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春雷
(集美大学 诚毅学院人文科学系,福建 厦门 361021)
历史虚无主义以“学术研究”、“还原真相”、“重新评价历史”、“理论创新”为幌子,娱乐历史、抹黑英雄人物和中国共产党革命领袖。带有强烈的政治诉求,以扬西抑中、褒古非今为主要手段,企图引导社会舆论,扰乱社会主流价值观。其本质在于否定中国革命,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近年来,多种新媒体兴起并迅速发展,无疑为历史虚无主义插上了翅膀。借助互联网、微信、微博、QQ、论坛、贴吧,历史虚无主义大肆传播,尤其在高校大学生中产生不利影响。思想的田野,如果真理不去占领,就会杂草丛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发挥好主渠道作用,占领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清除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清除历史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说到底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是否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直接决定了高校能否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就要大力开展正确历史观教育、有力回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着力提升教师理论素养和人格魅力。
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有市场,就是因为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批判精神强,但判断和思考能力有待提高。历史虚无主义以学术研究、还原历史真相为名,颇能引起大学生的关注。提高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首先就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迅速补上这一课,把树立正确历史观和提高大学生的历史素养紧密结合起来。”[1]在课堂教学中以正确历史观和历史方法矫正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的扭曲。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爬梳剔抉、条陈屡晰,剖析其本质特征,指明其错误之处。让学生明白革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受压迫阶级自我解放的手段,任何革命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一切“告别革命论”、“革命破坏论”都是别有用心。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针对抹黑英雄人物和中国共产党领袖的行为,引导学生树立“史德”意识,尊重历史、敬畏历史,用正确的科学的历史观研究历史、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史识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民族救亡的重任是如何落在中国共产党身上,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中国人民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对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攻击,为大学生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用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实践性撕掉历史虚无主义的伪装,“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构筑起抵御历史虚无主义负面影响的理论长城。”[2]
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在大学生中有市场,一方面与新媒体的兴起密不可分,一方面也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的实效性不高有关。意识形态教育自身具有一定强制性和枯燥性,与大学生的求新性和批判性之间难免存在冲突之处。“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就必须从自身着手,增强理论的吸引力和说服力。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理论魅力在于开放性和发展性,它能回答和回应时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牢牢把握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用丰富清晰的理论和鲜活的现实让大学生真信、真学、真用马克思主义,增强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本领。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落实好“三贴近”原则,避免理论的“高高在上”,在教育过程中落地落实落细。如何看待党员干部腐败和中国共产党执政、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如何实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如何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等,是大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着眼于关注和研究现实,积极回应大学生迫切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消除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用”、“思想政治教育无聊”的观念,用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有力回应,“拆除”历史虚无主义的“违章建筑”,增强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免疫力。
新媒体是“大学生获取信息、探寻世界、联结情感的主要途径,也成为了接受和表达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错误观点的主要场域”[3],是历史虚无主义得以迅速传播的重要推手。新媒体具有全球性、平等性、开放性、自由性等特点,新媒体环境下的历史虚无主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碎片化、难于控制。新媒体阵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去占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就会去占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打赢意识形态斗争,必须适应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形势,敢于亮剑,主动回击,以积极的姿态和强势的力量占领新媒体阵地。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要在传统纸质媒介上占据主导地位,对新媒体的阵地建设相对薄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多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对其他的“几段渠”重视不够,即便有网络教育平台也多是教育教学专业平台,影响范围十分狭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占领新媒体,加强信息资源平台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高校大学生的关注场域在哪里,思想政治教育的触角就要伸到哪里。今后,新媒体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战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向新媒体要主导权。建立起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共享数据库,组成一支业务精良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进行专门管理。紧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不断开发和更新数据信息,确保数据库成为回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锐利武器。数据库和教育系统建设要坚持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学生需求、于学生生活、于学生“喜闻乐见”中。着力丰富与大学生密切关心的心理健康、就业、恋爱、职业规划等方面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平台要方向正确、立场坚定,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人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等教育,让大学生了解党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信息资源平台建设避免“自说自话”,避免“理论的傲慢”,要主动发起舆论的无硝烟战,抵制在新媒体上肆意传播的历史虚无主义,营造风清气正的新媒体环境。
新媒体上信息资源极为丰富,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能借助新媒体博得大学生关注,就是因为其具有吸引力。要清醒地看到,历史虚无主义在新媒体上迅速传播,与转型时期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密不可分,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被历史虚无主义别有用心地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占领新媒体阵地,必须把“吸引力”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用理论魅力和说服力说话,疏导大学生的不满情绪,疏解其心中困惑,让大学生自愿学习、自觉接受。建立网络舆情评估机构,依托于大数据、云计算等分析大学生利益诉求,归总大学生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立足大学生实际,进行有效的理论创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魅力和实践指导力。
