等方式,在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道路养护、环境卫生治理中,更多吸纳贫困群众参与,依靠劳动脱贫致富。要大力推广以各种良好表现兑换积分,以积分换取物品的“爱心公益超市”等帮扶做法,实现社会捐赠与个人表现的精准对接。
5.用好法治手段,加大对骗保、骗贷等现象的处理力度。运用群众自治和法治手段,重点处理一批懒汉典型,将不履行赡养义务、虚报冒领扶贫资金、严重违反公序良俗等行为人列入失信人员名单,教育和引导群众自觉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自主脱贫、勤劳致富的道路上来。
6.加强农村教育与培训,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要以义务教育为基础,全面提升农民的综合文化素养。要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控制和降低农村适龄儿童失学率,提高农村教学质量和教育普及率,从根本上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文化素质。要转变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以技术教育为重点,努力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素质,不但要培养有知识、有技术的农业生产者,还要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商品意识和市场意识的经营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要结合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实际,编印通俗易懂的生产生活科普读物,广泛开展普及性实用技术培训,经常性组织科普工作者深入贫困地区开展科技服务,提高贫困地区农民文化素质、种养水平和就业能力,增强贫困农民自我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