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精神的当代价值和弘扬机制浅析

2018-03-31 19:53蒋玉玲李国琴齐贵云
三晋基层治理 2018年5期
关键词:淮海战役精神

蒋玉玲 李国琴 齐贵云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淮海战役是在中国历史的转折关头,国共两党、两军进行的一场空前的战略决战,不仅以经典战例载入世界史册,而且以博大深厚的精神内涵彪炳千秋。当前,我们正在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的方向砥砺奋进,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精神支撑。淮海战役精神,不仅是我们党和军队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新时代鼓舞和激励我们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淮海战役精神的内涵

淮海战役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有机结合,是我党在领导和带领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所体现出来的工作作风、价值取向、人格魅力、理想信念。

(一)信念坚定、敢于胜利的革命豪情

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时深刻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未必一定是武器和兵力,军队的战略战术运用、将士们的信心和勇气、人民的支持和帮助,往往是更为重要的因素。淮海战役中我军以小米加步枪战胜由美国飞机大炮武装起来的精锐部队,创造了以60万战胜80万的奇迹。原因何在?民心向背是关键:在决定中国命运的伟大战略决战中,千百万人民群众站到了革命一边,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正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对解放事业必胜的信心,支撑着全体参战军民始终保持着众志成城、一往无前的激情和姿态,始终保持着敢啃硬骨头的昂扬斗志。淮海战役期间,我军通过形式多样的政治工作坚定广大军民的信念,广大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吃苦在前,冲锋在前。时任豫西军区支前司令部政委李一清曾总结说:“尽管群众生活很苦,但是他们看到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党政干部和他们一样,同甘苦,共命运。因此,大家的革命意志是最坚强的,斗争情绪是高昂的”。[1]

(二)顾全大局、精诚团结的合作精神

与国民党军队将领们人心不齐、相互猜忌、各怀鬼胎、保存实力截然相反,淮海战役是我军大规模协同作战的典范。淮海战役是粟裕向中央建议的,也应该是由他们首先发起进攻,所以战场的指挥权非他莫属。然而,粟裕却给中央军委发电报称:“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这份至关重要的电报,让我们看到了粟裕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风亮节和一位共产党人坦荡的胸怀。邓小平同志在宿县战斗预备会议上坚定地说:“只要歼灭了南线敌军主力,中野就是打光了,全国各路解放军还可以取得全国胜利,这代价是值得的。”短短一句话,充分体现出无私无畏的革命豪情,英勇顽强的革命斗志,团结奉献的合作精神。[2]当淮海战役进入围歼杜聿明集团阶段时,平津战役已拉开了帷幕。为实现中央军委将傅作义集团抑留在华北战场歼灭地战略意图,总前委坚决服从大局,及时调整作战计划,执行对杜聿明集团推迟总攻、围而不打的决策。

(三)不怕牺牲、果断决策的担当意识

毛泽东曾经讲过:“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淮海战役中血战碾庄圩、血战大王庄、“十人桥”等惨烈的战斗故事集中彰显了革命先辈勇于冲锋的担当意识和不怕流血的牺牲精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粟裕同志。据史料记载,在关于杜聿明集团逃跑方向的问题上,粟裕认为沿着津浦路西侧绕过山区南下的可能性最大,而中央军委则认为“敌人逃跑的方向‘以两淮和连云港两处为最大’,华东野战军必须马上有所准备,务使敌人不能向着两个方向逃跑”。左右为难之时,经过反复研究,粟裕决定:把7个纵队的力量放在南线津浦铁路东西两侧,在两淮、连云港方向布置苏北兵团。如果杜聿明真的往两淮、连云港方向跑了,苏北兵团也会顽强地进行阻击!正如粟裕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所说“当时非常危险!”因为,“万一他们二三十万部队要是撤退到淮南,那问题可就大了!”[3]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粟裕同志科学运筹、果敢决断的战略智慧,同时也体现了他在巨大压力和责任下的勇气和担当。

