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文兴 章凤红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五大发展理念是对以往发展经验的总结和对现代发展理念的创新,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线,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促成集生态美、心灵美、社会美等为一体既包含美的过程又强调美丽结果的美丽中国的实现。
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根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幸福、民族兴旺、国家富强,这对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美丽中国的建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五大发展理念彰显了独特的理论魅力和理论品质,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宏伟新局面和卓越新境界,构成新一届领导集体之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思想原点。”[1]首先,五大发展理念紧扣“发展”这一大主题和目标,将发展作为目标所在。美丽中国的建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五大发展理念“丰富了发展内涵,充实了发展内容,指明了发展方向,强调了发展重点,明确了发展目的,强化了发展动力。”[2]对于美丽中国的定位、基本内容以及深刻意义在生态建设中和中国梦的框架中得以彰显,因此其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其次,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坚持问题导向,它聚焦于发展过程中突出问题和短板,有力的回应人民的诉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马克思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3]“创新”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动力不足的问题,“协调”解决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问题,“开放”解决社会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五大发展理念各自解决不同发展问题,因此其坚持了问题导向。最后,五大发展理念提升了发展理念的新境界。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更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理论的一次升华,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以及美丽中国的建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五大发展理念为我国在新时期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指明了道路,彰显了新时期发展建设中所具有的“中国味道”,深化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
美丽中国的建成,是美丽经济、美丽教育、美丽社会、美丽环境的综合指标,对人民的生活、环境、社会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美丽中国的建成实现了绿色经济稳进发展。习总书记指出,经济发展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促进经济发展,从粗放型转为集约型,构建绿色发展的经济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使我国经济得以健康稳进发展,绿色经济能够带动绿色政治、绿色社会以及绿色文化的发展,并最终实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其次,美丽中国的建成为人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五大发展理念"本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将人、自然、社会置于一个共同体中,是具有中国风格的“中国方案”。五大发展理念价值视域下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理念,为美丽中国建设创造了宜人的生态环境,用实际行动体现出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参与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责任与担当,树立了良好的大国国际形象,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最后,为人民创造美好的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伟大梦想,就要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和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要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我们已经感受到,人民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要越来越多,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优质生态产品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4]。
五大发展理念有其具体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根基,并体现了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诉求,为美丽中国的建设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五大发展理念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具体内涵十分丰富。创新是其核心内涵,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原动力,也是永葆国家生命力的源泉,它贯穿在经济、文化、科技、民生等各个方面。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实现前瞻性的研究,建设创新体系,实现文化创新。协调是发展的内在要求,侧重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短板问题,优化发展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绿色是一套全新的价值观和发展理念,其价值追求不再是物质层面速度与总量的积累,而是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转化。开放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断吸收借鉴他国的文明成果,更加注重全球发展和承担国际责任,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发展理念彰显了人民为主体的思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的最终目的和归宿点就是为了共享,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愿望。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在逻辑线索上层层深入,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不是几种简单的发展方式的叠加或组合,而是拥有共同价值追求并以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的缜密逻辑体系。
五大发展理念有着深厚的现实根基,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继承了科学发展观并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为建设美丽中国奠定坚实基础。首先,五大发展理念来源于新常态下国内经济的现实需要和国际经济环境发展的必然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带来了生态系统紊乱、经济发展不协调等诸多问题。五大发展理念立足于我国现实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尊重客观规律、尊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总体战略部署,在深化改革中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价值选择和判断依据,推动社会经济均衡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不断探索实践,提高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5]在全球经济紧密联系及人类命运共为一体的现实背景下,打开国门搞生产成为必然,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更好的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尤为重要。其次,五大发展理念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五大发展理念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思想理论,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新突破、新发展,是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概括和总结。”[6]十八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宏观上的方向指引,五大发展理念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中国梦”“五大发展理念”等系列思想,从微观的角度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详细的指导。其在现实背景下对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体现了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和新境界,实现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飞跃。再次,五大发展理念是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突出问题所提出的新理念和新成果,其中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7]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五大发展理念正是在一定历史背景和环境下为逐步实现美丽中国的构建所提出的新思想。
