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甘
党的十九大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迈入了新时代、开启了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第7部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等5个方面,对文化建设作了全面深刻的论述,阐明了在新时代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对待文化,用什么样的思路和举措发展文化,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和目标推进文化建设等重大问题,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今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提出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九个坚持”的重要思想,强调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圳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结合深圳实际,加快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努力打造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国际文化创意先锋城市,为建设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做出应有贡献,为走在最前列、勇当尖兵,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奋力向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迈进,努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和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两个重要窗口”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推动新时代文化创新发展,必须准确把握新方位、新坐标,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中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国家自信、民族自信的源头。
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文化自信”,强调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在2016年5月17日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在2016年7月1日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列,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2016年11月30日的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把“文化自信”写进《党章》。今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作为“九个坚持”之一,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遵循。
新时代的文化自信,首先来源于中华文化的深厚根基和现实力量。“中华”一词是魏晋时期哲人从“中国”和“华夏”各取一字复合而成的,“中”寓意天下之中,“华”寓意为华夏族群;唐朝经学家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是有文化的意思,用以区别没文化的“夷”。国学大师章太炎曾引述杨度的新诠释:“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①章太炎:《中华民国解》,《民报》,1907年7月第15期。在中国历史的鼎盛时期,中华民族曾拥有领先世界的国际地位。如唐朝极盛时期的疆域一度东至朝鲜半岛,西至咸海以西的西亚一带,南至越南顺化一带,北至俄罗斯贝加尔湖一带,实际控制面积超过1500万平方公里。宋朝的东京(现开封市)人口过百万,直到工业革命后,伦敦才成为欧洲第一个人口超百万的城市。国学大师陈寅恪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清明上河图》和《千里江山图》,就是当时繁华盛世的生动反映。
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更来源于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崛起。改革开放40年快速崛起的最重要标志是,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从1978年到2017年,GDP年均增速高达9%;GDP总量增长了226.9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从2.3%飙升到15%。GDP从2010年就开始稳居世界第二,2017年高达82.7万亿元(12.3万亿美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仅一年的增量就相当于澳大利亚GDP的规模。外汇储备连续11年居全球第一,2017年底达31399亿美元,占全球三分之一①国家统计局:《波澜壮阔四十载 民族复兴展新篇——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国家统计局网,http://www.stats.gov.cn/ztjc/ztfx/ggkf40n/201808/t20180827_1619235.html,访问时间:2018年8月27日。。
“文化走出去”也成为中华文化影响力扩大的一个标志。如今,孔子学院遍布世界,146个国家(地区)建立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各类学员累计达916万人,成为驰名世界的中国文化品牌②赵晓霞:《讲述中国故事 打开交流之门》,《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7月2日,第011版。。2017年热播的电影《战狼2》全国票房56亿,在全球电影票房总排行榜排57名,是中国唯一进入全球票房排行榜的电影,彰显了近年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深圳生产的华为手机占500美元以上全球高端市场的份额达9.7%,在东北欧市场份额超20%,很多国际友人正是通过华为、腾讯等企业开始了解中国深圳的。
新时代,我们的文化自信更加理性厚重、坚定从容。有了这样的文化自信,迈向民族伟大复兴就有了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走自己的路就有了无比坚实的底气定力,文化创造活力将被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发展就有了深厚底蕴和旺盛活力。