(四)依靠群众、为了群众的人民情怀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淮海战役的胜利,生动阐释了毛泽东这一英明论断。据统计,淮海战役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其中包括随军常备民工22万人),担架20.6万副,各种车子88万辆,挑子30.5万副,驮运用牲畜76.7万头,船舶8539只,筹运粮食9.6亿斤。一个个的数字,蕴含着情义,彰显着信念。千百万人民的全力支援,是人民解放军攻城拔寨的真正优势。人民支持共产党的原因之一,是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解决了群众之急需,并解决上前线打仗的青壮年的后顾之忧和实际困难,同时对需要救济的给予适当救济,缺乏劳动力的安排组织代耕。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激励参战军民克敌制胜。[4]淮海战役的胜利证明了人类历史发展永恒不变的规律:人民群众是决定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和最终力量。

二、淮海战役精神的当代价值

淮海战役精神是党和军队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当前,包括部分党员干部在内,一些人存在理想信仰危机、宗旨意识淡薄、价值观念扭曲、组织纪律性不强和缺乏大局意识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精神食粮的补给和精神家园的回归,有赖于大力弘扬淮海战役精神。

(一)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价值引领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集聚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淮海战役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社会主核心义价值观的重要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淮海战役精神内涵中蕴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和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群众观念、为人民服务等核心价值理念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实现路径具有根本一致性,就是我们需要的“钙”。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淮海战役精神是激励人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动力与源泉,将其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行动向导,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引领社会风尚,起着旗帜引领、价值引领、榜样引领等作用。

(二)激发使命意识、大局观念

正是强烈的使命感支撑着革命先辈在淮海战役中冲锋在前,敢于担当的。现阶段,我们正在进行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并郑重告诫全党:“新征程上,不可能都是平坦的大道”“领导干部必须有强烈的担当精神”。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是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呼唤担当精神的时代。中央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中明确要求“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勇立潮头的历史担当,努力改革创新、攻坚克难,不断锐意进取、担当作为。”围绕“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宏伟蓝图,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徐州在突出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发展方面的压力比较大,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更为艰巨,亟需把淮海战役精神发扬光大,激发勇敢闯、大胆干的精气神。另外,淮海战役中参战部队胸怀解放全中国的宏伟目标,自觉服从大局,一切为了大局,处处顾全大局密的高尚品格,启迪我们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三)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实践

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中立场鲜明地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世界历史地创造者。”淮海战役书写了“部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的战争传奇,铸就了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深情,也奠定了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时深有感触地说,淮海战役就是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我们要好好回报人民,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以人民为中心”是在新时代条件下对“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的高度彰显。今天,无论是中国梦的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五大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和贯彻,还是“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徐州的蓝天保卫战,无不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三、淮海战役精神的弘扬机制

我们传承和弘扬淮海战役精神,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对历史的尊重。将淮海战役精神融入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让红色文化沁润人生,不仅有利于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还可以促进人们正确的历史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能否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对人的教育、引导和激励作用,关键要看传播的广度和传承的深度够不够。我们认为,提高淮海战役精神在新时代的影响力,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与时俱进,传播渠道多样化

要加强淮海战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充分利用文字、音像制品、图画、电子文本等形式,建好红色家谱。近年来,江苏省、徐州市两级政府和相关研究会在挖掘淮海战役资源、讲好淮海战役故事上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比如,编撰出版了《星火燎原》《淮海战役史》《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史料汇编》《淮海战役》丛书、《淮海战役故事》等文字资料;推出了淮海战役文献片《辘痕》、电影、电视剧《淮海战役》;创作了连环画《永远的丰碑》、淮海战役主题长篇小说《鏖战》、梆子戏《人民母亲》、音乐剧《淮海儿女》等大量作品;大力开展淮海战役亲历口述史者抢救性采访和文物资料搜集工作,已初步形成了口述历史研究的淮塔模式。

要创新模式,让淮海战役精神深入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除了充分利用纪念日开展主题宣传和教育活动外,还必须与时俱进,做到传播形式多样化。第一,用好用活淮海战役历史资源,深入挖掘,精选最为典型的故事,创新艺术表达形式。话剧《雨花台》在全国高校巡演获得的巨大成功和热烈反响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第二,抓住公共交通工具辐射面广的特点,充分运用出租车、公交车、高铁、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车载电视传播淮海战役文化;第三,开启红色微博、红色微信和党员学习微平台等手机终端作为传播淮海战役精神的文化平台,实现与观众的双向互动,与线下活动相结合。[5]

