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丽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的“习作”提出这样的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生的作文实质是练习用笔来说话,实现口头到笔头的转化,把写作变成一种由内到外的自由倾吐,使学生乐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毫无拘束地写下来。
作为一名三年级的老师,我仔细地阅读了三年级的习作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仿写作文。
《石榴》这篇课文是一篇很好的仿写习作例文,描写石榴思路清晰,具体生动,每一个自然段在写作方面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因此,教完这篇课文,我要求学生将全文加以背诵,同时,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种水果。仿写前,我让学生好好地品读书上段落是怎么写的?抓住了石榴果的什么来写的?小孩一下回答出来:形状、颜色、味道来写。由于二年级时口语交际课上,我让学生对各种水果的形状、颜色、吃法、味道做过细致的练说指导,当时并要求把练说的话写下来,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来代替,所以大多数学生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仿写前我稍微点拨了一下(抓住各种水果的形状、颜色、吃法、味道来写),结果大多数学生写出来的文章都还不错,与文中第四自然段的内容相比较更具体了,将水果进行了全面的描写,从它的外形写起,由外到内进行叙述。重点抓住石榴的形状、颜色、味道来写,条理较清楚。看来以前的功夫没白花。
再加上孩子们都爱吃水果,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我就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最后让学生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仿写训练,可谓是顺理成章,好多学生写的语句非常连贯,用词也很准确,效果较好。这也为今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这样引导学生以读学写,读写结合,读中悟法。比如:在仿写指导时,我先让学生找出表示颜色的词的同时,相机渗透小结了“果实成熟外皮颜色变化有序”的写作方法。再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说说蜜桔成熟过程中外皮颜色的变化及内部形状、味道。最后让学生按照作者的写作方法说一说,再仿照第三、四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能仿照这两段写蜜桔的成熟的整个过程。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这时作文教学也成了老师们耗时最多、费力最大、效果最微的工作。作文也成了孩子们最头疼的“难题”。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的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想写、有东西可写、会学呢?结合我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将自己的一点做法与大家进行分享:
上周我利用三个课时进行了《石榴》一课的阅读教学,在課后我留下了“仿照《石榴》一课的写法,描写一种你喜爱的水果。”这样的小练笔。今天上课时,孩子们早已将一篇篇习作放在我的讲桌上,我怀着好奇与期盼的心情翻阅与批改着,我入迷似的阅读着,出神的望着孩子们,不断地反思着自己对这一课的阅读教学的处理与上课时孩子们一次次精彩的生成,我被感动了……
许多专家都说“读写不分家”,“阅读的最高境界便是提升写作水平”,今天孩子们用自己的行动印证了他们的说法。此时,我不由得想起了在教学《石榴》一课时的几个精彩片段和孩子们有效的回应:
片段一:文章的第二自然段重点写了石榴花,是从色彩、数量多和形态三方面来写的,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抓住本段的重点词“一朵朵”,“火红的”,“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仿佛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来朗读,然后我让学生对比平时写《花儿开了》的习作片段,孩子们自己就能感受到写的太粗糙,孩子们顿时就悟出来我教学的用意。
今天当我批阅郭剑宇与宋俊杰两位同学的习作时,他们两个都写得《橘子》,同样是仿写第二自然段,可他俩写的大不相同却同样精彩,前者写到:“春天到了,橘子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到了夏天,小小的枝干上结出了一个个橘子,大的像一个个小皮球,小的像一个个乒乓球,越长越多,越长越大,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进看,仿佛是一个个高挂的小灯笼。”后者写到:“春天到了,橘子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夏天,橘子树开满了橘子花。热闹了好一阵的橘子花渐渐谢了,枝头长满了小橘子。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成青中带黄,黄中带青,慢慢的变成了金黄色了。”这就是两个孩子对阅读教学的不同见解,我倍感欣慰。
片段二:文章第三自然段重点写了石榴成熟的过程,处理本段时,我抓住作者的两处精彩之笔进行引导:“先是……然后……最后……”我给学生延伸到“先……然后……再……最后……”果然孩子们习作中就用到了。邢果檬等几位同学就用到了:“花儿谢了,树上先是结满了青绿色的小苹果,过了一些时候,苹果逐渐变大,颜色也逐渐变黄,再慢慢就是变得黄中带红,红中带黄,最后当它变成淡红色时,那要等到九、十月份,苹果就成熟了。”郭圣涛同学在文中写到:“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桑葚,它先是青绿色,逐渐变成青中带红,红中带青,再变成红色时,我们就可以吃了,最后当它变成黑红色时,它就是最醇正的甜津津的味道了。”不同的水果经过孩子们这样真真切切的描写,真是让我刮目相看!
片段三:第四自然段通过“看、品、尝”写出了石榴的味道。焦婷婷同学这样写:“把苹果放在鼻子上闻一闻,让我流下长长的口水。把外皮削去,可以看到白色的果肉和汁水,咬一口,甜津津的,脆生生的,让人感到清爽无比!”高溪悦同学这样写:“这时,你拿一小瓣桔子放入口中,一丝清香只钻鼻孔,再嚼一嚼,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全身清爽无比!”张智星同学写的是《西瓜》:“切开后,一股清新带着丝丝香甜味道扑面而来,红红的瓜瓤呈现在你面前,我情不自禁地咬上一口,真是甜滋滋,凉丝丝的,那如蜜甜的红色汁水,从嘴角一直流到心里。”不同的味道经过孩子们这样真实的描写,真是让我垂涎三尺!
我在课堂中的适时引导,造就了孩子们一次次的精彩生成,孩子们在课堂中的精彩表现,成就了我们教师的有效教学,我的授之以渔,换来了孩子们的妙笔生花。孩子们,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