人类社会发展史实际上是文化进步史,是以相应的文化觉醒为前提和基础的。“文化自觉”是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概念:文化自觉的意义在于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③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费孝通九十新语》,重庆出版社,2005年,第288页。。简而言之,“文化自觉”就是我们在文化上的觉悟、觉醒,主动对自身文化的渊源、发展、未来以及作用和地位等进行反思,并主动承担起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两次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以及文艺工作座谈会、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等,发表重要讲话,多次强调文化的极其重要性,对中华文化的认知程度和中国文化发展远景的阐述十分深刻。如:“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④习近平:《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指导和主抓下,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打基础、利长远的纲领性制度文件。比如:《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等,发挥了“四梁八柱”的作用,为新时代文化发展搭建起全面系统、科学完整的工作体系,充分体现了新时代高度的文化自觉。
责任源于自觉,行动体现自觉。新时代,必须要有推进文化创新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自觉和担当,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树立自己的文化形象,切实承担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历史责任,更加自觉地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
坚定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自觉,最终目的是要立足自身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未来文化发展的总定位、总目标。
在这一总体目标定位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5个方面的文化发展任务,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构成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其中,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是“方向”。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保证文化繁荣兴盛的正确导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决定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抓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必须不断提升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是“标志”。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是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兴盛的集中展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是“支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构成文化繁荣兴盛的物质载体和基本条件。
党的十九大报告集中展现了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基本要求。报告中“创新”一词出现了59次,强调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要实现深圳文化的繁荣兴盛,必须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文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设计之都”和“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文博会、读书月、创意十二月、“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深圳设计周等品牌活动越办越好,文艺精品创作屡获佳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深圳文化发展存在的不足和短板。
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市,对标市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深圳的文化发展还存在着很多薄弱环节和短板。
一是精神文明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市民文明素质需进一步提高。经过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深圳连续5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但城市文明水平与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如从人口学历结构来看,2017年底深圳1252.83万常住人口中,大专(不含)以下约占70%;而伦敦恰好相反,约有70%的人拥有高等学历。从这个角度来看,市民素质直接影响城市文明水平,制约着城市文化发展。
二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分布不均衡,公共文化服务供需不对接。硬件方面,原特区外历史欠账太多,公共文化设施方面差距较大。市级重大文体设施主要分布在原特区内的中心城区,其他区特别是原特区外明显不足,部分区特别是新设立的区(新区)连标配的文化设施“三馆一中心”及体育设施“一场两馆”都没有建成配齐。软件方面,公共服务与管理错位、缺位的问题不容忽视,大量的外来劳务工的文化需求无法满足,部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存在“衙门化”倾向。
三是文体人才和队伍整体实力不强,文艺精品创作缺乏厚实基础。2017年,深圳有3部文艺作品入选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4部作品入选全省“五个一工程奖”,但这并不能掩盖文艺人才缺乏、院团整体实力不强的现状。尤其是在体现一线城市综合文艺实力的舞台艺术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在市属国有院团上,上海有18个,北京有12个,广州有7个,杭州有6个,而深圳仅仅只有3个:交响乐团保留差额事业单位体制,粤剧团转企后处境艰难,深圳歌剧舞剧院刚刚组建。在体育方面,足球国内顶级联赛“中超”,北京有国安;上海有上港、申花;广州有恒大、富力,而且恒大是中超“五连冠”。深圳佳兆业队在2017年中甲排名第6,没有进“中超”。作为影响力最大的体育项目,职业足球是深圳的软肋,与城市地位不相匹配。
