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

2018-03-31 19:53褚爱红
三晋基层治理 2018年5期
关键词:绿水青山生产力文明

褚爱红

(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山西 太原 030021)

2018年5月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论断,“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对“当代”对“千秋”的深远历史意义。大会最大的亮点是首次总结阐释了一个新的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是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强军思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之后,在全国性的工作会议上明确宣示的又一重要思想,它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月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专门印发了意见,《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意见》用了“八个坚持”,科学、系统完整地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内涵。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这八个坚持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么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八个坚持的价值观也意味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已经系统化、理论化,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发展的思想武器、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要准确把握它的科学内涵、精髓要义、实践要求,更要科学把握它的理论渊源和形成脉络,就是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更要知何以成其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领会这一思想,从而用它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那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是什么?

我们知道,任何理论、任何思想都不是横空出世、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都是有着一定的根基脉络的,追根溯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有三条脉络,分别是思想之源、文化之根、实践之基。

一、思想之源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之源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第一,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讲了9个学习马克思,其中一个强调:“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就源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体系构架,归纳起来就是三个层次、两个关系和一个规律。三个层次就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就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层次中体系出来的是两个基本关系,分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这两个基本关系相互作用就产生了一个规律,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个基本关系范畴里,我们知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两者的统一就形成了生产方式;在生产方式中也有两个关系,一个是生产关系所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一个是生产力所反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生产力所反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还有两个关系,一是人与整个自然界的关系,叫绿色关系;另一个是人通过劳动,包括技术手段等实践活动,认识和改造自然所形成的关系叫物质交换关系。

以上这些关系正是我们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也是我们认识历史唯物论的根本。今天,改革开放40年,我们不断的讲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但在实践中,更多突出强调的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社会、发展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的(物质交换关系)一面,而对生产力的绿色关系属性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自然生态作为生产力内在属性的重要地位,就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既要解放作为物质交换的生产力;还有解放和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的生态生产力。只有这样,作为人类更高发展阶段的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够为我们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做出历史贡献。所以,总书记生态生产力这一论断,极大的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的内涵和范围,同时也奠定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基础。

第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既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也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在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中,有两段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论述:一段是一般地论述,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是一般论述,另一段是具体论述的,恩格斯说“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这两个层次的经典论述告诉我们,人类来源于自然,靠天吃饭,在自然界中表现和实现自我,然而就像甘地所说的:“大自然满足人的需求绰绰有余,但却不能满足人的贪婪。”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善待自然,对自然的需求必须与大自然的承载力相适应,否则是要遭报复的。因此,我们必须合理调节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这就是《自然辩证法》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和谐思想的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精髓,提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两山”理论。“两山”理论就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关于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关系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今天,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已经演变为发展与生态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之间的关系,两山之间必有谷,这是自然规律,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中间也有这样一个低谷,就是今天比较严重的生态损害和环境污染。历史上的工业化国家和我国到目前为止的发展过程,都没有完全避开这个“峡谷”。理论界称其为“环境卡夫丁峡谷”,怎么跨越这个“环境卡夫丁峡谷”?“两山”理论,就为我们在两山之间架起了一座桥,将帮助我们跨越这个卡夫丁峡谷。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两山”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前后是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两山”对立,重心是发展。改革发展初期,人们把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对立起来,以牺牲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一味的索取,肆意的破坏,生态危机成了一把悬在我们头上的利剑,于是有了“MONEY OR LIFE”的质问;第二阶段:“两山结合”,重心是保护。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后,经济发展和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才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想有柴烧,必须留得青山在,提出了“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两山结合”的新理念;第三阶段:“两山统一”,重心是统筹。今天我们进入了生态文明的新时代,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发展与生态,并不是哈姆雷特式的两难选择,原来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的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可以浑然一体、有机统一。

很显然,总书记的“两山”理论是一个重大突破,它超越了“两山对立”的人类中心主义,扬弃了“两山结合”的版块结合论,揭示出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蕴含了金山银山的“人为美”、绿水青山的“生态美”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型美”,实现了人与自然本质的统一,就是人类实现了自然主义,自然界实现了人道主义。生态文明作为文明新阶段,就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在新的高度上的辩证统一,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共产党人一直以来在不断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滋养,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丰富和拓展了生态文明思想。

二、文化之根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没有丢掉马克思主义这个“老祖宗”的同时,还根植于中华文明的土壤、深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博大精深的中华生态文化就是这一思想的文化之根。

(一)天人合一的生态世界观

我们知道,儒家主要是讲人与人关系的,但它也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就是把天地万物人视为一个整体。董仲舒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季羡林先生是这样解释的: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在儒家看来,人与万物是共生共荣、相依为命、协同进化的本原性诉求,人类是不能游离于自然之外的,更不能够凌驾于自然之上的,否则大自然会反扑的。

道家讲“道法自然”,这个“道法自然”的道,听着很悬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道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很简单,就是法自然,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老子认为,自然法则不可违,人道必须顺应天道。其实就是总书记讲的:“你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会毫不留情地报复你。所以,天人合一的生态世界观,典型地体现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系统观。”

