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民玲 程敬恭
(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山西 太原 030021)
(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
确立核心,维护领袖的核心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一个政党走向成熟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历尽千辛万苦,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和富起来。十八大后,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接力棒传到习近平手中。201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党的新一代领导核心正式形成。2017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全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写进了宪法序言,成为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全票再次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充分体现了党的意志、人民意志、国家意志的高度统一,充分表达了人民的心声、人民的选择、人民的爱戴。在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人民将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当下对于全党全国人民来说,就是毫不动摇的拥护和维护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回顾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维护权威历来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重大课题。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形成领导核心。而确立核心,维护核心,是一个政党走向成熟的显著标志。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领导革命的实践中,始终强调无产阶级政党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极端重要性。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来纺织工人起义,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时期。就在国际工人运动日益兴起迫切需要权威,而以巴枯宁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者宣传人绝对自由、反对一切国家、反对任何权威,松懈和涣散工人运动的斗志。在此大背景下恩格斯于1872年10月写成《论权威》一文,提出了自己的权威观,从理论上对权威的本质与重要性进行了深刻分析。
恩格斯认为,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无论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权威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因为,没有权威,活动就组织不起来,越是复杂的联合性活动越需要权威。正如恩格斯所说,“想消灭大工业中的权威,就等于想消灭工业本身,即想消灭蒸汽纺纱机而恢复手纺车”。恩格斯还用铁路、航行做例子说明了权威的客观存在性这个问题。他指出:“这里,无数人的协作也是绝对必要的:为了避免不幸事故,这种协作必须依照准确规定的时间来进行,在这里,运转的首要条件也是要有一个能处理一切所管辖问题的起支配作用的意志,不论体现这个意志的是一个代表,还是一个受委托执行有关的大多数人的决议的委员会,都是一样,不论在哪一种场合,都要碰到一个显而易见的权威。不仅如此,假如铁路员工对乘客先生们的权威被取消了,那随后开出的列车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他还指出,“能最清楚地说明需要权威,而且是需要专断权威的,要算是在汪洋大海上航行的船子。那里,在危急关头,大家的生命能否得救,就要看所有人能否立即绝对服从一个人的意志“。恩格斯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讲,权威是个好东西。至少从人类社会产生至今的实践表明,没有权威的社会容易陷入无序,没有权威社会组织将不成为组织。恩格斯在反思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时深刻指出:“巴黎公社遭到灭亡,就是由于缺乏集中和权威。”获得胜利的政党如果不愿意失去自己努力争得的成果,就必须凭借它以武器对反对派造成的恐惧,来维持自己的统治。这实际上说明了维护权威、运用权威在革命年代是非常重要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不仅革命权威、政治权威具有重要作用,领袖权威同样对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
列宁也高度重视维护党的权威,注重发挥革命领袖的权威作用。他严肃批评了俄国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提出的不要任何权威的主张,明确指出工人阶级要在全世界进行艰难而顽强的斗争以取得彻底解放,就必须有权威。他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指出:“在通常情况下,在多数场合,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阶级通常是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领导职务而称之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强调:“历史上取得统治地位的每一个阶级,都推举出了自己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他还指出:“造就一批有经验、有极高威望的党的领袖是一件长期的艰难的事情。但是做不到这一点,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的‘意志统一’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这些重要论断集中阐明了唯物史观关于领袖、政党、阶级、群众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无产阶级领袖作为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他们既是实践家又是理论家,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解决历史任务的愿望比别人强烈,所提出的思想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为群众指明革命斗争的方向,在革命斗争中起着领导核心的作用。
回顾我们党九十七年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党的领袖人物的产生,从来都不是自封的,从来都是事业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没有形成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党的事业屡遭挫败。直到1935年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才初步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1938年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被正式推举为党的主席,中国共产党才有了自己的领袖。中共七大,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表明我们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从而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继而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使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焕然一新。对于领导核心,毛泽东曾形象的说:“一个桃子剖开来有几个核心吗?只有一个核心”“要建立领导核心,反对‘一国三公’”,由此可见核心的地位和重要。
改革开放初期,正是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党制定并实施“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一事关中国百年大计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逐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所以邓小平同志1989年6月16日在同中央领导集体谈话时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毛主席,因为有毛主席作领导核心,‘文化大革命’就没有把共产党打倒。第二代实际上我是核心。第三代的领导集体也必须有一个核心,——要注意树立和维护这个集体和集体中的核心。”为维护核心、树立核心,邓小平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在十三届五中全会上辞去了中央军委主席的职务,在接见参加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的全体同志时,再次谆谆教导:“希望大家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以他为主席的中央军委的领导下,把我们的军队建设得更好”。因此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郑重写道:“党的历史表明,必须有一个在实践中形成的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在这个领导集体中必须有一个核心。如果没有这样的领导集体和核心,党的事业就不能胜利。”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现实斗争的需要。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在总结党执政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特别明确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的继承,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对于保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962年1月30日,毛泽东同志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是世界上社会制度彻底变化的伟大时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是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不能比拟的。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同过去时代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的斗争。”毛泽东同志当时为什么要提出“必须准备进行同过去时代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的斗争”?因为这次会议召开的时间是大跃进之后,任务就是要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统一全党思想,提高认识和纠正工作中发生的左的错误。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社会变革,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我国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2011年开始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开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体。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走向了强起来。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十八大政治报告起草组的组长,在起草过程中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写入十八大报告。在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95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和50年前的1962年相比,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斗争,历史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是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我们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而如十九大报告所说“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远比世界上其他国家要多、要严峻,需要跨越的陷阱也越艰险。