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勤思、求学、好问”的罗盘,我在写作的海洋中不断开发新大陆,发现新自我。渐渐地,写作成了我的朋友。他信守诺言,从不抱怨责怪,我向他倾诉而他则默默聆听。写作,是心灵的交流与慰藉。
——王安昊
■新生代感言
虽从小深受中华文化熏陶,但对我来说,写出好文章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写作这件事总是困扰着我,一篇篇作文经常写了改、改了写,让我度过一个个冥思苦想的煎熬的夜晚。这样的痛苦过程持续了很久,直到有一天,不开心的我又赶上被罚写作文,极度伤心的我奋笔疾书,将感受诉诸笔端,恣意挥洒在方方正正的作文纸上。如果将我的写作历程看成一篇文章,那次经历一定是承上启下的转折点。从此,我明白了作文是为现实添彩,其中寄托着作者内心的美好……
手持“勤思、求学、好问”的罗盘,我在写作的海洋中不断开发新大陆,发现新自我。渐渐的,写作成了我的朋友。他信守诺言,从不抱怨责怪,我向他倾诉,他则默默聆听。写作,是心灵的交流与慰藉。
同写作一样,马术也是陪伴我八年的“老友”。我喜欢马儿的潇洒热情,更喜欢骑在马鞍上与马儿一起飞奔的成就感。马术启发了我,也带给我写作灵感。可以说,我的许多文章是在一个个月牙儿似的马蹄印下踏出来的。
进入初中后,在老师的点拨下我不斷扩展写作思路,尝试不同文体。写作不仅成为我的生活享受,更带给我对身边人和事的思考,提高了我的文字表达能力。
相信在未来的美好日子里,我在写作的草原上,以梦为马,养成“勤思,求学,好问”的习惯,开辟一条自己的路!
■新生代简历
2015年,在人大附中第三届“书香校园——初中硬笔书法比赛”中荣获三等奖;
2015年,在中国科技馆担任义务讲解员。
2016年12月荣获《新京报》小记者称号,并成为一名《新京报》高考考点服务站志愿者;
2016年12月在“路游,一见倾心”睿文化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2016、2017年荣获人大附中“身边的榜样”突出特长奖。
■王安昊习作
一盏小夜灯在黑暗中散发着温暖的浅黄色光芒。那是一盏小白兔样式的小夜灯,圆盘小脸上镶嵌着一双眯着的小眼睛;咧着大嘴夸张地笑着,还露出一颗小兔牙;胖乎乎的小身子上抱着一根大红萝卜,头上插着一朵鲜艳的小野花。一看到它,我也会开心地笑。
记不清哪天开始的,我尝试着自己睡。可一到夜深人静时,原本温馨的房间仿佛成了恐怖的鬼屋:挂在墙上的衣服就像邪恶的女巫,摆放整齐的家具成了怪兽,就连在微风里轻轻晃动的窗帘后面好像都隐藏着魑魅魍魉……我就躲在被子里瑟瑟发抖。
我的姥爷是位外科医生,脸上总挂着温暖的微笑,值夜班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有一天,他翻箱倒柜,找出了那盏小夜灯,笑眯眯地对我说:“送给你用。这是我的夜间法宝!”我欣喜地捧起小夜灯,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它。从那时起,小夜灯成了我最重要的伙伴,我时常把它捧在手里抚摸,生怕一不小心弄坏了雪白锃亮的小耳朵按钮。每天晚上睡觉时,总少不了它的陪伴。每当万籁俱寂时,总有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白兔散发着浅黄色的光芒,微笑着望着我,赶走了我心中的恐惧,为漆黑的夜晚送来一束温暖的光……
时间像无声的风车,不知不觉带走了无数个春夏秋冬,童年时光也渐渐远去,我长大了,不再需要小夜灯的陪伴。这天,我在角落里发现了这位昔日的伙伴,它已不像从前那样光鲜,岁月为它蒙上了灰尘。我小心翼翼地接上电源,它又散发出浅黄色光芒,只是不再像以前那样明亮。
晚上,我将小夜灯带回姥爷家。突然发现,姥爷也不像以前那样高大魁梧,现在的我,已超过姥爷的肩头。姥爷点燃一炷香,我打开小夜灯,烟雾和香气在浅黄色的灯光中飘飘荡荡,我和姥爷共同回忆着那段美好时光。浅黄色的光芒微微照亮房间,也照进姥爷和我的心中。
窗外树影绰绰,屋内灯光隐隐……
教师点评
身为人母,特别能理解一个小孩子尝试独自睡觉时的恐惧与孤单。小作者回忆儿时经历时,细腻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的恐慌感:“可一到夜深人静时,原本温馨的房间仿佛成了恐怖的鬼屋:挂在墙上的衣服就像邪恶的女巫,摆放整齐的家具成了怪兽,就连在微风里轻轻晃动的窗帘后面好像都隐藏着魑魅魍魉……”看到这里,读者立刻就同情起这个小可怜儿,而外公的小夜灯却温暖着她的整个童年。多么好的构思,多么动人的故事。一件小小的家居物品蕴含着祖孙情,为小作者的匠心点赞。
(肖立娟)
走进汉字——一匹威武的骏马,一段关于自由与驯服的传说 王安昊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脊梁。有了汉字,就有了多姿多彩的诗词;有了汉字,就有了曼妙的韵律;有了汉字,就能记载华夏五千年的辉煌。
在数不胜数的汉字中,我最欣赏的就是“马”字。几乎所有汉字都随着时光年轮的增长而悄悄演变,“马”也不例外。从古至今,“马”始终如一匹威武的骏马,傲立在中华文化长河中,演绎着一段关于自由与驯服的传说……
《诗经》里说:“陡彼高冈,我马玄黄。”其中的“马”正是“马”的本意——家畜(马)。在古代,马是农业生产工具、交通工具,更是财富的象征。《论语》中有“千乘之国”以体现国力强盛。因此,在汉字初生之际,便有了“马”字。正如蒋勋在《汉字书法之美》中写道:“在一片斑驳的牛骨或龟甲上凝视一匹‘马,有身体、头、眼睛、腿、鬃毛,像画,又不像画。”甲骨文中的“马”极像一匹昂首挺胸的骏马:一对圆溜溜的大眼睛,略弯曲的脊背上点缀着三撇鬃毛,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不知杜甫笔下“竹批双耳峻”的灵感是否也来源于此?