四是国有文化集团面临严峻挑战,体制机制改革必须继续突破。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发生深刻变化,传统媒体的受众大量流失。2017年,报业集团四大报累计实现广告收入4.62亿元,同比下降7.6%;广电集团广告收入15.78亿元,同比下降21.75%;出版发行集团出版物零售收入3.13亿,同比只增加0.58%。国有文化集团在资源优化配置、媒体深度融合,机制体制转化等方面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深圳还没有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的新闻媒体客户端。
五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不足,学术领军人物和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缺乏。一流智库缺乏,仅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影响较大,为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社科人才瓶颈突出,全市社科研究人员仅为2400多人,不到全省十分之一;市社科院在副省级城市中规模最小,仅有37人;全市高校只有13所,与北京91所、广州84所、上海64所相比差距太大。学术平台缺乏,市社科院长期以来没有公开刊号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而北京仅社科类核心期刊就高达220种,上海有32种,广州有24种。
六是文化产业核心层比重偏低,产业转型升级有待加强。2017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243.95亿元,占GDP比重超过10%。但文化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核心层(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服务等内容产业)比重偏低,仅占3.4%;创意设计服务只占15.1%,文化信息传输服务占35.4%,文化制造业占37.1%,其它(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等)占9.2%。
深圳是一座有人文情怀和文化自觉的城市。从20世纪80年代,“勒紧裤带”兴建科学馆、博物馆、图书馆、大剧院、电视台、深圳大学、体育馆、新闻中心等“八大文化设施”,将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比喻为“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到90年代强调“文化是城市的神,经济是城市的形,两者只有协调发展,城市才能形神兼备”,标志着深圳对文化认识的新高度,凸显了文化是城市之魂的文化观;再到新世纪确立“文化立市”的战略思想,把“文化立市”摆到与科技兴市、经济强市、依法治市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上,使之成为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基础、支撑点和动力源,并在实践中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实现历史性的自我跨越,从“文化沙漠”逐步迈向“文化绿洲”。
当前,深圳正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奋力向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迈进,努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和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两个重要窗口”。走在最前列、勇当尖兵,必须要有坚实的文化基础和强大的精神支撑,有与之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不仅要看经济、科技发展水平,更要看文化、教育等基本情况。
放眼世界、立足全球坐标系来看,凡是经济结构好、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城市,大都也是文化兴盛的地方。如伦敦,全市公共图书馆395间、书店927所,大型剧场年演出数量17285场,全市酒吧咖啡厅数量超过3500间,孕育出《大宪章》《政府论》《国富论》等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鸿篇巨制。伦敦西区是与纽约百老汇齐名的世界两大戏剧中心之一,集中40多个剧院、占全市近一半;每年新制作剧目基本保持在200部以上,年收入达6.5亿英镑;伦敦泰晤士河畔节是著名的大型户外文化活动。
再如,巴黎虽然GDP位列全球第五位,但被人记住的不是经济,而是其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是她曾经作为欧洲乃至世界思想文化的中心,是启蒙运动和人文精神的历史重镇。巴黎左岸也不仅是一个地理位置,更是巴黎的文化艺术心脏。14世纪以来,各种书店、小剧场、美术馆、博物馆、咖啡馆鳞次栉比,文化名家集中荟萃、文艺氛围十分浓厚。
在文化发展定位和取向上,要立足深圳特点,符合深圳特长,形成深圳特色。建设国际文化创意先锋城市,大力发展现代文化,是符合深圳文化发展规律的。纽约的发展与当下的深圳颇为相似。她的历史沉淀也相对较少,因此大力发展现代文化艺术,如抽象艺术、波普艺术等,并将其推到极致,成为世界性的文化中心。
2015年12月,深圳推出了《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以传承和创新的精神,针对深圳文化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打基础、补短板、强弱项、谋长远,增强深圳文化的综合实力,建设与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相匹配的文化强市,打造国际文化创意先锋城市。
推动“文化创新发展2020”的总体思路是,“认准一个目标,实施一套方案,构建五大体系,一年办几件实事,坚持数年,必见成效”。“认准一个目标”,是打造与城市目标定位相匹配的文化强市,建设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国际文化创意先锋城市。“实施一套方案”,是按照“文化创新发展2020”这个“设计图”、“施工表”,全面推进153项重点任务;目前所有项目均已启动,其中已完成项目108项、占70%,已启动待完成项目45项、占30%。“构建五大体系”,包括创新思想理论载体,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城市精神体系;创新城市形象标识,构建以国际先进城市为标杆的文化品牌体系;创新媒体运行机制,构建以媒体融合发展为标志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创新文化服务方式,构建以市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构建以质量型内涵式发展为特征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一年干几件实事,坚持数年,必见成效”,强调坚持每年抓几件打基础、利长远、得民心的实事,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胜。文化的影响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必须通过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来积累形成。
