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舒
施一公:清华大学副校长、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院长
2018年1月,有消息称施一公请辞清华大学副校长,将全职执掌西湖大学。一时舆论四起。
这不是他第一次人生转场。11年前,身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施一公放弃普林斯顿大学提供的丰厚条件,回到母校清华大学生物系全职任教,也曾激起大量讨论。
对于他11年前的选择,有人疑惑不解,有人揣测动机,而这一次,更多的声音是钦佩和期许。
回国10年时间,做研究依然是施一公的首要追求,哪怕再忙,他都要保证50%的时间用于科研。作为中国顶尖的结构生物学家,他在《自然》《科学》《细胞》等期刊上发表文章近50篇,2017年获得有“中国版诺贝尔奖”之称的第二届“未来科学大奖”。
如果只是为了做研究,其实没必要回国。施一公说,从条件上讲,普林斯顿大学是美国最适合做研究的地方,他回国更重要的目的是培养人才。他说:“在美国,我学习、工作顺利,生活富足,但我内心始终缺少归属感和认同感。我接受和崇尚的是传统教育,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希望回到祖国,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改善国家的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做些努力,培养一批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一些贡献。”
2009年,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立,施一公担任首任院长。在他的带领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研究水平实现大飞跃,“可以和世界知名高校掰一掰手腕了。”施一公说。6年后,他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
正如他的名字,“一心为公”,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是施一公的梦想和使命,创办西湖大学,如同11年前放弃普林斯顿教职毅然回国一样,战场转移是为了价值坚守。
2015年3月,施一公联合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饶毅、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创毅科技集团董事长张辉、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王坚共7人,向国家领导人提交《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型大学的建议》,并获得支持。同年12月1日,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简称西湖高研院)在杭州正式注册成立,成为西湖大学前身及筹建依托主体,施一公任首任院长。
在西湖高研院成立大会上,施一公称其将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民办的,含理工生医等多个研究方向的小型、综合性、世界一流高等研究院,“她寄托着社会各界的厚望,承载着一代人的梦想。”
施一公对西湖高研院寄予厚望:将拥有世界上最杰出的一批科学家,培养最优秀的青年人才,从事最尖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科研教育体制机制,为中国高科技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引擎和支撑,为世界文明做出无愧于中华民族的贡献。
施一公在美国待了十几年,比较之下,他发现,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公平主要依靠公立大学实现,而科技的卓越则是由私立大学和公立大学共同保障,其中私立大学的贡献更大。在美国,从西海岸的加州理工、斯坦福,到东海岸的普林斯顿、哈佛、耶鲁,这些超一流的学校都是私立的。
而对于中国而言,目前高等教育的公平和卓越主要体现在公办大学,民办大学绝大部分是职业技术型,偏重于为社会培养简单的就业人才,而不是着眼于研发型的高端顶尖人才。“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目前的发展现状是,营利性大学众多,研究型大学缺失。”
施一公看到了需求,他希望民办大学和公立大学交相呼应,民办大学成为公立大学的补充,二者共同为国家为社会培养高精尖人才。“作为有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应该有一批一流的非营利性的民办大学来共同承担这一社会责任。”他说,“国家发展到今天,需要这样一所大学。”
西湖大学便是这样一块“试验地”。
根据规划,西湖大學首期约30万平方米校舍将于2020年底建成,其余校舍用房预计于2022年建成。在筹建之初,杭州西湖区政府提供约10万平方米(含2万平方米地面下空间)的科研、教学、行政办公、学生住宿及餐饮用房,前期用于西湖大学暨西湖高研院组建4个研究所,包括理学、前沿技术、基础医学和生物学。此外,杭州市政府还为西湖高研院提供了4亿元的科研经费支持。
作为西湖大学的前身,西湖高研院招贤榜极为耀眼。5次全球招聘,2500余份入职申请,30余位海归青年人才终获录取,其中7人拟入选第十四批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6人入选2017年浙江省“千人计划”,5人入选杭州市全球引才“521”计划,1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根据人才培养计划,西湖大学和西湖高研院前期以博士生为培养起点。2017年9月2日,西湖高研院迎来首届19名博士研究生,是从全国400多位申请人中选拔而出的;第二批已开始招生,将在2018年秋季入学。
“高端”是外界对西湖大学的普遍印象,这一印象也能从顾问委员会名单得到佐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这些学术上享有盛誉的全球顶级科学家组成强大智囊团,为西湖大学保驾护航。
施一公介绍,作为民办大学,西湖大学的核心机制是校董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最高权力机构是校董会。和公立大学不同,西湖大学所有教师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包括退休金及对其子女教育的支持计划,都来自西湖教育基金会,来自民间,来自社会捐赠。
2015年,随着西湖大学发起,杭州西湖教育基金会成立。该基金会是西湖大学的举办方及西湖大学捐赠基金的筹资主体,通过募集社会和民间资金,支持西湖大学和西湖高研院办学。
施一公是西湖教育基金会理事会成员,同时担任筹款委员会主席。西湖教育基金会执行秘书长刘昊说,作为一位纯粹的科学家,筹款并非施一公擅长的事情,但他愿意硬着头皮去尝试。
刘昊记得施一公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向企业家介绍西湖大学的情形:“很紧张,面红耳赤,跟他滔滔不绝讲科学是完全不一样的。他说他现在正在创办一所大学叫西湖大学,讲了西湖大学的理念,然后很不好意思地跟大家说,‘我们这个其实需要钱。”
现场有人鼓励施一公:“不用不好意思,又不是为自己募捐,你是在为国家做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刘昊很少见到这样的施一公。“我觉得对他来说是一个挑战,我个人感觉募捐是他跳出了他的舒适区,在做一个以前并不很擅长的事情,但他还是这样做了,也是很愿意付出,要把它做到最好。”
回报很明显,企业界、投资界的人纷纷成为西湖教育基金会的捐赠者,包括龙湖地产创始人吴亚军、荣之联董事长王东辉、北极光创投董事长邓锋、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万达董事长王健林等知名企业家和投资人。
作为现代化的、世界级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从一开始便受到各界支持和广泛关注。从倡议、创建到新生入学,西湖大学暨西湖高研院的发展速度让外界瞩目。
施一公有一个愿景:“我想大家可以想象20年、30年之后,会有一批像西湖大学这样卓越的民办大学,是非常优秀的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一样为国家和世界做出贡献。”
他说,希望自己能够在杭州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