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丽珍
数学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师转变观念,努力构建新的数学课堂活动,着力于成就数学课堂的精彩。
一、精心设计,体现如约而至的精彩
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心中有学生,精彩就会“如约而至”。
在教学“面积”一课时,为了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从而学会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分小组夺奖旗,哪组能又快又对地比较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大小,哪组获胜。
第一组:长方形的面积明显比正方形的大,通過观察可以直接比较。
第二组: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的大,但不能直接对比,要通过剪、拼来比较。
第三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大小与第二组相同,但给予的材料不是纸片而是塑料板,剪拼的方法不行。学生用数方格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
第四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材料同第三组一样,但大小发生变化,不能数方格,只能采用小正方形纸片的方法比较大小。
这场看似平常的竞赛,奥妙却在发给学生的学具上。不出所料,第一组先“胜出”,我故意激起“矛盾”,要将奖旗授给第一组。
这引起学生的“强烈抗议”:每个小组纷纷将自己遇到的情况以及解决的办法详尽陈述,倾听的学生由此感悟到面对不同的情况,应该选择不同的解决办法,体验到面积比较中每种方法的适应性和局限性,为面积单位的学习作了较好的铺垫。
二、不拘预设,赢得智慧生成的精彩
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出现意外的情形,教师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应及时抓住课堂上即时呈现的生成性资源,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
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课开始,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折出图形的。学生用不同的折法折出 ,并陆续贴在黑板上。突然,有个学生喊了一声:“我折出了圆的!”此举引来轰动,出现了我课前未曾有的预设。怎么办?我灵机一动,满腔热情地鼓励他:“很有创造性!同学们折出圆形的,你却折出了它的。你能把折法说给大家听吗?”这位学生高举手中的圆形纸片,说:“我把它对折,再对折就得到了。”我趁机问一句:“你们还有别的折法吗?试试看!”教室里热闹起来,大家认真地折着、交谈着。一会儿,学生就折出了…七嘴八舌地说着各自得到的新分数的意义。
这里,我抓住意外生成资源,充分肯定学生的创造能力,及时调整预设教学设计,让学生折出其他分数,在折和说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数的理解。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师生共同书写着不可重复、闪现智慧的生成的精彩。
三、利用“错误”,收获未曾预约的精彩
犯错误是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是教师的义务。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发挥错误的“反例”功能,让错误这一资源为教学服务,同样能收获未曾预约的精彩。
例:一块正方形铁皮,它的边长是18厘米,在它上面剪直径是 2 厘米的圆片,最多可以剪多少个圆片?
学生根据以往求铺地板砖的经验,移植到求剪圆片上,错解为:
18×18÷[ 3.14×(2÷ 2)2]
=324÷3.14
≈103(片)
此题学生错就错在“经验”上。我拿出一块硬纸板,让学生剪出边长是18厘米的正方形,再剪一个直径是 2 厘米的圆片拼拼看。结果,怎样拼都拼不进103片。
怎样去剪呢?我组织学生辨析、评判、亲自开剪,使“错误”在交流中、在剪刀声中得到修正:
沿着边长18厘米的正方形铁皮的一边,先剪掉 9 个直径 2厘米的圆片,再剪去 9 个直径2 厘米的圆片,这样一直剪下去,共可剪:
(18÷ 2 )×(18 ÷ 2 )
= 81 (片)
虽然剩下的边角料的面积之和远远大于一个圆片的面积,但无法剪下一个完整的圆片。
至此,学生才恍然大悟。此案例,是顺着学生的错误而适时地给学生以一个实践的机会,在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造就了课堂的精彩。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