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焕
摘 要:由于成长经历、家庭情况、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不少青少年对事物的认识不够准确、对价值的取向产生偏差、有时甚至出现真假不辨、美丑不分的现象……造成这一状况的因素很多,但教育的失误或某些精神层面内容的缺失,无疑是众多因素中最不能忽视的一种。这给教育工作者带来怎样的认知和思考?自己多年从事教育工作,深感自身工作领域由于重“受业”轻“传道”的倾向加剧了这一“危险”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 审美 教育
教育本来是人的教育,但是现在我们却看到它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育“人”的责任,消解了自己的本质,人的教育被忽略了,知识的教育、专业的教育被强化了。而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严格说来就不成其为教育。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面对全球性的严峻挑战,改革和提高我们民族素质的任务已迫在眉睫。而要提高民族素质,帮助青少年提升个人修、摈弃假丑恶崇尚真善美无疑就是一个重要任务,而加强为审美教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审美教育,并非美育课的专利,它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和许多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尤其是语文课,由于不少范文从不同角度对人性之美、民族精神之美、哲理美、意境美等等均做了不同程度的展示,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利用语文课得天独厚的条件,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人格美”教育
所谓“人格”,主要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以及个人的道德品质等等。在具体的作品中,作者呕歌什么、颂扬什么,正是作者人格的透露。而渗透着作者滴滴热血的艺术形象又从不同侧面、不同种类、不同风采为我们塑造了一种理想的人格—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他以真和善为实质,以美为外表,因此,具有美感,这就是我们说的“人格美”。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于谦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陈毅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子罕辞宝、嵇康与山巨绝交、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齐白石愤拒日寇请求、朱自清拒领美援面粉……语文课中举不甚举的名言典故,展示了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相同的高风亮节,是中华民族人格美的一个个铁证,语文教师应通过这样的典型引导学生进行人格鉴赏,并诱导学生学习君子为了人格宁可抛弃金钱和权势,唾弃小人为了金钱和权势而抛弃人格,从小铸造自身的“人格美”,做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二、“哲理美”教育
哲理是人们体验人生、认识宇宙后思想喷射的火花,它从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中迸射出来,带着理性的、甚至是真理的光芒,给人启示与指南。语文课中的哲理不是乏味的說教更不是强制的命令,而是通过艺术形象产生美感给人以生动的教化,这就是哲理美。
《守株待兔》、《刻舟求剑》、《亡羊补牢》、《塞翁失马》等寓言故事通过徐徐讲述,让读者在感受艺术形象的同时得到启迪,悟出生活中种种潜在的奥妙和道理。
苏轼“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前赤壁赋》)让人明白该怎样放弃种种所谓“不公”带来的无可奈何的烦躁。
任正平的“智齿是没有什么用的,而且常发炎、闹毛病”,“拔掉它就好了,留着就是一个病灶”(《第八颗智齿》),让人想到社会上那些饱食终日、消极怠工。悠闲自在还常闹毛病的“智齿”,自然激发出拔掉这样的“智齿”除去社会“病灶”的愿望。
三、“意境美”教育
意境指文学艺术作品描写出来的境界和情调。不少选文,特别是优美的作品,作者抒情如诗,叙事如画,用精妙绝伦的技巧为读者展现了别开生面的意境,使读者从中领悟“意境美”,从而获得美感享受。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从“想起”荷塘到漫步“小路”再到“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用蒙太奇式的流动方式,向读者展示了一副栩栩如生、富有立体感的荷塘月色完美图景:“田田的叶子”、“零星地点缀着”的白花、“绿绿的清香”、“脉脉的流水”、“薄薄的清雾”、“淡淡的云”、“光与影”的“和谐旋律”、“杨柳的丰姿”、“树梢上隐隐约约的一带远山”……如此之美的意境,不能不让人深切体味。
《荷花淀》中,以“一片银百世界”,“水面笼着一层薄薄透明的雾”,“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的荷花淀为背景描绘的水生嫂月夜织席图以及“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石》)的壮阔,“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鹰”的雄健与“鱼”的轻快以及清澈的江水等等,同样叫人叹为观止。
四、其他
作者情牵梦萦的梦幻美,想象力至极牵引而出的神思美,超凡驾驭语言能力体现出的技巧美,把看不见摸不着稍纵即逝的声音描述得具体可感的音乐美等等,在语文教材的选文中都较充分地做了展示,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整体教学安排做适当处理。
语文老师如果只会向学生灌输主题鲜明、托物言志、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套话而不懂得怎样利用选文的优势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活动,那教学将是不成功的至少是不完美的。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审美是一种熏陶,是一种宁静的内心感悟,而不是训诫、不是背书,所以一点要注意方式方法。当然,语文课也绝非美育课,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本末主次和详略取舍,绝不能牵强附会,把语文课弄得似是而非,得不偿失。
结语
如果每位老师都能有意识的利用教学资源的优势和张力,对学生加强审美教育,齐心协力共同促使学生健康、崇尚、阳光、和谐的发展,我们的民族素质一定会有可喜的提升,我们的整个民族将会真正的更加强大。
参考文献
[1]董源.文学过程原理[M].云南教育出版社ISBN7-5415- 0350-9/I.9.
[2]文艺鉴赏指导(青年修养通讯)[M].中国青年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