甲骨文的“马”字虽与真实的马大相径庭,却是所有“马”字中最形象的。
小篆的“马”出现了。这匹抽象的“马”已掉转头、扬起尾,像一匹桀骜不驯的小公马。与甲骨文的“马”相比,它似乎又规矩了许多,参差不齐的线条变成健美的肌肉,好像一匹小马驹在牧场中嬉戏。这匹骏马,在自由和驯服问多了一分变化。
蚕头燕尾终于被写进这段传说,隶书的“马”出现了。它已成为将军胯下老练的战马,瘦小的身躯被健美的肌肉撑起,圆滑的线条变成棱角分明的支撑,笔画中的一横、一点、一竖皆如茫茫草原中的丛林草坡,透着一丝毫无拘束的整齐。
清脆的马蹄声随着时间的流逝渐行渐远,威武的骏马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马”终于变成普普通通、方方正正的“马”——楷体。它已不像从前那样威武豪迈,可在人们的生活中依然具有独一无二的意义。端端正正的“马”,安静又端庄地立在田字格中,像一匹被驯服的真正的马……
汉字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每个汉字都有特别的意义和传说。可当人们看到那个端端正正的“马”字时,谁能想起曾经那匹威武霸气的骏马,那段关于自由和驯服的传说呢?
教师点评
我不止一次在课堂上向孩子们推荐过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一书。酷爱书法的安昊认真阅读了这本书,又结合自己经常练习骑术的生活体验,写了这篇习作,文中描述了丰富的马文化和汉字演变的历史,真令我高兴。王羲之的书法老师卫夫人,曾经把孩提时的王羲之带到户外,凝视地平线的开阔,体会“千里阵云”的气势,从而深切体会“一”的安静与张扬。而王安昊多年来练习马术、酷爱书法的经历与体验,让她对马具有深入的认知与感悟。安昊同学通过学习实践感悟文化,值得我们学习。
(肖立娟)
本花生 王安昊
最近,那位曾经照顾过我、生活在云南大山深处的阿姨寄来了她自己种的本花生。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装,一粒粒豌豆大、看上去很普通的花生静静地躺在里面。我不禁有些失望:难道这就是我仰慕已久的本花生?也太普通了吧!
我捧起一把本花生放在桌上细细观察,这才发现我错怪了它们:本花生个头不大,其貌不扬,但与普通花生有天壤之别——它们的内皮呈肉色,上面均匀分布着一道道精致的、咖啡色的纹理,细长弯曲像虬龙舞凤。值得一提的是本花生的内皮很难剥掉,不管花生长什么样,内皮总是严丝合缝地紧贴着花生果仁,像一粒粒精心雕琢的玛瑙。本花生的味道也很特别,连皮吃,香中带有一股甜,而甜中又溢着一丝苦。吃一粒本花生,仿佛自己也站在大山之巅,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当费力地将一粒本花生去掉皮后,你会惊喜地发现去皮的本花生也别有一番滋味!去皮的本花生少了一分苦涩,多了一分香甜,吃完一粒,自然的香气久久萦绕在舌尖……
第一次听说本花生是从我的阿姨那里。当地人称它们为“花松”,一提起“花松”,阿姨的脸上就浮现出欲罢不能的陶醉神情。后来,妈妈告诉我,阿姨说的“花松”就是本花生。本花生,听上去很了不起的名字,真实的意思就是中国本土的花生,实在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每当阿姨想家时,总会念叨起家乡的本花生:“那个味道就是老家的乡土味啊!”她边念叨边抬高眉毛、眯起眼睛、摇晃着脑袋,咽一口唾沫,深吸一口气,然后长长地叹出来。明亮的眼神中蕴含着几分怀念、几分忧愁,又有几分自豪。在我看来,阿姨只是多愁善感,爱屋及乌罢了,可她总会笑着对我说:“等我回家给你寄来花松,你就理解我咧!”
