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萍
随着社会对幼师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幼师人才已经成为中职学校幼师教学的主要目标。声乐教学作为幼师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即是一种技能培养,也是一种能力塑造。为适应幼师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幼儿教学,声乐教学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思维,“既训练歌唱能力,也培养教学能力”。
为了解中职幼师教学能力现状,三年前,笔者跟踪调查了中职三年级在幼儿园实习的幼师学生。调查内容围绕上岗后歌唱活动的内容、方法以及教學过程中的困惑展开。结果显示,85%的实习生认为入职的适应期较长,不能马上适应幼儿园的歌唱教学工作;70%的实习生认为在歌唱教学中不知道如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57%的实习生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以上数据显示,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不能合理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教学的能力欠缺。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是,目前中职幼师声乐教学现状,仍然停留在声乐技巧、演唱能力等技能层面上,没有把学生的声乐技能和将要从事的幼儿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联系起来,对幼师将来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缺乏重视。
笔者作为有二十年幼师声乐教学资历的老教师,对这种教育现状深感忧虑,决心对改变这一教学现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于是,近几年笔者虚心到幼儿园学习,认真了解幼儿的认知特点、学习特点,了解幼儿园教学模式,了解幼儿园对教师的要求,并在声乐教学中做了一些改革性的尝试。下文就如何提升中职幼师的歌唱教学能力进行一番探索。
一、在用声方面
幼儿的嗓音处于童声发育期,声带娇嫩,而在幼儿园歌唱教学中又普遍存在“大喊大叫”的问题。这样会导致歌唱器官负荷加重,脖子出现青筋,面红耳赤,声音嘶哑,不仅不能获得优美动听的头声,而且极易损害儿童幼嫩的声带。因此,切勿在训练初始一味追求音量。应在弱声发声的练习下,用“轻声入手”的方法,帮助儿童尽快地找到头声发声的位置状态,方可形成稳固的头声发声歌唱状态。英国著名的儿童歌唱发声权威哈蒂曾经在他著作中强调:“一般儿童在他们未受到相当好的训练之前,绝不允许他们大声歌唱,否则美的音质就会消失”。
在中职幼师儿歌教学环节上,要让学生了解以上幼儿的生理特点和用声方法。引导学生不能将演唱艺术歌曲的发声方法直接运用到幼儿歌唱训练上。由于儿歌大都声区比较低,学生一般较多用真声演唱,学生又很容易完全忘掉发声方法,用大白嗓唱歌,演唱没有表现力,没有感染力。这时教师要以声情并茂、富有魅力和感染力的范唱,引导学生用优美靠前竖起的方法演唱儿歌,“上挂头腔,下连胸腔”,“真声假唱,假声真唱”,唱出儿歌甜美、欢快、活泼的音乐形象。
二、儿歌教学游戏化
研究表明,幼儿应至少倾听歌曲五次以后才能形成比较清晰的听觉表象,才能用这些准清晰的听觉表象来监控自己的发声器官以唱出正确的旋律。所以,教师在进行新歌教学时,应设法让幼儿对歌曲进行充分的感知,让幼儿倾听足够次数的范唱,待幼儿对歌曲形成清晰的旋律表象的基础上,再引导其演唱。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切记不能一遍一遍反复倾听或歌唱,那样幼儿会失去耐心和歌唱的兴趣。把听和唱融入游戏活动中,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歌唱的欲望。所以在中职幼师声乐课堂上也要渗透游戏活动,才能使学生得到教学能力的锻炼。
1.创设情景
根据歌曲的内容,创设故事情景,在故事情景中老师边表演边演唱,再过渡到学生边表演边演唱。以“开汽车”为例,将几张小椅子拼接成汽车,蛋糕盒的底盘当驾驶用的方向盘,师扮演司机,学生乘客,边玩开汽车的游戏,边教学唱《小司机》《让座》,调换角色,举一反三;以“红公鸡”为例,师扮演懒惰的小朋友,学生扮演红公鸡,“小朋友不学无术,找红公鸡玩,可是红公鸡都非常忙碌,没时间跟他玩”,在这个过程中,师反复范唱,角色互换。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中,很快就能掌握了歌曲。
2.猜谜唱歌
教师先唱一遍歌曲,让学生对整首歌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然后玩猜谜游戏,即根据歌词内容做相应的动作,让学生猜出大概意思,接着概括成一句歌词教学生唱。如教歌曲《小朋友想一想》,当教师做两手抱拳伸得长长的在体前晃动的动作时,学生就猜出“大象鼻子最最长”;当教师做两手分别伸出、两指放在额旁、蹦蹦跳跳的动作时,学生就猜出“兔子耳朵最最长”。
3.图谱游戏
歌唱教学活动中,图谱教学起着独特的作用,它是根据歌曲内容需要,用图片方式呈现出来的一种游戏活动。利用图谱将复杂的音乐材料简单化、具象化。有的图谱是引导学生观察讲述故事内容从而提炼歌词;有时教师边唱边出示图谱引导幼学生记忆歌词;有时范唱一次后提问,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出示图谱;还有的创编类歌曲只将学生创编部分的歌词图谱进行展示等。
4.点兵点将游戏
