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研究
——以问题为导向

2018-03-31 20:30徐丽曼
三晋基层治理 2018年2期
关键词:学生党员入党党组织

徐丽曼 袁 飞

(大连民族大学,辽宁 大连 116600)

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的吸收、培养和教育工作是民族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深化少数民族青年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保持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民族高校对吸收和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党工作高度重视,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加入了党员队伍,然而相比之下,入党后的教育、管理等却是薄弱环节,更缺乏必要的长效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严格党员日常教育和管理,使广大党员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因此,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质量,必须要抓好学生入党后的教育与管理,探索学生党建后续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民族地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中坚力量。

一、准确把握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发展、轻教育”现象仍然存在

一直以来,民族高校在学生党员培养、考察、政审、审批等每一个环节上严格要求、严格把关,吸收了一批优秀的大学生加入党组织,也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和工作经验。但是由于民族高校培养对象的特殊性,加之当前民族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强化学生党员后续教育,保持民族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的连贯性,提升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当前民族高校与其它高校在学生党建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是发展学生党员的入口关把得严、抓得紧,对于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入学动机培育等方面投入大、功夫足,相关党性宣传和党校培训课程等制度和体系也都相对完善。但学生加入党组织之后的理论学习与时事政治学习不够、党性教育、组织生活管理显得相对薄弱,支部工作缺乏持续性和计划性,造成学生在入党之后思想出现懈怠,一些学生在入党时的功利动机未能及时得到纠正,党员先进性发挥不足。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在离校之后很大一部分会回到民族地区从事各领域的管理工作,党员的模范和先锋意识足够强、党的理论政策领会深入才能更好地做好实际工作,更好地在民族地区发展中建功立业。因此,在学生入党之后,进行持续性的教育与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缺乏丰富、有效的教育形式

党组织生活是教育引导党员的有效形式,基层党组织生活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党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影响高校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随着高校党建工作日趋走向规范,在学校党委和各学院党总支的指导下,学生党员开展组织生活总体上来讲是规范的,然而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组织生活形式较为单一、组织活动质量不高、吸引力不强,许多学生党支部活动形式很多还停留于传统的大集体学习、分小组讨论、交体会报告等,方式传统、单一,缺乏创新探索,以新载体、新思维探索党员教育的力度不够,结合民族高校实际和大学生思想实际的探索不够,因此不能适应于当前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需求。

由于缺乏有效的教育形式,使得党员教育吸引力不足,教育效果难以保证。一些学生党员认为组织生活流于形式,对自己素质提升和能力培养没多大关系,因而采取应付的态度。加之组织生活的内容多是学习文件、传达精神等,缺乏对一些文件及精神的背景、目的的解释,个别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理论基础较薄弱,对于理论话语理解难度较大,因此许多学生党员迫切希望组织生活能够从内容到形式都增添新活力、具有时代感,让他们通过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组织生活产生获得感。

(三)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脱节

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脱节也是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党的理论的坚定认同、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展成就和存在困难的真正了解、对于民族地区发展水平和发展未来的准确把握、对于优秀党员榜样精神力量的学习传承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提升自己的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如何身体力行为同龄人、为社会做表率都需要青年学生党员在实践之中去理解、领悟和践行。然而现实情况是在党员发展任务完成之后,受制于人力、物力、财力、安全考虑及社会岗位等方面的条件和制约,对于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基本上是局限在理论学习,学生的实践锻炼机会很少,必然也影响了学生党员对当今时代世情、国情、党情变化的深刻认识,影响他们确立起青年党员应具备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

(四)考核评估体系不完善

必要的考核评估机制是学生党员提升自身的党员先进性意识、在实践中实现从组织入党到思想入党的必要环节,也是高校健全党组织管理规章制度、实现规划化管理的必然要求。这也是民族高校学生党员管理方面目前比较薄弱的环节,各高校基本上都缺乏一套适应于本校学生党员具体特点和实际情况的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因此学生党员管理中难免就存在前紧后松、内紧外松和上紧下松的现象。当前高校对于学生党员的考核的基本形式是定期的个人总结、思想汇报等,没有量化指标,主观随意性较大。党员的民主评议环节通常是以支部党员互评、党组织评议为主,学生党员之间熟悉程度高,往往碍于情面并不讲最真实的意见,党组织对学生的评价也多数是比较模糊,因此这种评价形式可信度偏低。正因入党以后党组织对党员的要求不具体,没有明确的职责和目标任务,考核评价比较模糊,缺乏有效性,因此弱化了一些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没能很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以问题为导向创新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内容体系