我们至少面临着三大陷阱:从世情来看,面临着修昔底德陷阱;从国情来看,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从党情来看,面临着塔西陀陷阱。这些矛盾和困难,阻力和风险,就是习总书记强调的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伟大的事业、伟大的斗争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要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跨越这三大陷阱,没有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没有坚强领导核心,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权威,很多政策难以落实,就会贻误战机,甚至有可能会出现颠覆性失误。所以,中国这样的大国、大党,一定要有一个“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的总书记作为核心,才能凝聚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各位成员的智慧,凝聚全国人民的智慧,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政治保障,这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现实的迫切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亮剑,谋篇定局,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重大成就,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从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看,已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而完整的治国理政思想,这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概括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括“八个明确”的基本内涵和“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
从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实践看,他从容应对,身体力行。他亲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同时兼任中央外事、国家安全工作、中央对台工作、中央港澳工作协调组组长、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等,亲力亲为。面对党情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直面党内问题,以作风建设为切入口,中央政治局带头,以上率下,为全党立起了标杆,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同时铁腕反腐,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在治标的同时,扎紧制度的笼子,完善党内法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或修订的党内法规已达50多部,超过现行150多部中央党内法规的1/3。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党风政风明显好转,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2018年1月11日他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会议上强调,要重整行装再出发,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开创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面对国情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2日会见21世纪理事会北京会议外方代表时坚定的表示,中国不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这种自信不是盲目的,这种自信来源于我们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所需要解决问题的深入思考,要解决哪些问题呢?创新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市场化改革问题、依法治国问题、腐败问题、资源环境问题等等。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每一项重大战略部署都是围绕解决这些问题展开的。在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新特点的基础上判定,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要深化供给侧改革,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同时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面对世情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用这样的理念引领世界新秩序,为国际体系变革与完善指明方向。习近平不仅提出这样的理念,而且在国际关系中践行这样的理念,过去5年他28次出访,足迹遍及五大洲、56个国家以及主要国际和地区组织,以元首外交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呈现全新气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一带一路”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
总之,习近平担任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五年多来,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正如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中讲到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局面,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成就,实现了党和国家事业的继往开来,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护,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已经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确立习近平总书记这个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我们党的郑重选择,是众望所归、名副其实,当之无愧。
习近平从小受革命家庭的红色熏陶,15岁上山下乡,在陕北插队7年,后来到清华大学学习4年,毕业后在军委机关3年,河北正定3年,福建17年,浙江5年,上海近1年,在中央高层5年,担任总书记已6年。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下层军官到军委主席。从西北到华北,再到东南沿海地区。中国的西部、中部、东部地区都待过,党和国家各个领导层级都干过,农民、大学生、军人、干部都当过。这么丰富的阅历,在这么多重要领导岗位上历练过,有这么长时间的实践积累,对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透彻的了解。
人民情怀是一个人民领袖具备的特质,习近平当然具备这个品质。习近平曾说:在我一生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是两种人,一种是革命老前辈,一种就是我那陕北老乡。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会。这个是最根本的。他还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锻炼对我的收获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而过去的5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基层考察调研50次、累计151天,走最崎岖的山路,去最贫困的地方,倾听民情民意,深入调查研究,用遍布神州大地的足迹践行人民至上的承诺。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这个全党核心的形成,是具有群众基础和实践基础的,更具有深厚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是党和人民之福,是国家和民族之幸。
当前,我们正处在世界格局深刻调整、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条件下,正处在国内改革全面深化、发展全面推进的重要时期,党内“四大考验”“四种危险”现实地摆在面前,治国理政担子之重、难度之大超乎想象。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习近平同志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符合党、国家、军队的人民的根本利益,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对我们这样的大党、大国尤为重要。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党中央有权威,才能把全党8900多万名党员和44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牢固凝聚起来,进而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党中央制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就能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从而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去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胜利。每一个党的组织、每一名党员干部,无论处在哪个领域、哪个层级、哪个部门和单位,都要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中央令行禁止,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
维护党中央权威和维护习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是统一的。党中央权威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就是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中央权威,首先要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服从核心、维护核心就是服从大局、维护大局,就是最大的政治。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最重要的是树立核心意识,树立看齐意识。全党自觉的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要坚持“四个服从”,核心是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如果没有全党服从中央这条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中国共产党就不可能有统一意志和统一行动,就会成为一盘散沙,那就不可能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说:“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不是一句口号,而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维护党中央权威,必须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对党中央决策部署,任何党组织和任何党员都不准合意的执行,不合意的不执行,更不准口是心非、阳奉阴违。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都要向党中央看齐,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坚决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和本位主义,才能切实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3]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全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