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东梅
(延安革命纪念馆,陕西延安 716000)
1928年4月,中共陕北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绥德苗家坪南丰寨召开,成立了中共陕北特别委员会,杜衡任书记。特委隶属于中共陕西省委领导,下辖绥德、清涧、神木、米脂四个县委和榆林、横山、延安、延长四个区委。1930年10月,改由中央北方局领导陕北特委,后又划归河北省委领导。1933年3月,陕北特委又改归中央驻北方代表领导,7月,成立了新的陕北特委。在陕北特委的领导下,陕北地区的根据地建设和武装斗争全面展开,形成了纵横数百里的陕北革命根据地。陕北特委先后下辖神木、府谷、横山、绥德、绥清、清涧、米东、吴堡、佳县、安定、秀延、延川、赤源等13个县委。
土地革命开始后,刘志丹等人在陕甘边界从事兵运工作,开展武装斗争。1931年9月,刘志丹在庆阳合水县倒水湾整编建立了南梁游击队,刘志丹任总指挥。1932年1月,陕西省委决定将南梁游击队与陕北游击支队改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谢子长任总指挥,刘志丹任副总指挥,西北反帝同盟军隶属于中共陕西省委。2月,西北反帝同盟军再次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刘志丹先后任总指挥。3月,陕西省委向中共中央申请在陕西组建正式番号的红军,4月,中共中央批准了申请。12月,陕西省委派杜衡前往宜君县转角镇,将陕甘游击队改编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团。
1933年3月8日,中共陕甘边特别委员会在耀县照金兔儿梁成立,隶属于中共陕西省委领导,金理科任书记,机关驻耀县照金薛家寨,下辖旬邑、耀县两个县委。同年7月,陕西省委遭到了国民党的破坏,陕甘边特委与之失去联络。10月,国民党军队又对照金根据地发动军事“围剿”,陕甘边特委被迫转移至甘肃华池南梁地区。11月,陕甘边特委在合水包家寨召集了联席会议,决定恢复红二十六军的番号,重新创建陕甘边苏区。1934年初,陕甘边特委改为由中央驻北方代表直接领导,下辖陕甘边南区区委、赤淳工委、耀县县委等组织。1934年5月,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党委在南梁寨子湾召开会议,重新健全了陕甘边特委,任命张秀山为书记。同时成立了陕甘边革命军事委员会,刘志丹任军委主席。之后,在陕甘边特委的领导下,根据地政权建设和军事力量迅速蓬勃发展,逐渐形成了方圆数百里的陕甘边苏区。[1]
1935年2月5日,陕甘边特委和陕北特委在赤源县周家硷召开了联席会议,决定成立西北工作委员会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同时撤销了陕北特委,陕甘边特委则保留。惠子俊任西北工委书记,崔田夫、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马明方、郭洪涛、张秀山、高岗等人为工委委员,白茜任妇女部长。
1935年2月7日,西北军委在赤源县冯梢墕村正式成立,刘志丹任主席,统一指挥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之后,西北军委决定成立前敌总指挥部,刘志丹任总指挥,高岗任政委,白坚任政治部主任。西北军委成立后,领导着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二次“围剿”,使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了一片,形成了陕甘革命根据地。
1935年9月15日,在徐海东和程子华的率领下,红二十五军经过十个月的时间,转战万余里,到达了延川永坪镇,与刘志丹领导的陕甘红军会师。同时,根据中央驻北方代表的指示,成立了中央驻北方代表派驻西北代表团,成员为朱理治、聂洪钧、程子华,朱理治任书记。9月17日,在西北代表团的主持下,西北工委、鄂豫陕省委和红军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军在永坪召开了联席会议。会议决定撤销西北工委和鄂豫陕省委,成立了陕甘晋省委,朱理治任书记,郭洪涛为副书记,秘书长李景波,组织部长王达成,宣传部长郭述申,白区工作部长为慕生忠,妇女部长白茜。[2]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经过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11月2日又抵达甘泉下寺湾。次日,中共中央在下寺湾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决定撤销陕甘晋省委,成立中共西北中央局,下设陕北省委、陕甘省委和神府、关中、三边特委(陕甘边特委随之撤销),并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
中共西北中央局,由张闻天任书记兼宣传部长、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李维汉任组织部长、张浩任白区工作部部长,董必武任党务委员会主任、王首道任保卫局局长。[3]
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由毛泽东任主席,周恩来、彭德怀为副主席,叶剑英任参谋长,张云逸、聂洪钧任副参谋长,王稼祥任总政治部主任。新成立的西北军委统一指挥红一方面军,下辖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陕甘革命根据地时期的西北军委自行将撤销。(一说瓦窑堡会议决定撤销了)原以聂洪钧为主席的西北军委,成立了西北军委西北办事处,周恩来任主任、刘志丹为副主任。[4]
