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教师科研工作创新性探讨

2018-04-01 06:33李晓春
山东纺织经济 2018年10期
关键词:科研工作双一流一流

李晓春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处,湖南 长沙 410124)

2015年10月,国务院公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拉开了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大幕,此后国家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双一流”建设指导方针[1]。在2017年,习总书记就“双一流”建设提出了“内涵式”发展要求[2]。这是高等教育的重大改革,也是高职院校的重大发展机遇。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无论是提升办学水平,还是建设一流专业群都需要具有强大科研工作能力的教师,需要一批能够建设一流专业群的教师队伍。但是,从目前的调研中发现,不少高职院校与“双一流”标准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各高职院校有必要结合自身优势条件,对科研工作进行创新性改革,尽快建立高质量可持续性发展的教师科研工作平台和队伍,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

一、“双一流”建设对高职教师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

高职教师的科研工作是高职院校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核心环节,也是重大突破口。与本科院校教师科研工作不同,高职教师科研工作更加侧重生产,侧重理论实现。因此,一流高职院校和一流专业群对高职教师科研工作具有以下四方面的要求:

(一)科研工作应具有可操作性

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的方向主要表现为“新理论+工艺”、“理论+新工艺”和“新理论+新工艺”三种,虽然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着难度差异、周期差异、效果差异,但其科研成果的意义在于优化生产,制造高质量产品[3]。如果科研工作的成果没有可操作性,无法在生产中复现,难以融入流水线,则失去了应用型科研的核心竞争力,大大降低了科研工作的社会服务力。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工作首先要具有操作性,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和使用。

(二)科研工作应具有服务性

社会需求和工作效率要求是开展科研工作的根本动力,换言之,科研工作是为社会大生产而生,其意义便是为生产提供思路、设计、改进等方面的指导。一般而言,有价值的科研工作会带动自身产业的更新换代,促进产业的转型发展,表现出良好的服务性。技术与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对科研工作服务性的要求越高,这可在电子通讯和新材料产品获得感性体验。高职教师的科研工作也在社会大生产之中,对社会生产有着极强的领域针对性。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应具有服务性,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工作效率的要求。

(三)科研工作应具有创新性

信息时代的工业发展日新月异,科研的先进成果是后续科研的基础,也是发散思维,做开拓性创新科研工作的先决条件。在生产工艺、新材料合成、产品模型设计等方面,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新理论、跨专业的生产技术。高职教师科研工作应紧紧围绕时代需求和已有先进成果经验进行开拓性创新或二次创新,让职业院校的科研工作走向卓越,引领产业。因此,在“双一流”建设下,高职教师科研工作不可墨守成规,应具有创新性,走到生产技术最前沿。

(四)科研工作应具有综合性

一流专业群的建设意味着科研工作能够对接产业,而产业的整个过程涉及十几项甚至几十项专业技术。科研工作便应以整个产业的发展视角看问题,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为提升产业水平进行技术的全面优化,形成科研特色和科研优势,以绝对领先的水平促进产业转型。科研工作的横向扩展是形成科研品牌的发展方向,是快速突出高职院校专业优势的有效方法。因此,“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科研工作还应具有综合性,形成科研品牌。

二、高职教师科研工作存在的不足

目前,高职教师的科研工作现状与“双一流”建设的基本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近10年多所高职院校科研课题申请项目看,高职教师科研工作内容层次不高,研究深度不够,缺乏生产顶层的科研工作。

(一)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低,缺乏服务性

高职科研成果应服务于社会生产,但是,很多科研成果受生产条件要求苛刻、改进成本过大、不具有实际操作性、改进效果不佳等原因的影响而不能进行成果转化,使得科研成果与社会需求缺乏对应关系。虽然科研成果与成果应用之间存在着一定距离,但不可否认的是,过低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与科研工作的粗放性分不开。由于脱离生产实际、超出研究能力、忽视生产流程影响造成科研研究失败的例子不在少数。由此可知,粗放的科研立项不仅没能得到支持社会生产的产品,还造成了科研经费的浪费,大大降低了科研成果的操作性和服务性,对社会生产起不到促进作用[4]。

(二)科研出发点创新不足,缺乏前瞻性

高职教师的科研工作是将先进理论与技术引入到实际生产并进行改进,然而,一方面高职科研工作研发周期短,一般需要在1年或2年内得到改进成果[5]。若与企业进行合作研究,时间会更短;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研究平台有限,若跟紧时代前沿,无论在机械制造专业,还是电气专业,平台搭建与原料购买都将成为大问题。因此,目前科研的出发点过于集中在工艺层面,缺乏对思路、理论、材料以及模式的研究改进。科研出发点的限制,使得应用科研成果难以形成专业优势,其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较远。

(三)科研队伍建设不合理,缺乏团队性

科研队伍是科研工作的基本条件和保障。良好的科研团队才能培养出大批科研人才,然而,在引进吸收人才政策的影响下,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常常以聘请的专家学者的研究方向为重,使得科研工作表现出“一强多弱”的特点。这大大削弱了教师们的团队意识,使得传统优势专业发展受阻,部分科研项目无法展开,限制了青年教师的发展,减少了科研历练的机会。此外,这一科研模式也不利于实现高职院校“多学科联合”发展规划,影响高职院校特色品牌的建设工作。

