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马铃薯是青海省重要的粮菜兼用作物,在生产中晚疫病的发生,对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研究其发病规律,搞好病害预防是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马铃薯是青海省重要的粮菜兼用高产作物,在全省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马铃薯在生产中容易受到晚疫病的危害,从而对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马铃薯晚疫病是极为猖獗的爆发性真菌病害,不抗病品种在晚疫病流行时,田间产量损失20%--50%。为了防止损失或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症状及发生规律
1.症状
叶片起初造成形状不规则的黄褐色斑点,没有整齐的界限。气候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大,其边缘水渍状,有一圈白色霉状物,在叶片背面,长有茂密的白霉,形成霉轮,这是马铃薯晚疫病的典型特征。茎部初呈凹陷的褐色条斑,气候潮湿时,表面也产生白霉,但不及叶片上的繁茂。块茎初期产生小的褐色和紫色的病斑,稍凹陷,在表皮下呈红褐色,逐渐向周围和内部侵染造成马铃薯入窖后大批腐烂。
2.发生规律
马铃薯晚疫病为澡状菌,霜霉目。菌丝无色、无隔、多核。在病叶上出现的白色霉状物是病原菌的孢囊梗的孢子囊。病原菌主要靠无性世代产生孢子囊,传播为害。以带病种薯为初侵染源。病薯播种后,多数病芽失去发芽力或出土前腐烂,个别受侵染的薯芽出土后,形成中心病株。从中心病株的病斑上所产生的孢子囊,通过气流或借风雨传播,向本植株的其他部位和附近植株的下部叶片重复侵染,引起新的病斑发生。适宜条件下,蔓延的范围逐渐扩大,经多次侵染,导致流行,使植株普遍提早枯死。感病植株上的一部分孢子囊落到地面,随着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壤后,萌发而侵入薯块。在收获时薯块可以受地面上的活孢子侵染。晚疫病是一种典型的流行性病害,气候条件对发病和流行有极密切的关系,当条件适于发病时,病害可迅速爆发,从开始发病到全田枯死,最快不到半个月。一般空气潮、暖而阴沉的天气,早晚露重,加上经常阴雨的情况下,最容易发病。
3.传播途径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薯块,导致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去,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致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病叶上的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形成病薯,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
4.发病条件
病菌喜日暖夜涼高湿条件,相对湿度95%以上、气温18-22度条件下,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气温冷凉(10-13度),保持1-2小时又有水滴存在,有利于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温暖(24-25°),持续5-8小时有水滴存在,利于孢子囊直接产出芽管。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种植感病品种,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22度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小时以上,夜间温度10-13°,叶上有水滴持续11-14小时的高湿条件,本病即发生,发病后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二、防治措施
1.合理轮作、深耕灭茬,减少翌年初侵染源。
2.采用抗病品种:采用抗病品种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有效措施。如“青薯9号”、“青薯2号”、“青薯168”等。
3.选种无病种薯:种薯带菌是田间晚疫病的主要初次侵染源,种植无病种薯可大幅减少发病机会。为了避免切刀传染,采用小整薯播种的办法,连续三年可大大减轻危害。小整薯播种比切块播种减轻发病率50-80%,出苗率提前70-95%,增产二至三成。但小整薯要用上一年从大田中选择抗病、农艺性状好的品种,在开花后收获前选择和标记健株,收获时单收単藏,或用从无病区调入的种薯。在收获时仔细挑选无病种薯,淘汰病薯;选好的无病种薯在背阴的地方风干2-3天,入窖时再挑选一次,淘汰病、烂、残薯;第二年种薯出窖时,再剔除一次病薯;出窖后,经催芽使一些极轻微的病薯表现出较明显的病症,再一次把病薯淘汰掉;最后要切薯时再选一次,把外表无病症,而切开后表现病症的病薯汰除。
4.做好测报工作,适时喷药防治,消灭中心病株。中心病株的出现是晚疫病流行的预兆。中心病株出现的迟早与马铃薯生育期和气候条件有关,一般在多雨、大气湿度高时,在开花较早的马铃薯上最先出现中心病株。可供使用的药剂有很多,如: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间隔7-10天喷药一次,共喷2-3次。均有良好效果。
5.改进栽培技术措施:根据不同品种生育期长短、结果习性,采用不同的密植方式。合理密植,可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的发生;种植过密,容易引起徒长;及时中耕培土,灌水要采取起垄沟灌,低洼田要注意排水,降低土壤湿度。病害严重的地块,在收获前应先将地上茎叶全部割除,减少病因侵染薯块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姜玉芬. 高寒地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J]. 中国园艺文摘,2010,26(10):150-150.
[2]李瑞. 枣庄地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防治[J]. 现代园艺,2012(23):76-77.
作者简介:杨海莲(1976-),女,汉族,学历:大专 ,助理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