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文教育回归中职语文课堂

2018-03-31 09:16梁志美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人文语文课堂笔者

梁志美

当前,不少职业学校为了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培养出专业型的能手,在培养目标时趋于专业化,在教育的过程中语文教学过多注重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教育,出现了重用轻文的现象。笔者认为,在我们的中职语文课堂这种过分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人文性的教学方法,是对中职语文教学的误解,更是对工具性教育的歪曲。叶圣陶先生曾讲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在中职学校,语文学科作为最具有人文要素的基础学科,在人文教育中肩负着尤为重要的任务。本文将从人文教育的内涵、人文教育回归中职语文课堂的紧迫性、人文教育回归中职语文课堂的方法三方面来浅谈笔者的一些见解。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一词,在词典上定义为“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易经》上说: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精神文明;这里的“化”指的是教化,也就是教育的意思。

百度全科上说:“人文教育就是把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教育活动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二、人文教育回归中职语文课堂的紧迫性

(一)人文教育回归中职语文课堂是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感染。这里的人文教育和以前教学中所讲的思想性是不同的概念,以前所讲的“思想性”,重在古人所说的“文道合一”、“文以载道”。那样容易把语文课变成了思想品德课。其实语文的人文性已经有了新的内涵,它的人文性教育更加趋于情感性和精神性。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情感、个性人格的最重要的科学。文学、情感、情趣应该成为中职语文的主要旋律。

(二)人文教育回归中职语文课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围绕目标、注重方向、强化技能、厚重人文”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发展的新主张,因为职业教育所要承担的责任是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从业从职技能、素质兼备的人才。在对将要从业从职的在校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虽然技能的培养是重点,但也不能忽视素质的提高。德才兼备的人才是如今职业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是社会需求的根本标准,厚重人文也就是要建立在以语文教育为基础之上的人文性培养和渗透。

(三)人文教育回归中职语文课堂是中职学生发展的需要

中职生的年龄一般在15~19岁之间,这正是青春期向成熟期过渡的重要时期,学生们的意志品质和价值观念等很大部分都在这一时期内形成。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不少中职学生也都出现了较多的心理问题,如沟通能力差、意志品质不坚定、缺乏战胜困难的决心等。如果此时再缺乏一定的人文教育,那么,我们中职学校所培养出的学生将可能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人文教育回归中职语文课堂是中职学生发展的需要。

(四)人文教育回归中职语文课堂具有重大的作用

1.人文教育回归中职语文课堂有助于转变中职学校传统的知识观,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文修养

如今,在中职课堂上注重专业课淡化文化课的现象非常多。语文课程过于强调工具性和实用性,而忽视了以知识为载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却缺少必要的人文修养,让人文教育回归中职语文课堂,有助于打破语文教学中的“知识实用主义”观,使知识的获取与学生的个人感悟与体验相联系,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修养。

2.人文教育回归中职语文课堂是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当前,部分中职生的违纪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因此,很多职校会采用所谓量化管理模式来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对学生的学习及表现都采用分值统计,想借这种冷冰冰的 “德育考核”,来约束学生。这种管理制度对部分学生确实有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但实际没有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长此以往,部分些学生就会对这种缺少人文关怀的制度产生反感和叛逆的情绪。

例如,笔者记得2009年秋季开学后农机的学生远远超出了学校招生预算,因此开学两周后学校把三个农机班拆成了4个班,农机0904班就这样诞生了。可是4班的学生情绪很大:有学生认为学校不公平,为什么被从原来的班级分出来的是他们;有学生已经习惯原来的班主任、原来的班级氛围,他们常常和笔者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唱反调。开始时,面对他们的种种违纪行为,笔者都严格按学校的规章制度去执行,可结果却是越扣分,越处理,他们就越不服气。后来,笔者找到了拉近与学生们之间距离的金钥匙——借助语文课上的例子慢慢感化他们。那两年来,笔者尽量少以班主任的身份用冷冰冰的规章制度去约束学生,而是常常在语文课上以科任老师的身份给他们分享一篇篇充满人文情怀的课文,用一个个暖烘烘的故事去感化他们。这种另类的“批评”不仅让他们慢慢地接受了笔者,也让笔者成为了他们知心的好朋友。如今,他们已经离校工作几年了,还常给笔者电话,分享他们的快乐、探讨人生的奇趣。