这种游戏一般是:教师一边唱歌,一边带领大家做简单的游戏动作。歌曲唱完后,某个人或某些以某种方式与音乐的结束发生关系的人需要被“罚”做一些特别的事情,如追跑或表演,或担任下一任游戏者——在反复游戏过程中,学会了歌曲。这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歌唱游戏活动,适用于《懒惰虫》《丢手绢》等歌曲。
5.手指操游戏
手指操是北京师范大学名师钱之亮先生创编的一套益智健脑手指操,它对幼儿大脑潜能的开发起到积极的作用。婴幼儿时期是大脑潜能开发的最关键最宝贵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通过手指操进行科学、系统的手脑训练,使幼儿的左右脑得到协调的发展利用,功能得以整合,对其日后智力的全面发展奖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所以,在幼师声乐教学中渗透手指操训练,将对学生的今后的幼儿园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除以上几种方法以外,根据歌曲内容,还可以设计多种方法,如《张家爷爷的小花狗》中的丢字游戏法;《头发肩膀膝盖脚》中的唱与默唱交替法;《勤快人和懒惰人》中的变化速度演唱法;《三轮车》中的无意义音节玩唱法;《花蛤蟆》中的变声演唱法;《大公鸡》中的接唱法等等。
三、创造性教学能力培养
1.创编表演唱
幼儿喜好模仿,好动、自控能力差,歌唱活动中需要幼儿教师以夸张、形象肢体动作表演,声情并茂的教态吸引幼儿的眼球,引导幼儿参与活动,从中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所以,在中职幼师声乐课程安排中,要加入幼儿歌曲创编表演唱的内容。
学生要运用音乐审美能力,将教师所给的幼儿音乐素材融入肢体的舞蹈动作创编。引导学生首先反复听辨音乐,了解音乐的表现内容,分析音乐作品的结构、段落。以小组讨论、互助的方式进行,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共同设计出恰当的肢体语言,使整个音乐作品更有生命力,和诠释力。在讨论中产生音乐审美创造,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创编歌词
创编歌词是幼儿园歌唱教学中拓展环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在特定的曲调中,幼儿将自己的意思用新編的歌词唱出来,或者是幼儿所唱的是他们自己的想出来的、认为最有意思的事情。幼儿需要这样的教学内容,我们在教学中就要锻炼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比如:在歌曲《做做拍拍》中原词:“摸莫耳朵,摸摸耳朵,拍拍手”可以引导学生把“摸摸耳朵”换成“刮刮鼻子、伸伸舌头、敲敲脑门等”;《勤快人懒惰人》可以引导学生把歌词改成“烧菜——煎鱼、炒肉、烧豆腐”,“包饺子——揉面、擀皮、剁肉馅”等。教师做一番引导后,就可以让学生分组练习创编了。
3.词曲互换
这是一种“把一首歌曲的歌词用另一首歌曲的旋律演唱出来的游戏方法”。
比如:《粉刷匠》歌词,换成《小马去玩耍》《小河马》《两只小象》;《奇怪不奇怪》歌词,换成《世上只有妈妈好》《人人叫我好儿童》《粗心的小画家》等。
互换的歌曲结构上相似,节拍相同,篇幅相近。互换的歌曲可以做一些节奏、旋律反复方面的改变。这种游戏可以检验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掌握歌曲数量多少,可以锻炼学生的创编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四、教学中渗透奥尔夫教学法
针对中职幼师音乐教学,训练节奏感的方法很多,其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运用的效果较好。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稳定的节奏感,还将这种教学方法渗透到了学生的音乐教学能力中。目前,幼儿园课程体系中,奥尔夫音乐教法证据着重要的教学实践地位。奥尔夫教学法是学生学习各种音乐技巧和能力的最佳方法,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必然成了学生学习引导者、诱导着和参与者。它可以让学生在愉悦身心的情境中学习艺术,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五、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是一条提高幼师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在声乐课堂上开展模拟教学的实践性内容,让学生大胆地展示自己,锻炼自己,从而提升学生的歌唱教学能力。具体做法:学生到了高三以后,学生有了一定的演唱技巧,积累了一定的教学体验。这时,把学生分成小组,安排一定的教学内容给她们,让她们自己设计教学环节,自己寻找素材,自己编排教学过程,然后在同学面前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按照幼儿园歌唱活动结构,一步步进行。先从导入开始,慢慢过渡到教唱,到拓展,再到课堂小结。每个环节逐一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如此下来,学生在校学习时,就基本掌握了歌唱活动的教学规律,锻炼了教学能力,到幼儿园工作时自然得心应手。
实践证明,幼师声乐教学的调整和拓展,不仅能提高声乐教学整体质量,而且能促进幼师专业学科内部课程之间的合理交叉与优化整合,从而积极推动幼儿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使幼师更加符合工作的实际需要,也更加符合二十一世纪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需求。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