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霞 陈锦飞
【摘要】目的 明确DNA修复基因XRCC1和XPD基因多态性分布关系,以为患者和胃癌发病风险相关性提供依据。方法 按项目设定各分组标准的设立收集病例;完成各病例及健康志愿者检测,依照 DNA修复基因XRCC1和XPD基因多态性分布不同,选定同等人群进行检测,分别包括各自检验项目,检测项目包括外周血GSTP1基因XPDAsp312Asn,XRCC1 Arg194Trp和XRCC1 Arg280His多態性,进行胃癌相关风险分析。结果 从基因分布序列来看,健康志愿者和胃癌病例组的XPD312、XRCC1280位点的多态性分布频率无明显差异(P>0.05),XRCC1 194Trp的分布频率在胃癌组、对照组中的对比差异显著,尤其是XRCC1 194Trp等位基因多态性分布频率为17.3%和7.2%和6.9,提示该项数值越高,等位基因的风险越高、关联性动态作用越敏感。结论 通过检测结果分析,DNA修复基因XRCC1和XPD基因多态性分布关系,证实XRCC1 Arg194Trp基因多态性可增加人群患胃癌的风险,而与XPD基因多态性分布无关。
【关键词】DNA修复基因;XRCC1;XPD;基因多态性分布;胃癌
【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02..01
胃癌是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一般将其归为饮食因素和环境因素,而针对遗传因素的研究,目前还处于研究而阶段。有研究结果表明[1],DNA修复基因XRCC1和XPD基因多态性分布作为本研究重点探寻课题,实施必要程度的相关胃癌发病风险的预测,势必在胃癌疾病预防中起到积极的防御效果。具体研究分析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项目设定各分组标准的设立收集病例;完成各病例及健康志愿者检测,依照 DNA修复基因XRCC1和XPD基因多态性分布不同,选定同等人群进行检测,分别包括各自检验项目,检测项目包括外周血GSTP1基因XPDAsp312Asn,XRCC1 Arg194Trp和XRCC1 Arg280His多态性[2],进行胃癌相关风险分析。选定所有胃癌病例,>40岁,上腹疼痛,伴有食欲缺乏和消瘦;胃癌须根据活组织检查或细胞学检查结果确诊。
1.2 检测方法
通过DNA分子杂交技术对从生物细胞内提取的DNA分子进行测序(原理是DNA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bp序列为靶基因设计定量PCR引物和Taq探针,建立Vero细胞DNA定量PCR检测方法,并进行特异性验证[3]。
2 结 果
从基因分布序列来看,健康志愿者和胃癌病例组的XPD312、XRCC1 280位点的多态性分布频率无明显差异(P>0.05),XRCC1 194Trp的分布频率在胃癌组、对照组中的对比差异显著,尤其是XRCC1 194Trp等位基因多态性分布频率为17.3%和7.2%和6.9,提示该项数值越高,等位基因的风险越高、关联性动态作用越敏感。
3 讨 论
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本研究针对此类问题,实施遗传因素的相关性研究中,证实XRCC1科增加人群患胃癌的风险,尤其是同时暴露于饮茶或酒精者,患病的概率又得到大幅度提升[4]。XPD Asp312Asn、XRCC1 Arg280His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无关联,而XRCC1 194Trp等位基因的个体其胃癌风险增高(OR=2.72,95%CI=1.04~7.24,P=0.027)[5]。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从基因分布序列来看,健康志愿者和胃癌病例组的XPD312、XRCC1 280位点的多态性分布频率无明显差异(P>0.05),XRCC1 194Trp的分布频率在胃癌组、对照组中的对比差异显著,尤其是XRCC1 194Trp等位基因多态性分布频率为17.3%和7.2%和6.9,提示该
项数值越高,等位基因的风险越高、关联性动态作用越敏感。
综上所述,通过检测结果分析,DNA修复基因XRCC1和XPD基因多态性分布关系,证实XRCC1 Arg194Trp基因多态性可增加人群患胃癌的风险,而与XPD基因多态性分布无关。
参考文献
[1] 陈亦欣,李先明,白 桦,等.联合分析XRCC1、XPD和GSTP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在铂类药物化疗敏感性中的预测作用[J].中国医师杂志,2011,13(9):1173-1176.
[2] 汤芳芳,欧阳建,徐 勇,等.XPA、XPC、XPD、XRCC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易感性的关系[J].中华内科杂志,2011,50(10):859-862.
[3] 陈梦如,王建明,郭国平,等.DNA损伤修复基因XPD Lys751Gln、XRCC1 Arg399Gln单核苷酸多态与食管癌遗传易感性[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8,35(2):273-277,281
[4] 邓少丽,陈 鸣,陈 伟,等.DNA修复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02(6):371-374
本文编辑:吴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