“文化创新发展2020”完全符合党的十九大精神,“五大体系”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五个方面也是一致的。“文化创新发展2020”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深圳六届市委历次全会都充分肯定,强调要全面实施“文化创新发展2020”,在文化强市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不断提升深圳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努力打造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国际文化创意先锋城市,率先形成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城市文明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下功夫,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在工作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要实现深圳文化的繁荣兴盛,必须有正确的理念、合适的路径、切实可行的举措,不断提高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1.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城市精神体系。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引导全体人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构建城市精神体系要抓住的关键环节。
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城市精神对外可以树立形象,对内可以凝聚人心。深圳需要从塑造与城市定位相匹配的城市精神气质的高度,认真梳理总结特区精神,开展“新时代深圳精神”大讨论,更好反映、塑造深圳人的精神风貌,为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提供精神动力。二是积极培育现代文明市民。大力落实《深圳市民文明素养提升行动纲要(2017—2020年)》,探索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走出一条“以法治促进文明、以机制保障文明、以文化滋养文明、以科技助推文明、以教育培养文明、以传播弘扬文明”的新路子。强化市民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常态化开展新入户市民培训和激励工作,引导树立家园意识、法制意识、诚信意识。推广实施“里子工程”,探索建立公共设施文明友好度标准,推进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餐桌、环境整治工作与社会诚信建设,深化“关爱之城”、“志愿者之城”建设,不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三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以“天下名校为我所用”的决心和气度,重点引进一批知名社科专家,用“天下之才”弥补学术短板。发挥综合开发研究院等高端智库的引领作用,大力推动新型智库建设。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加强研究,推出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学术精品,为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提供理论支撑。
2.构建以国际先进城市为标杆的文化品牌体系。文化品牌是文化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城市的重要形象标识。如美国的“奥斯卡”品牌商业价值高达数十亿美元,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颁奖典礼是全球性娱乐事件,近10亿人观看直播,给洛杉矶带来6亿多美元的经济效益。在构建文化品牌体系过程中,要努力引进培育一批国际化的节庆、赛事、活动、作品、院团、队伍等品牌,打造更多更靓丽的城市文化名片。
一是狠抓“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创作。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紧紧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在影视、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门类规划创作一批精品力作。出台进一步繁荣发展深圳美术的指导意见,举办重大主题美术创作精品工程,积极打造“深圳画派”。二是精心办好城市的品牌文化活动。“2018年城市文化菜单”的品牌文化活动达32项,涵盖文化艺术、创意设计、科技创新、体育休闲等类别,是代表深圳国际化城市形象的“文化大餐”。要继续办好“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深圳国际摄影大展、深圳(国际)科技影视周等品牌活动,办好世界无人机锦标赛、国际乒联世界巡回赛白金系列赛·中国公开赛(深圳站)、深圳舞蹈月、深圳动漫节等新的重大活动。三是做大做强文艺院团。目前,文艺院团改革已进入实施阶段,设立了深圳交响乐发展理事会和基金会,为交响乐团长远发展开拓新路;组建了深圳歌剧舞剧院,着力打造国内高水平的舞台艺术队伍;推动深圳粤剧团和深圳戏院融合发展,成立深圳市粤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打造粤剧艺术传承保护基地和华南地区地方戏曲重点院团。四是持续增强城市文化的对外辐射力。积极构建大外宣格局,提升城市英文门户网站“EYESHENZHEN”影响力,打造外宣新阵地,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落实“一带一路”重大倡议,重点推进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友城、创意城市网络、世界文化名城之间的交流合作,举办“深圳国际文化周”等一批重点活动,在重要城市、国际航班、著名地标等平台推广深圳形象,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五是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广招天下文艺菁才。出台实施《深圳市文化人才引进办法》,建立柔性人才引进使用机制,利用前海人才特区的优惠政策,引进港澳和国外高端文化人才。推动筹办深圳艺术学院、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培育文体基础力量。
3.构建以媒体融合发展为标志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世界一流城市无一不是信息资源的高地和文化传播的重镇,纽约有美联社、纽约时报,伦敦有路透社、BBC、泰晤士报,巴黎有法新社。深圳要建设国际化城市,必须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打造一流文化传媒机构,形成现代文化传播体系,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扩大城市的影响力辐射力。同时,当前媒体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亟待转型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以来国内停刊休刊的报纸媒体约20家,不少纸媒缩减出版周期。影响较大的如:上海《东方早报》原有功能全部转移到澎湃新闻网;北京《京华时报》只保留新媒体业务;新华社旗下的《国际先驱导报》停刊。
