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华山
通过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深感当前诗词创作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从而警醒地认识到自己在诗词创作中尚缺失足够的精品意识,主要表现在诗词意境的艺术追求上,认识不到位,追求不连续,创作质量进步很慢,难以赶上新时代。因此,有必要猛击自己一掌,特别是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我给自己定下的首先是读杜甫。这里将学习心得拈出读杜诗一首来谈,以期抛砖引玉。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诗,古今评论很多。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说:“案而不断,神味无穷,老杜绝句,此首最佳。”孙洙《唐诗三百首》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所评说的都是指意境。李龟年是开元时期著名的歌唱家。杜甫因才华早著,受到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延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在杜甫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动乱的唐王朝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这四句诗,“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但这些在诗中一字未提,读者却能从诗写到的地方想象得到。从诗的意境来说,这叫虚境。顾祖钊在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中说:“意境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另一方面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意境从结构上看,正是二者的结合。”“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而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和感悟,即所谓‘不尽之意,所以又称‘神境‘情境‘灵境。”这里便是用诗中写出的实境引发生成实境之外的虚境。这样的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是意境的灵魂。这就是这首诗虚实相生、传神写照的意境艺术。这首诗尤为独特的是,它的实境,也大量采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这里写的是实象,实中有虚。读者会从中想象得到,当年出入其间,接触到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现在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这里所蕴涵的天上人间之感慨,便是象外之象。“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好风景”的“江南”,原是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面对的竟是满眼凋落的“落花时节”。读者会从“落花时节”四字上联想起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两人的漂泊,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这便是意外之意。正如宋代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一二》引用梅尧臣的一句名言:“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这便是这首诗“至”之所在。
我也曾运用学习杜诗得来的意境,营构虚实相生创作手法来创作诗词,写出了如《独坐》:“独坐小溪桥,晚霞似火烧。山光飞彩色,风骨透高标。夜色来三径,田蛙鼓四郊。水流今古事,旷野听春潮。”(载《中华诗词》2003年11期18页)《搓草绳》:“日绕山头树绕烟,堆堆稻垛坐童年。娘搓岁月妹搓辫,古老歌谣用草编。”(载《诗词》报2005.12.23期4版)时间过去十多年了,我的诗词并无多大长进。问题在于我对诗词意境的认识和追求浅尝辄止。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诗以意境为上。什么是意境的本质?如何追求意境?从杜甫这首诗中看出象、情、意,是意境的本质,是核心之点。象,形象。以象明意,称为意象。象,有人象、物景、景象、事象等。文学即人学,都是为了立起人的形象。诗要用形象思维。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杜甫这首诗,尽管没有一字描写人,但在读者心目中见到的李龟年的形象,是活灵活现、十分鲜活的。从诗中“正是”“又”的深沉意境里,我们不仅见到了李龟年,还见到了他所处的时代。戏剧、电影塑造人物形象在演员表演,诗词在意境。《现代汉语词典》解说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读杜甫这首诗,正如19世纪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过的一句话:“剖开这些文字,应有血流出来。”意境是诗的生命,有骨、有肉、有血。情,情感,是诗的根本。清人张问陶说:“好诗不过近人情。”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历届中华诗词大奖赛的评审标准只有六个字:情真、味厚、格高。情真摆在首位。意,意思、意义、意味。宋刘贡甫《中山诗话》说:“诗应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或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诗是思的艺术,通过形象,引发联想与想象。诗意往往在诗外。情在言中,意在言外,思而得之。所以说,诗意比意境大。诗没有诗意,就没有意境,没有诗。诗意是诗的灵魂。象、情、意,是诗词意境的本质。象活、情真、意新,应是诗词创作对于生成意境与艺无止境的追求。
继承为了创新,继承才能创新,创新在于创新意境。如何创新意境?毛泽东的诗是在马背上哼出来的。杜甫这首诗是在“江南逢李龟年”的现实生活中写出来的。杜甫诗都是写人民大众或为人民大众写。如《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即写人民大众。《秋兴八首》等,即为人民大众写。杜甫总是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前途联系在一起,总是将自己故园之思与故国之思联系在一起,总是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时局、投向政事、投向长安。在现实生活中,投入自己的真实情感,充分表现人民大众的生活,塑造人民大众的形象。他的每一首诗的意境都显得十分高远,耐人寻味。用当今的话来说,他的诗,都是以人民为中心。是否以人民为中心,不在题材,不在写什么,在于意境。常说诗品即人品,也在意境。意境創新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当今新时代,按照新要求,我决心在诗词创作中,追求新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