(二)厚德载物的生态伦理观

我们都特别熟悉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种人伦之间的道德关怀,但是孟子还有:“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这样的生态伦理。就是除了对人之外,对万事万物也要有推人及物的道德情怀。小鸟在巢中嗷嗷待哺,这多像我们的孩子需要我们护幼一样的场景。所以,我们要从“推己及人”,上升到的“推人及物”,真正地和自然建立起一种和谐相处的关系,就是要做到“钓而不网,弋而不射宿。”钓鱼不能一网打尽,打鸟不能把鸟巢给端了,要“不焚林而猎、不竭泽而渔”。厚德载物的生态伦理观,典型地体现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生态历史观。

(三)顺应时中的生态实践观

儒家在生态实践上,遵循的基本行为方式就是顺应时中,强调人的实践活动,必须与自然环境、季节气候、土壤资源的有序性和承载力相一致、相协调、相平衡。这启迪我们要“取之有时,用之有度”,向大自然的索取不能随时、无度、无限的。要不违农时,才可以“谷不可胜食也”。所以说,道德既有人伦道德也有生态道德。顺应时中的生态实践观,典型地体现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

三、实践之基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不仅有深远的思想之源和文化之根,还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几十年从地方到中央乃至于世界互动的实践之基。

(一)地方

“实践出真知,基层是沃土”。在陕北梁家河,习近平发现,当地百姓靠大量砍伐树木来烧火做饭取暖,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了“梁家河没有河”,所以他就琢磨着怎么样才能改变梁家河的面貌,《人民日报》两篇关于四川省大办沼气的报道引起他的注意。他先是步行40公里向县里作了汇报,然后借了路费去四川“取经”,最后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起点,初步显示出他反思性的生态情结。1975年9月,《延安通讯》刊登的一篇文章,介绍的就是北京知青习近平带领梁家河村民办沼气的故事,标题意味深长,叫《取火记》。

在正定,习近平强调: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严格防止污染搬家、污染下乡,不断对传统发展理念进行突破,彰显了他前瞻性的生态情怀。在福建,他还曾形象地举例:“修了一道堤,人行车通问题解决了,但水的回流没有了,生态平衡破坏了;大量使用地热水,疗疾洗浴问题解决了,群众很高兴,但地面建筑下沉了,带来了更为棘手的后果;这类傻事千万干不得!”“防止修堤断流、水取地沉”的主张,充分体现总书记的生态平衡思想,强调要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效益的协调,逐步形成清晰的生态文明理念。主政浙江上海,其生态文明理念上升到了一个理论和实践高度,对生态问题的认识日益成熟,成为今天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基础。在上海,他谈到:“当人们连喝自来水都遇到了麻烦,这个时候,这样搞出来的GDP到底有多大的作用?”他反复强调,干部要去掉紧箍咒、不能简单以GDP论英雄,绿色发展必须转变观念,绿色发展必须先绿化脑袋、绿化思想。因为“思想上的雾霾不除,现实中的雾霾就不可能根除”。

从“取火记”到“两山论”再到“绿色GDP”,总书记在地方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从浓厚的生态情结和朴素的想法到逐步形成理论体系,在时间推移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入。但是,真正成为一种执政思想、执政理念,还是十八大以来的实践探索。

(二)中央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勇气向生态问题宣战,以前所未有的改革力度和政策密度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生态问题就成了一项“逢会必讲、逢访必谈”的重点问题。

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此,生态文明建设驶入了“快车道”:“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环保巡查制度,锻造了打击环境违法犯罪的“铁拳”;《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这个姊妹篇,共同形成了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把生态文明指标纳入党政领导干部评价考核体系。

十九大将“美丽”写入“党章”,写入“宪法”,纳入国家现代化目标之中,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

这次生态大会用了“根本大计”来定位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对生态文明历史地位的新宣示。根繁则枝叶茂盛,根断则树木不存。这是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的认知发生的历史性变化。

这一系列顶层设计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打下了根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史上,力度最大、措施最实、成效最好的新时代。我们看到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老百姓对“身边的幸福感”交口称赞;塞罕坝的建设者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网友称赞“厉害了,我的环保,我的国”……

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越来越多的事实,已经验证了生态文明思想的力量,可以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辟了“美丽”新境界。

(三)世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当然也离不开与世界的互动,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生态问题不是个人问题、不是国家问题、地区问题,而是全球问题,所以生态危机是全球挑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被外媒称着是“站在世界地图前的中国领袖”,习近平总书记,以全球视野、人类胸怀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赢全球观,指出建设绿色家园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巴黎协定”,绿色“一带一路”就是总书记把地球推向生态文明的具体行动,标志着我国在国际环境治理中一改过去跟随者、参与者角色,正在发挥推动者、实践者和引领者的重要作用,所以说,不仅社会主义要建设生态文明,资本主义也必须建设生态文明。

英国《卫报》称:“19世纪英国教会世界如何生产,20世纪美国教会世界如何消费。21世纪,中国将教会世界如何可持续发展。”可以说,英国人把人类带进了工业文明,美国人把世界引入了信息文明,今天,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中国人将把地球推向生态文明。

“水有源、树有根”,唯有追本溯源,才能探寻历史轨迹,把握思想脉络,才能更好地领会思想的深刻内涵,来指导实践,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逻辑、文化逻辑、实践逻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应时而现、应运而生、水到渠成。

拿破仑说了,世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但是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今天,思想已经形成,生态文明就在路上。让我们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力下,一起来努力兑现总书记在生态大会上做的承诺:“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猜你喜欢
绿水青山生产力文明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请文明演绎
绿水青山
漫说文明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对不文明说“不”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文明歌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