当代大学生是95后的“新人类”,他们个性独立、追求平等、率真直观。思想政治教育要吸引大学生关注,占稳新媒体阵地,必须找准与大学生和新媒体的契合点。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他们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要“重视新媒体平台信息交流的平等互动性”[4],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力求语言的创新,化繁琐为简单,化晦涩为通俗,用大学生常用的喜爱的语言形式拉近教育的心里距离。延展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媒体,调动起微博、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电影电视等一切可用的新媒体开展教育,让大学生由衷产生亲切感和归属感。
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执行者,是教学的主导,对思想政治课教育起关键性作用。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政课教师要把如何更好占领新媒体阵地作为工作重点,坚持不断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学精学透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精深的理论素养作为批判的武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信念的立场原则,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有准确的辨识和批评能力”[5],剖析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撕掉历史虚无主义的伪装,拆穿历史虚无主义的谎言。借助于新媒体,提升师资队伍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素质,打造一支立场坚定、政治正确、专业过硬的师资队伍。
新媒体与传统纸质媒体相比,更为复杂,更难掌握。要占领新媒体阵地,打造一支立场坚定、业务素质过硬且熟练运营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是关键。这一支教师队伍可不限专业,高校中不乏一些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学生中备受推崇,拥有很高名望;高校工作中也有部分基层管理老师,包括辅导员、班主任等,与学生关系密切,有的还与学生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学生对这些教师所言所行更为信服,由这些专家学者和教师组成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扮演“意见领袖”的角色,能更好地把舆论引导向正确的方向。
作为“意见领袖”的教师要具备坚定的立场,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认识、应对新媒体上传播的各种思想,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用科学理论和方法“揪出”历史虚无主义,在打着任何幌子的历史虚无主义面前都要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政治判断力。同时提升使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能力,从各种媒体新闻报道、个人言论、文化作品中抽丝剥茧,发现一个,批判一个,抵制一个。“善于利用正确的权威话语和通俗而又犀利的网络语言,及时书写强有力的文章进行猛烈的驳斥与回击”[6],用正确的理论占领新媒体,引导舆论,教育学生。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实践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鲜明特征,在实践中散发活力和魅力,是提升大学生认同感、归属感、信任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手段。尤其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要着力把大学生引入实践中,用实践中的正确认识武装头脑,清除历史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
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是一种隐性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出一个处处向好、人人向善的校园环境,使身处其中的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价值观、道德观、历史观的熏陶。以唱红歌、放映革命电影和纪录片、讲革命故事等形式,把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红色文化带到整个校园中,让大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艰难奋斗历程,了解革命前辈和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壮怀激烈,了解近代的民族苦难和当今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激发大学生对中国革命和革命英雄的敬佩之情,从内心深处认同中国革命、认同中国共产党。
此外,可在校园中定期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书画展、征文比赛,以描述中国革命历程为主,从民族苦难的开始到今日中国的成就,系统展现出这一段血泪交织而又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深刻认识中国革命历程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就。积极组织升国旗、参加入党宣誓等活动,还可邀请革命后代开设讲座,讲述其父辈祖辈的革命史,为大学生营造直观的红色文化氛围,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可以指导和帮助学生创办学术刊物、文化社团、论坛等,为学生认清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提供平台。在教师的规引下,帮助学生精准提高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认识。
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重要检验标准。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说服力,就必须加强实践教育,“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实现校内与校外互动,学习与生活互动,强化实践育人”[7]。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要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本质特征,有的放矢,各个击破。实践的场域是丰富的,可资利用的社会资源也是丰富的。走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拜访抗美援朝老战士,让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钢铁意志和革命精神;下科技园、走经济特区,让学生感受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高校可将大学生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等作为必修课程,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放下手机、离开网络、走出校门、走向基层,到农村去,到工厂去,到社区去。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用自己所学知识服务社会,用社会实践深化自我认知。在社会中感受民风民情,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思维方式,养成“实践出真知”的行为习惯,养成“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理性智慧。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接受教育,树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自觉筑起牢不可破的抵御历史虚无主义不利影响的“思想长城”。
参考文献:
[1]葛玉良,等.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6):73-75.
[2]钟志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策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6,(12):68-73.
[3]何侃侃.新媒体视域下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思想教育研究,2017,(5):62-64.
[4]周邦华.论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转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9):7-9.
[5]徐可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思考和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7,(2):68-72.
[6]吕海升,等.新媒体环境下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及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9):74-77.
[7]陈松.强化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策略[J].重庆社会科学,2017,(9):4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