(二)以德为基,渗入教育终身化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贵州调研时强调,要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发扬革命传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终身化、全民化、系统化,特别要抓好大中小学生等关键群体的教育。

中小学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在《语文》《思想政治》《楚风汉韵》等教材中安排相关章节,以实现淮海战役精神进教材、近课堂、进头脑。实践教学环节除了传统的每年组织学生清明节扫墓和秋季以淮塔纪念园为场地进行的秋游活动外,还可以举办淮海战役红色体验营、淮海战役精神进校园等活动,让更多学生深入了解先辈的奋斗史,激励他们做淮海战役精神的传承者和实践者。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价值观定型的关键时期。淮海战役纪念园林可以作为高校重要的思政教育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它不仅是徐州地方高校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驻苏部属高校也将其列为“爱国主义与革命文化教育实践基地”。除此之外,在课堂理论教学环节也可将淮海战役资源有机地融入教学内容中。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讲到理想信念部分时,介绍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国共两党在民心向背、理想信念方面的对比,使学生在重温红色历史的同时,认识上得到碰撞、升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

在传承和践行淮海战役精神方面,广大党员干部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因为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对党的事业成败有重大影响。可以通过专门的干部培训,重点利用淮塔等历史文化资源是对党员干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教育。

对于其他社会大众,除了免费开放淮海战役相关场馆之外,还应该在重要节点举办富有仪式感的集中纪念活动,广泛开展诸如“弘扬淮海战役精神我们在行动”等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让淮海战役精神融入社会生活。另外,要构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结合的立体网络,推进淮海战役精神教育走进千家万户,以提升传播的广泛性和有效性。

(三)以法为绳,推进教育大众化

在推进淮海战役精神在内的红色文化大众化的过程中,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为迎合市场而将红色文化媚俗化、低俗化和庸俗化。我们应该秉持对革命历史的敬畏和尊重,以严谨庄重的态度对待红色文化。近年来,互联网上出现了一些编造谣言抹黑英雄、诋毁先烈,或用娱乐化形式贬损英雄的现象,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关注。早在2014年10月,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时就指出,“在有些作品中,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几代青年崇敬的偶像一再被调侃恶搞丑化,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文化经典沦为低俗的文化消费品,这样的行为亵渎了英烈,也触碰了人民的情感底线,更是在抹杀青少年的历史观。为捍卫英雄荣光,弘扬浩然正气,201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正式生效,英雄烈士名誉荣誉、英雄烈士纪念设施等有了法律强有力的保护。在传承和弘扬淮海战役精神的过程中,一定要守住法律的底线。

(四)挖掘内涵,红色旅游精品化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当前,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旅游进入大众化时代。与此同时,红色旅游迅猛发展。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继承革命文化”。红色旅游作为传承红色文化的载体,近年来在国人文化自信提升的过程中逐渐火热起来。2016年全国红色旅游接待游客11.47亿人次,综合收入达到3060.9亿元。[6]目前,与淮海战役和徐州会战等历史事件的影响力不相匹配的是,徐州竟然没能进入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发布的2017年“红色旅游城市品牌影响力排行榜TOP30”。这说明徐州红色旅游存在短板,主要是红色旅发展模式相对“传统”,存在旅游与教育孤立、旅游资源间相互孤立的问题。为了突破格局、拓展淮海战役精神的辐射领域,从根本上提升徐州红色旅游的竞争力与影响力,可以充分利用“红色+”模式,因地制宜地整合以淮海战役精神为主的红色文化、以彭祖文化和汉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徐州民俗博物馆为载体的民俗文化、以贾汪潘安湖为品牌的生态文化和以睢宁县高党村为代表的美丽乡村集群等各类旅游文化资源,形成既突出红色旅游的文化内核及文化属性,又贴近大众生活,形式多样的复合型特色旅游产品和线路,实现革命传统教育与现代休闲方式的有机结合。

淮海战役精神为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丰富滋养。要深入挖掘淮海战役精神在坚定理想信念和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等方面的时代价值,以“一往无前、决战决胜”的担当,把淮海战役精神传承下去,夺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胜利。

猜你喜欢
淮海战役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精神灿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拿出精神
淮海战役中的攻心战
淮海战役历史经验述论
大连建新公司的创建及其对淮海战役的支援
淮海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