五大发展理念是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取向,体现了以人民为主体的原则。“五大发展理念的价值在于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让人民群众有幸福感,有获得感。”[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力量。“创新发展”是调动全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协调发展”维护全体人民利益的平衡,“绿色发展”推进全民共建绿色家园,“开放发展”是开阔人民视野,促进人民为世界服务的良好机遇,“共享发展”则集中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追求。五大发展理念是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生产力基础;协调、绿色、开放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保障;共享作为发展目的和最终归属,直接指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五大发展理念蕴含着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其科学的把握了人类发展规律,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世界发展趋势做了深刻的揭示和预判,“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不同社会形态中发挥着基础性支配性作用,同时又是通过每一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而起作用的,是普遍规律与具体规律的统一。”[9]五大发展理念正是在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新内涵、探寻新规律,捍卫了人的生命价值。
美丽中国的实现,就是要将五大发展理念与美丽中国建设紧密结合,促进实践的进行。
协调发展是总结发展经验教训、增强发展整体性,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举措。协调发展体现在区域、领域两个层面的平衡,是兼顾各个方面发展,统筹城乡,补齐短板,缩小差距,从而促成人民美好生活的建成。在区域发展上,协调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我国由于地域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发展也存在着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城市发展和农村建设等还不平衡,在“协调”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推进区域协调“大合唱”和城市农村“比翼飞”,不断提高城乡联动发展、加快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新格局。在领域上,统筹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协调要求身、心系统都要平衡,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既要重视GDP硬指标,也要加快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并处理好社会阶层的流动问题,增强发展的整体性,更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理念,以合理消费、降低消耗、降低排放、增加生态资本为基本特征,以绿色创新为主要途径,以提高人类绿色福利、积累绿色财富为根本目标,从而实现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进行绿色发展价值实践。一方面,减少高投入、高消耗的重工业企业的投资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生产对资源的消耗不仅可以伴随着“增产型”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生产规模扩大、生产能力提高,社会成员环保意识降低而加剧,也可以伴随“环保型”科学技术的发展,健全环保意识、开发新型能源等。另一方面,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保障人民生活。树立绿色生态文明观,真正认识自然规律,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有机结合,不仅创造经济增长,又促进文化、环境健康、和谐发展。绿色发展理念以绿色惠民为基本价值取向,着力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对立关系,厉行节约资源、绿色低碳,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以及优美的环境,促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开放发展是准确把握国际发展大势的先进理念,用新思路、新方法发展高水平、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首先,推进开放型经济建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方式实行内外联动,建设全方位升级开放型经济。在商品流动、资本输入输出、技术引进、人才创新等方面,保持我国固有的优势并在创新中不断增强与他国的来往,从而更好的发挥我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积极参加全球治理,共建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构筑尊重自然的生态体系。面对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共同突出问题,积极提供公共社会产品,减少城市垃圾,降低资源消耗,为全球生态治理做出中国方案。同时,不仅要满足以我国人民为主体的发展需求,也应注重国与国之间相互沟通的发展方式。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勇于承担国际责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美丽中国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共享发展理念作为五大发展理念最终归宿,深刻指明了发展的价值取向,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是科学谋划人民福祉的重要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人民幸福是与每个人民息息相关的,在发展过程中,更加强调公平正义,要求共同参与、共同享有。一方面,统筹城乡发展,缩小收入发展差距。坚守底线,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切实做好脱贫攻坚这一重大问题。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人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在发展共享中获得幸福。另一方面,共享文化发展,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我们深处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时代,不仅要坚守中华传统文化的文明,更应当坚持文化的时代性。融合新媒体方式、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大力创作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丰富人民的精神需求,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让人人都有获得感、人人增强幸福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无时无刻都在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实践上跟上发展的变化。创新是时代的最强音,最伟大的时代精神就是创新精神。因此,协调全面、绿色发展、开放发展、民生幸福的价值追求都离不开创新。首先,树立创新发展观。通过理念引领观念,用观念指导实践,将认识与行动凝聚到创新发展上,从科技、政策、制度安排上抓创新,充分挖掘潜力,开拓发展境界。其次,要把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创新归根到底是人才创新,加快引进优秀人才、推动人才强国战略。同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依靠科技进进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有危机意识又不能妄自菲薄,充分激发全民族的创新能力和潜力。最后,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弘扬文化创新,要在内容上创新,创新文化观念、文化理论和文化知识;在形式上创新,创新文化艺术的形式和题材。要让创新成为全社会的一种导向、方式和习惯,不断实施创新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袁祖社.“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品质与实践新境界[J].学术研究,2017(1):15-21.
[2]朱宗友,张继龙.国内关于“五大发展理念”研究述评[J].社会主义研究,2016(3):151-16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4]张廷银.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伟大梦想[J].学习论坛,2017,33(12):11-13.
[5]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0.
[6]冯 俊.五大发展理念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新突破新发展[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6,10(1):5-9.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8]何毅亭.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中国实践与中国创新——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2015暨中央党校培训部学员论坛上的开题演讲[J].理论视野,2015(12):7-10.
[9]颜晓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