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 黄尚德 晏才清
内江市就业局成立专题调研组,对全市就业创业工作进行了全面调研,有利于进一步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推动城乡人才、资本等要素双向流动。
内江市现有人口约41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115万人,农村人口约300万人。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民工超过100万人,劳动力充裕且素质较高,拥有“甜城建工”“甜城厨师”等知名劳务品牌。近年来,多次开展“走出去”投资促进活动和慰问农民工活动,受到百姓的高度认可。
转移就业是乡村振兴的经济来源。2017年,全市转移输出劳动力118.21万人,省内61.64万人,省外56.56万人,外派劳务0.01万人。实现劳务收入达197.03亿元,人均收入16668元,比内江市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40元高出3028元。
就近就业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市县两级均建有人力资源市场,总面积达5000平方米,常年提供就业岗位12万个。通过就业帮扶QQ群、微信公众平台等渠道定期发布岗位信息,就业信息延伸至贫困村。
就业扶贫是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截至2018年5月,全市建立居家灵活就业试点村8个,就业扶贫基地21个,就业扶贫车间51个。2018年1-6月,扶贫车间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573人就业,普通劳动力就业4578人。
返乡创业是乡村振兴的新动能。2015年实施返乡创业“回家工程”以来,建成返乡创业示范园区18个、返乡创业示范乡(镇)14个、回引返乡创业投资205.26亿元,新增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6889人,创办经济实体7130个,新增返乡企业吸纳就业3.38万人,带动就业10万余人。
一是劳动力“老龄化”严重。2017年,全市本地务农乡村劳动力76万人,其中45-60岁43.07万人。二是乡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2017年,全市乡村人口就业失业登记27.73万人,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23.92万人。三是返乡创业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从总体状况看,内江市10万元以下、个体工商户占返乡创业总数的85%以上,多以劳动密集型和手工操作为主。四是“插花式”扶贫地区脱贫攻坚难度大。内江市贫困人口呈现点状分布,无法享受到国家关于片区内连片扶贫、国定省定贫困县的政策红利。
返乡创业推动乡村振兴“好起来”。出台更优政策,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兴业。建立集“政策发布、项目推介、融资服务、专家咨询”等功能为一体的创业综合信息平台,为创业者提供“一条龙”服务。
服务下延带动乡村振兴“活起来”。开展乡镇(街道)、村(社区)平台标准化建设试点示范,引导就业政策和就业服务向乡村延伸。以市级数据中心为基础,实现就业信息的“一点登陆、全域共享”。加大对经济薄弱地区和基层基础工作的投入,保障全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统筹发展。
转移就业助推乡村振兴“富起来”。培育一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突出的企业,与浙江、上海等省(市)签订劳务输出订单,组织规模化、订单化劳务输出。加大技能型劳务培训和输出基地建设,依托产业发展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完善输出输入地劳务对接工作机制,巩固扩大省外就业规模。
人才撬动引领乡村振兴“跑起来”。每两年主持召开一次中国西部·东盟人力资源乡村振兴高峰论坛会,吸引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专业人才聚集。组建“农村家庭能人”巡回讲师团,开展专题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着重从乡村产业发展出发,引进一批管理型、技能型和创新创业型紧缺人才。
就业扶贫帮助乡村振兴“快起来”。建立就业扶贫驿站,开展就业创业政策宣传、提供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等。开办技能培训课堂,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培养就业创业能人,鼓励新办家庭农场、家庭作坊,对符合条件的给予创业补贴。建立就业扶贫产业基地,鼓励基地吸纳安置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建立创业服务平台,对有创业意愿的贫困户和农村家庭能人免费进行创业培训、指导。
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强起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打造领军型产业融合发展企业。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在技术、人才、标准开发上用力,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