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具体内容既要体现高校青年学生党员理论学习的一般性特点,又要符合民族高校培养目标和学生成长成才要求以及他们的思想实际。体现民族高校的特殊性,具体说来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一)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生党员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信念,是确保我们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能够最终实现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写入大会主题,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最重要的就是坚定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从弱小到强大,从50多位党员发展到拥有8900多万党员、450多万个基层组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史的接力棒传到这一代青年人手中,而此时,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同时也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青年人特别是青年党员必须肩负起时代责任,用自己全部的努力去践行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这要求我们在学生党员后续教育中,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教育,培养他们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加深对我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认识,自觉担负历史使命,继续朝着实现伟大梦想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二)思想理论教育

当前全球化背景各种社会思潮的相互激荡、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度进行所带来的思想斗争、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带来信息与价值的日益多元,这诸多因素中既有有形的经济社会领域影响又有无形的意识领域冲突,如何在价值观多元、思想文化激烈交锋、意识形态复杂斗争中经受挑战,是对广大党员理想信念的重大考验。民族高校是意识形态交锋的重要阵地,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借助网络手段歪曲事实、恶意制造民族矛盾、错误地进行舆论导向,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受经历阅历、思维方式、知识水平等限制,对于各种信息的立场、背景、意图、真伪并不能深刻洞察、辩证思考,很容易造成判断失误、思想混乱,因此在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环节中,要切实加强思想理论教育,指导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坚守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提高辨别能力、政治定力和实践能力。

(三)党员意识教育

党员意识的培养是民族高校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党员只有不断提高党员意识,加强党性锻炼、牢记党的宗旨,才能在实践中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党员形象,时时处处发挥好表率和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党员意识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要加强学生党员党的宗旨、党性修养以及党的组织原则和纪律观念教育,帮助其加深对党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真正从思想上入党,并转化为积极的行动自觉;二要加强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习近平总书记说,“现在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过程中,青年大学生是中流砥柱,而学生党员更是其中应发挥核心作用的群体,党员意识的培养就是要使他们具有强烈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承担起青年人应肩负的历史责任。三要提高大学生党员的能力素质,练就他们新时代新作为的过硬本领。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还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要进行伟大斗争。提高学生的党员意识,就要让他们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光明前景和曲折过程,并不断提高他们运用创新思维去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勇气。

(四)民族理论与民族团结教育

从生源上来看,民族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占绝大部分,从就业归属情况来看,相当部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因为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等差异选择毕业后回家乡工作和生活。大学生党员均为在校期间成绩优异、综合素质强的学生,很多还有学生干部经历,因此回到本地区就业时也往往被安排在较为重要的工作岗位,也因为如此,他们的政治觉悟和立场会影响周围很多人,直接关系到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事实上,虽然大学生在校期间入党必须经过层层筛选,大部分是积极维护民族团结的优秀青年,但是由于青年人涉世未深,周围环境与人又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未定型的人生观、价值取向等也在经历着变迁与考验。因此,对已加入党组织的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教育、民族观教育只能加强不能松懈。要对学生党员进行党的民族理论的宣传与讲解,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更多的了解民族地区发展现状,掌握党的民族工作的理论基础,熟悉国家的民族政策,学习并掌握服务民族地区发展需求的技能,并愿意立足岗位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贡献。

三、以问题为导向创新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手段、载体

制约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效果的因素之一就是教育形式的单一、枯燥以及教育手段的落后,不适应于大学生党员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因此,应当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创新学生党员教育的方式方法以及平台载体。

(一)充分挖掘实践育人的价值

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较为普遍的形式是理论学习,理论学习的特点是有利于进行系统的理论宣传、政策解读,有利于大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但在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过程中,还需要让他们具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感性认知,并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因此党员后续教育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巩固和深化大学生党员对理论的理解和认识,进而不断激发他们不断提高自己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向着卓越和优秀成长的决心。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可以邀请本地区的或者民族地区的优秀领导干部、成功企业家以及各行各业优秀代表为青年学生党员讲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也可以带领他们对民族地区、经济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企业等进行考察调研,也可以联系党的宗旨、党性教育参观专题展览,召开优秀党员干部精神事迹报告会等等,总之结合理论学习的内容与学生党员培养的要求,充分借助于各种社会资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后续教育形式,提高教育效果。

(二)努力发挥新媒体的传播功效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网络媒体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挤占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而网络媒体尤其是大量社交型网络媒体、自媒体的出现一方面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是价值观,另一方面网络平台上“人人都是新媒体,个个都是麦克风”,也是人们思想观念和个人见解的一个表达渠道。高校大学生百分之百都是网民,他们的学习、娱乐、生活、社交都依赖于网络平台,党员教育培训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特点和学生接受信息方式变化的特点,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将新媒体多渠道地、充分地利用起来,通过网站、论坛、微博、微信公共号、手机APP等多元方式全方位开展网络党建工作,利用网络传播的方便、迅捷、覆盖面广、文图声影多角度等优势,积极亮剑发声,进行党员的教育、培训,同时为学生提供发表见解的渠道,并关注他们的反馈,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引领和疏导。