三、进一步增强高职教师科研工作能力的创新性策略

(一)改革校企合作模式,走到生产研究最前沿

1. 深入实践,掌握技术发展动态

高职教师自身专业素质是科研工作的基础,而实践是学习和提升不可缺少的方式。在开展科研工作的同时,高职教师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充分发挥企业在资金、平台和生产团队的优势,生产车间进行技术交流、生产学习、模式分析,以正常工人的作息时间、生产工作流程进行生产体验,全面深入实践,学习生产对技术和工艺的要求,掌握多厂生产技术的现实方式,比较分析不同厂的生产工艺水平,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为自己的科研定位和科研目标制定相应的合理规划。

2.组建技术团,增强研究针对性

技术团是一种高职教师与企业生产技术师“强强联合”的交流模式,能够对日常的操作细节、流程优化、流水线改革、设备改进等诸多方面开展针对性研究。在技术团中,双方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补充,从生产细节入手,分析技术难题的成因,以交流会的形式,开展深入性讨论。高职教师结合自我经验,明确研究关键点,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开展有层次的科研工作,实现科学研究与生产需求的全面对接,避免科研的盲从性。

3.优化合作企业,接触先进理念

实际的生产经验、先进理念的实现、生产技术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宝贵材料。先进企业的研究团队和科研所是这些条件集中出现的地方,也是高职院校争取的合作对象。高职教师应进入此类企业进行二次生产深造,直观学习先进理念转变为现实的过程,快速理解其专业生产领域的发展现状、技术革新方向以及跨领域知识的应用方法,提高自我科研的定位,走进专业技术的科技前沿,以高标准、严要求推进科研工作。

(二)打造重点实验室,形成多学科联合科研队伍

1. 关注专业前沿,优化专业结构

进入重点实验室的专业和学科以“双一流”基本要求进行建设,加快从“大而全”向“专而精”的转化速度,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有选择性地剔除“过时”和“原理”的专业研究方向,在梳理专业知识结构和整体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对研究方向进行优化定位,以关键性技术研究,引领专业的前沿生产水平,以校企合作平台开展科研实践验证,不断扩大专业影响力,增强专业在省级范围内甚至更大范围内的生产技术领先优势,达到“双一流”建设要求。

2. 跨专业合作,形成学科科研产业

专业群是解决多技术交叉性问题的基础。专业群建设一方面要突出优势专业,引领时代生产水平;另一方面要以“强”带“弱”,构成庞大的科研产业。重点实验室重在跨专业合作,形成支持不同层次需求的多学科科研产业。专业合作形成专业群,持续深化产业链,从不同视角制定问题解决方法,开辟思路,拓宽研究的方向,实现多专业与产业的融合对接,为工业生产提供一整套有效地优化方案,使教师科研不在拘泥于“点”,形成完整的科研产业链条。

3.开创特色品牌,全面丰富内涵

重点实验室以优化专业研究深度、加强多专业科研合作为基础,开创高职院校的特色品牌,加快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速度。特色品牌是高职院校传统优势专业和多专业科研合作的统称,丰富内涵是指针对有难度的生产技术和需求进行全面设计,包括:精准的生产需求分析,人性化的高水平方案设计、精湛产品生产技艺以及超低的生产次品率。无论是教师还是院校,都在因重点实验室的特色品牌而内涵丰富。

(三)改革科研队伍管理制度,增强资源分配的均衡性

1. 推行联合科研项目,集合力量并行发展

为了规避“专家模式”的科研弊端,采取“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和“重点实验室学科科研项目”并行措施,吸收社会、企业技术研发资金和研发平台,增加高职教师科研项目类型和合作方式,在科研项目评估中,优先选择专业群联合科研项目,整合调动资源,鼓励多专业教师集中力量,攻克技术难关,开展创新性科研内容,让青年教师在多项目并行的科研管理环境中,寻找适合自我发展道路。

2. 科研方向持续推进,突出特色持续发展

为进一步挖掘高职教师潜力,全力走向时代前沿,科研支持方向将转为新时代下的前沿技术,并根据时代发展进行持续性更新,突出特色发展。鼓励教师在个人科研工作基础上,向新的研究方向和新领域靠拢,主动放弃社会服务性差、技术成熟的课题,以时代先锋意识,攀登高精尖技术阵地。在科研方向的评估中,采用综合数据库对比技术和业内技术专家评估建议,确定科研方向的价值性,确保鼓励青年教师科研工作的同时,仍能保证科研方向的正确性,从而使科研队伍特色持续发展。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各大高职院校都应针对教师科研工作进行创新性探究,以便增强院校的综合竞争力。本文从改进校企模式、打造重点实验室和科研队伍管理三个层面提出了建设性措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希望能够为高职教师科研工作的研究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猜你喜欢
科研工作双一流一流
“海南乡村振兴与数字治理实验室” 辐射带动我校科研工作
运城学院召开2022年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大会
西安航空学院第二届科研工作会议召开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