1935年11月上旬,陕北省委在瓦窑堡正式成立,郭洪涛任书记(常委);秘书长马文瑞、组织部长王达成、宣传部长贾拓夫、白区工作部部长李铁轮、白军工作部部长马文瑞、军事部部长钟亦兵、妇女部长白茜。陕北省委隶属于中共西北中央局领导。陕北省委先后下辖三边特委、神府特委、关中特委、东地区特委和延安市委,以及绥德、靖边等十几个县委。
11月上旬,陕甘省委在甘泉县下寺湾成立,书记朱理治、副书记李富春,秘书长曹力如、组织部部长李富春(兼)、宣传部部长李景林、白区工作部部长张策、军事部部长萧劲光、妇女部部长蔡畅,隶属中共西北中央局。
1936年初,东北军占领了关中特区和甘泉、富县、中宜等地区,中共中央遂于5月撤销了陕甘省委。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东北军撤离了原占领区,中共中央决定再次成立了陕甘省委,李维汉任书记,秘书长申力生、组织部部长张邦英、宣传部部长李华生、统战部部长杨一木、军事部部长刘景范、妇女部部长刘锦如。重新成立的陕甘省委仍隶属中共西北中央局。
陕甘省委撤销后,中共中央在在甘泉、富县、中宜一带设立了陕甘工委(洛河川工委),欧阳钦任书记,军事部部长曹力如、财政部部长高秀山、粮食部部长郭子青、教育部部长李子钦、保卫局局长金道松。1936年冬,陕甘工委撤销。[5]
为了配合红军西征,1936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陕甘宁省委,李富春、刘景范先后任书记,秘书长先后为左觉民、赵一民,罗梓铭、李景膺先后任组织部长,萧劲光、王世泰先后任军事部长,李一氓、李华生先后任宣传部长,白区工作部长蔡畅。执委为李光业、旷坚、黎林、秦力生(统战部长)、张明科、李国斌、惠庆祺、朱协辉、刘昌汉、任质斌、白国英。陕甘宁省委隶属中共西北中央局。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其中提出将把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1937年5月15日,中共陕甘宁特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城内的旧礼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陕北省委、陕甘边区省委、关中特委、神府特委以及各县县委书记,组成四个代表团共八十四人。会议选举了十七名执委(高岗、林伯渠、吴亮平、马明方、李富春、周兴、李建贞、郭洪涛、王达成、习仲勋、白治民、刘长胜、崔田民、张秀山、刘景范、崔田夫、罗迈)和六名候补执委(罗梓铭、蔡畅、马锡五、王世泰、张邦英、马丕勋),组成第一届陕甘宁特区委员会。
5月17日,陕甘宁特区党委召开了第一次执委会,选举郭洪涛为特委书记,随后设立了特委工作机构:高克林为秘书长,组织部长王达成、副部长张邦英,宣传部长吴亮平(后王若飞)、副部长刘澜涛,统战部张王涛。陕甘宁特委的成立,为陕甘宁边区政治、经济各项建设和陕甘宁边区成为抗日民主的模范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陕甘宁特区委员会成立后,中共西北中央局的名称和组织不再沿用。
1937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共陕甘宁特区委员会改称为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郭洪涛、高岗(1938年5月)先后担任书记;王观澜任副书记。
抗战全面爆发后,为了使行政机构便于组织领导,中共中央批准撤销了边区内省的建制。陕甘省委已于同年4月撤销,7月撤销了陕北省委,分别成立了中共陕北东分区委员会和西分区委员会。9月又撤销了这两个分区委员会,将其所辖十余个县委划归陕甘宁边区党委直接领导。当月,中共中央又撤销了陕甘宁省委,成立了中共庆环分委。10月,在定边中心县委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共三边特委;将由陕西省委领导的关中特委划归陕甘宁边区党委领导,并改称关中分区委员会。
1938年4月,根据《特区党选举条例》的规定,中共中央改组了陕甘宁边区党委(此时特区已改称边区),任命高岗为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书记。1939年11月13日,陕甘宁边区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安塞县召开。大会选举高岗继续担任边区党委书记,王观澜为副书记(兼统战部长),崔曙光为秘书长,陈正人任组织部长、副部长张邦英,王若飞任宣传部长。大会上,高岗作了《抗战新阶段中陕甘宁边区的任务》。毛泽东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边区党委成立以来所做出的成绩,并希望边区在抗战的重要阶段继续发挥模范作用。[6]
为了加强对陕甘宁边区党政军工作的统一领导,1940年9月11日,中共中央决定将陕甘宁边区党委改为陕甘宁边区中央局,高岗任书记、谢觉哉为副书记,秘书长任作民、组织部部长陈正人、宣传部部长李卓然、统战部部长贾拓夫、社会部部长张邦英。
1941年5月13日,中共中央决定,将陕甘宁边区中央局与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合并,再次成立新的中共西北中央局,高岗任书记,副书记谢觉哉,组织部长陈正人、宣传部长李卓然、统战部张贾拓夫、社会部长张邦英。
此后,中共西北中央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几经改组,到1949年6月迁入西安,西北局作为陕甘宁边区最重要的党的组织机构,为把边区建设成为抗日根据地的模范区起了积极的领导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