(三)不断拓展党建宣传的覆盖空间

结合民族高校学生特点,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不应只局限于具有明确目标要求的党建教育形式,还应当利用好学生的生活空间,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合力发挥教育功效。一是要利用好学生社区、宿舍等,这是学生生活的最基本空间,也是活动时间最多的空间,党员教育工作不应让这个空间留白。要在学生社区建立党员工作站、党员责任区、党员联系宿舍等制度,并对学生党员提出具体工作要求,设定工作任务和职责分工,让他们有的放矢。学生党员参与到学生管理之中,及时发现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大学生中宣传党的思想,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维护学生思想稳定,这些工作可以纳入学生党员的考核范畴。二是要利用好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等学生自治组织,推进党员教育。学生自治组织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的学生多是有一定能力和群众基础的优秀学生,党员后续教育进入学生自治组织,就是加强对学生自治组织中优秀学生进行党的理论素养的培养和管理,同时发挥自治组织中学生党员的影响力和模范作用,通过政治理论学习与宣传活动,既可以普及党的基本知识,加深学生对党的认识,同时保证学生自治组织的政治正确和健康发展。

四、以问题为导向创新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管理机制

确保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持续性与连贯性,需要在组织、管理、评价、人才队伍等方面进行制度化安排,建立长效机制。

(一)组织管理机制

要将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组织管理落细落实,可以建立目标管理、分级管理、责任管理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细化量化工作标准,提升工作实效。民族高校党组织党建工作一般是三级负责制,即包括学校党委、学院党总支(分党委)和学生党支部,规模较大的学院会依据专业或者年级下设党支部以及设立党小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学校党委的职责在于按照上级党组织的指示联系本校党建工作实际进行学生党员培养工作的顶层设计,加强工作部署和统一领导;学院党总支(分党委)要组织学习、安排布置,落实学校党委指示,根据党委要求制定学生党支部工作目标;学生党支部要承担起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的具体工作。要加强学生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和党小组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确保他们的工作执行要有思路、有力度,组织到位,安排有序。要严格落实学校党委对基层党组织的系列规章制度,比如“三会一课”制度、党员学习制度、党组织和党员评价制度等。各级党组织都明确了自己的工作职责的基础上,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理论指导和动态监督,同时定期以学生党员考核评价体系为依托,检查工作目标的达成情况,及时总结、修正,提升工作质量和效果。

(二)评价考核机制

一些学生党员在入党后思想和行为与入党前差距较大,这既有学生主观上放松了对自己要求的原因,同时也有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的影响。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有利于对学生发挥督促作用,促进大学生党员实现从组织入党到思想入党,保证学生党员先进性的发挥,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党员管理工作更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对于学生党员考核评价的建立要注意全面性,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标准一定要客观公正,不要以点代面、以偏概全,要建立包括思想政治素养、学习工作情况、参与宿舍管理、社会实习服务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注意各模块的占比要恰当,可操作性强,让学生明确自己该怎么做、怎么做能更好,评价力求客观、合理,能够真实反应学生党员的综合表现。同时,评价机制要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如结合大学生网络生活大幅增加的状况,可以通过“党员身份网络公示”、“先进事迹网络传播”等方式对学生党员进行网络监督,宣传先进典型,以提升学生党员的自我认知和身份意识。

(三)人才保障机制

实现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优质化,需要建立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党务工作队伍。高校组织部门应安排专人负责学生党建工作,基层党组织要配足专职党务工作者,逐步实现党建工作队伍专业化。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工作需要有一支有责任心、具备一定政治理论素养、民族理论知识和组织管理能力的人才队伍作保障。要重点抓好辅导员这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与学生党建工作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既是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者,也是其思想行为的引领者,要以身示范,要用人格和信仰的力量引导学生的思想,也要发挥好组织管理作用,使党员后续教育工作有续进行。但有些辅导员对党务工作并不熟悉,或者理论水平不高,因此高校要注意建立党务工作干部与辅导员队伍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常态化培训机制,以稳定的、高水平的工作队伍和过硬的专业素质保证学生党员后续教育日常化、管理规范化;同时要持续发挥好入党培养人、入党介绍人的作用,要在学生加入党组织之后将谈心谈话制度坚持下去,以准确了解学生党员的思想状况、政治态度、成长需求,尽可能对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业、成长进行全程指导,保证党员教育在校、离校不间断。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入党党组织
清华党组织公开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憨娃入党
新时代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质量提升策略探索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三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