由此可见,让人文教育回归中职语文课堂,在某种程度上能弥补职业学校的这种“硬管理”所带来的弊端。人文教育在中职语文课堂中有着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学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人生,认识社会,认识一切人的规律和规矩,品读各种人情味。很明显一个思想端正,意志坚强,有着高级审美趣味的学生是不会每天无所事事、惹事生非的。因此中职语文课堂的人文教育是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润滑剂。

综上可见,课程标准、职业教育发展、中职学生发展、中职学校传统知识观的转变、德育教育都需要人文教育回归中职语文课堂。因此,人文教育回归中职语文课堂具有紧迫性。

三、人文教育回归中职语文课堂的方法

(一)转变传统理念

1.转变教师的传统理念

不少职业语文老师为了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培养出专业型的能手,在语文课上往往注重只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能力;而忘记了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情感、个性人格的最重要的科学,文学、情感、情趣应该成为中职语文的主要旋律。这种理念是有待转变的。

2.转变学生的传统理念

学一门过硬的技术,毕业后成为一名优秀的技术人员是多数家长甚至老师对中职生的普遍要求,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学生往往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语文等基础文化课的学习。不少中職生都认为“我是来学技术的,不是来学语文的”,但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认识。职业教育是以技能培养为重点,它与师徒的技艺授受有着本质的区别,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要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学习奠定发展基础。作为基础文化课,中职语文课程既能培养学生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等与日后工作、学习息息相关的基本技能,同时对中职学生的人格塑造和文化素养提高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让人文教育回归中职语文课堂,首先,我们不仅要改变教师的传统理念,更要改变学生 “我是来学技术的,不是来学语文的” 的理念。

(二)正确定位角色

教师的正确角色定位,是人文教育回归中职语文课堂的雨露。人文教育意味着:中职语文课程要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重视,使课堂充满人性、人道和人情的教育。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和民主的环境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人本观念,注重个性生命健康生长,强调尊重、理解和关心每一个学生。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贯穿人文教育,中职语文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并树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从总体上来看,大部分中职生的文化基础都比较薄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笔者所教的电子专业的学生,全班都是男同学,他们大多数都是冲着学习一技之长才走进职校的大门,对语文这些文科基础课根本提不起劲,更不用说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课堂上只有一些故事性的东西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比如笔者在教《情人节的玫瑰绽放在教室里》时,一些生字词笔者连续带读了五遍,很多学生都还读不准,但讲到红玫瑰与情人节的来历这一段时,就连平时最不爱学习的学生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因此,我们必须首先给自己定位,和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更要多站在学生角度上考虑问题,开展教学,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达成一种内在的和谐,才能完成教师知识的灌输和学生人格修养的培养。

(三)合理筛选文章

现今的中职语文教材就象一个万花筒,有各种各样的文体,教师要学会合理筛选对学生有教导意义的文章去讲授。例如学习《桂林山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学习《好雪片片》,让学生懂得人的好本质,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学习《项链》,教育学生不能爱慕虚荣;学习《读书人是幸福人》,感受读书的宝贵和幸福……实践证明,学生对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确实比较容易接受,而对一些无关痛养的议论文章就厌烦至极。因此,我们中职语文老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最能调动学生审美情感的名篇佳作,善于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从不同方面陶冶学生的情趣,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总之,让人文教育回归中职语文课堂,可以使课文中所蕴涵的人文思想都得到充分、淋漓尽致的体现,推动中职语文教学走出“重技轻文”的误区,还能指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之美、感受生活之美、提炼生活之美,从而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社会,有利于全面提高中职生的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

责任编辑 朱守锂

猜你喜欢
人文语文课堂笔者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