一是深化深圳报业、广电、出版发行集团系统改革。报业集团重点将《深圳特区报》办成有重要影响的大报,推动《深圳商报》《深圳晚报》《晶报》转型融合,做强深圳新闻网,构建“一主报融媒体多平台”的发展新格局。广电集团打造以深圳卫视、CUTV为龙头的传播体系,强化差异化发展,做精视听内容和文化服务,形成“双核心矩阵式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出版发行集团实施以出版和发行主业为核心、以书城文化综合体为平台、以数字化转型为重点的“两核心一平台一重点”的发展战略,大力输出以中心书城为代表的“文化万象城”模式。三大集团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坚决关停并转长期亏损企业,根治“体型臃肿、开支庞大”弊端。三大集团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加快培育新的上市主体,并在文化创意、园区运营、文化综合体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以多元发展反哺新闻宣传主业。二是深入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据统计,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突破8亿,普及率达57.7%,超全球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因此,搞新媒体项目不是盈利亏损的问题,而是阵地问题,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近年来,深圳大力建设了“读特”“读创”“壹深圳”“全民阅读”“掌上书城”等媒体融合重点项目。但新媒体还没有实现真正融合,只是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作简单嫁接,“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要加快媒体融合从相“加”迈向相“融”,注重移动媒体优先、采编发流程再造、“中央厨房”突破,打造成拳头产品,努力跻身媒体融合发展的第一方阵。
4.构建以市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本标尺,关系和保障着市民的精神需求和幸福指数。2017年3月起正式施行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表明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和文化需求,正在实现从可多可少、可急可缓的随机状态,到标准化、均等化、专业化发展的跨越。作为一个高学历、高收入、高素质人群聚集的一线城市,深圳对精神文化生活理应有更高的要求。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
一是不断推进新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目前,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蛇口改革开放博物馆已建成运营。深圳将坚持国际标准、文化价值、社会需求、多元运营的原则,掀起第三轮文化设施建设高潮,高水平规划建设深圳歌剧院、深圳设计艺术馆等“新十大文化设施”以及一批重大文化项目,打造南头古城、大鹏所城、大芬油画村等“十大特色文化街区”,提升深圳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品位。此外,前海规划了11.2万平方米的文化用地,用于文化载体建设;在后海规划有“深圳湾文化设施带”。二是推行“一区一书城、一街道一书吧”发展模式。为补齐原特区外基层文化设施不足,深圳持续推进“一区一书城、一街道一书吧”的发展模式,加快深圳书城光明城、龙华城、湾区城、大鹏城和深圳数字书城(坪山)总部基地等规划建设,支持建设创意特色书吧和社区阅读创新创业平台,让书城和书吧成为便民的基层文化阵地。三是大力建设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每个街道基本建成1个街道综合文体中心,推进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通过项目公示、错峰服务、延长免费开放时间等方式,提升基层文化设施利用率。建设流动文化服务网,重点在原特区外和来深建设者集聚的厂区、生活区开展文化服务。将文化志愿服务融入社区治理,大力推动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
5.构建以质量型内涵式发展为特征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2017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29%,到“十三五”期末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聚焦文化核心产业,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市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一是做强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大力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丰富产业文化内涵,加大对优秀原创作品采购、扶持和奖励力度,支持内容产业加快发展。鼓励传统制造型文化企业提高创意设计和研发环节比重及水平,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引导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文博会要注重质量和内涵,不片面追求成交额、规模、数量,提升交易活跃度、成交实效,增强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水平。二是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质量。积极培育腾讯、华强方特等文化领军企业,做强做大市场主体,使深圳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聚高地。实施“大项目驱动”战略,按照“一区一项目”的原则,推进大芬油画产业基地、华强文化创意园等重大项目规划建设,打造文化产业总部经济。三是进一步打响“深圳设计”品牌。“坚定不移打造更具时代引领性的深圳品牌”是深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提出的“九大战略任务”之一,强调要坚持设计支撑,实施设计提升行动,培育一批设计巨匠,打造创新设计之都。深圳将出台实施“推动设计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和“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升“深圳设计周”“创意十二月”的品牌影响力,建设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深圳创意设计新锐奖”“深圳环球设计大奖”等重大平台,进一步打响“深圳设计”城市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