现在,阿姨回老家了,如约寄来了本花生,我竟不由自主地爱上了它。每当我品尝它时,总学着阿姨的样子酝酿一番表情……
我爱本花生,质朴无华,简而不凡,正如我那位远在大山深处的阿姨……
教师点评
一天,走廊里有几个学生围在一起悄悄说话,我无意中瞥见王安昊低垂着头,双手揉搓着泪眼。还没询问,她就一下子撲进我的怀里,嘤嘤地哭泣着,还含糊不清地念叨着陪伴她多年刚刚离开她回老家的阿姨。看看她红肿的双眼,泪水滂沱的可怜样儿,我就知道,这个纯情的孩子多么思念远在云南深山的阿姨啊!她在周记里写过这位阿姨,那是一位纯朴善良、勤劳能干的中年妇女,在陪伴安昊成长的近十年里,以豁达、开朗、正直、阳光的性格影响着孩子。安昊情感细腻,懂得感恩,在亲切自然的叙述中,曾经的一幕幕往事都是她们美好的记忆。
(肖立娟)
我看王安昊
她的文字不是机械地生搬硬套,也不像八股文那样枯燥乏味。她在自己的脑海里回味,在记忆中挖掘。她的文章开篇大气磅礴,寥寥几笔布局全文;主体部分脉络清晰,议论抒情叙事融为一体,真可谓读诗曲尽而思纷,品题词彩而华茂也。
——人大附中高一 陈雨犀
安昊小时候和许多孩子不一样,她从来没有听着故事入睡,而是越听越上瘾,迟迟不肯睡,总要求给她讲故事的姥爷再讲一个、再讲一个。《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西游记》《三国演义》里面的各种故事成为她日后的写作营养。
上小学后,她遇到了一位敢于实践的语文老师程老师。程老师大胆地让才上一年级的学生们在没掌握多少汉字的情况下开始写日记,安吴知道了,写作就是表达。
上初中后,安昊又幸运地遇上了肖立娟老师。肖老师感性的课堂和亲切的评语让她更加热爱语文和写作。大量的课外阅读在初中阶段成了必须的功课。她不仅阅读规定书目,也大量阅读课外书,读书带给她快乐,也让她在写作中寻找乐趣,探索人生,不断成长。
如果说安昊的小学作文是稚嫩的儿童画,她的初中作文已经是清新的山水画了。她描写细腻,文字传神,想象力丰富,情感饱满。她不仅擅长写身边的人和事,还能驾驭较深刻的文字,在写作中寻找快乐。
——王安昊的家长
第一次在学生花名册上看到王安吴的名字,眼前一亮,多好听的名字,平平仄仄,朗朗上口。安,静也。昊,元气博大之貌。上天赐予这个家庭这样一个美好的女儿,她的父母一定既希望这个女孩子安安静静、做事稳重、一生平安;又期望女儿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与才华,精神饱满,充满朝气。
然而“相见不如怀念”。我面前这个小机灵鬼,她哪里安静啊?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儿,挥霍不完的活力啊!真是元气博大啊!我服了她了。上课前的她一刻不停歇,一会儿说笑,一会儿跑闹,一会儿热情奔放地扑进我的怀里,一会儿又像只黄鹂一样扎进人群里叽叽喳喳。上课铃声响了,她的眼睛还会叽里咕噜地闪烁,小屁股也坐不稳。我讲一些小趣事,她的笑点低到你无法估量。下课了,她不会轻易放我走,缠着我问个不停,笑个不停。总之,她就是一个快乐的精灵,无处不开心,无时不快乐。
这不算让人吃惊的,当看到她第一次交上来的周记时,我彻底被“征服”啦!在同龄人少有的大气遒劲的钢笔字里,时不时跑出来很多可笑的错别字,让我哭笑不得。怎么会有这样“分裂”的孩子啊!能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却对汉字的构造和意思掌握得如此草率。这样的“奇葩”,真是没谁啦!
她喜欢听我讲唐诗宋词。一讲到古诗词曲,她便变成一只安静的小兔子,忽闪着灵动的大眼睛,手托香腮,满脸期待。课堂上,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无一例外地深深吸引着安昊。她那安静、沉稳、陶醉又满足的眼神和笑容,不仅给予我成就感,更让我喜爱这个孩子了,她懂得珍惜、懂得文学的哺育与滋养。
上初二的她更有想法、更有创造力了。她的执行力很强,你的一丁点儿点拨,就可以激发她无限的想象与发挥。她的文字越来越随心所欲,她的文字不再一惊一乍的,而是随着美好的文字沉下心来。
“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曾是形容这个孩子最恰当的词句,现在看来远远不够。现在的安昊,已经是个有情有义有才华有品位的大人了。真为她的成长高兴,也真诚期待她的文学之路顺畅、丰盈、幸福!
——语文教师 肖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